費騰
摘要:一個地區(qū)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經過長久的積淀,會形成這一地區(qū)特有的地域文化,并長久地影響著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的生產生活、民風民俗乃至文化信仰和審美判斷。咸寧市地理位置特殊,位于湘鄂贛三省交界處,地域廣闊,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聚集地。發(fā)掘并應用本土的地域文化,如何將地域特色文化符號進一步轉化為具有高識別度的圖示化語言并加以推廣和應用,是地區(qū)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推力。
關鍵詞:地域性;地域特色文化;圖式;視覺符號;應用
(一)地域文化的認知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結構等因素的影響下,歷經持久的社會發(fā)展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獨特的文化歷史傳承與審美積淀的文化現象,并在其成長歷程中足以影響其知覺、思想、價值觀等的形成的文化環(huán)境。對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是受生存環(huán)境影響與制約的,是地域性群體、個性思維文化的表現,具有強烈的習俗性文化認知。
比如深具中國民族特色的剪紙藝術。剪紙基于不同地域間不同的文化習俗、環(huán)境及文化等的差異而呈現出多彩的藝術狀態(tài),而由于地域文化環(huán)境差異的原因,我國南北方的剪紙有各自的特色。再如海南的黎錦文化,它具有獨特的審美和象征,通過一種特殊的角度和形式來再現自然物象,映射人們的生產勞作與生活習俗,描述信仰、歷史和民間神話故事,可以說是黎族社會、歷史、宗教、文化的記錄和寫照。
概念認知層面的地域文化通過現實可觸的載體物化為具體實物形象,而這些形象具有程式化特性,是該地區(qū)世代生活的人們通過勞動、模仿、學習后固化下來的模式的外化,即一種人們形成共識的符號語言。
(二)圖式的概念
“圖式”英文為Schema,原愈為安排、配置、系統(tǒng)、體制,又可譯為“范型、構架”。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娜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為了調解他設定的知性純概念和經臉直觀兩個根本異質的范疇,曾提出將圖式作為橋粱或第三者,以使二者結合起來。他認為這種起中介作用的表象“必須一方面是理智的,另一方面是感性的。這樣一種表象便是先臉圖式”。同時康德認為“圖式”是想象力對感性直觀對象進行先驗綜合統(tǒng)一的產物。按其意,可以用一個這樣的例子來說明:當你提到貓或狗的概念時,想象力就會給這個極念提供一個圖式 ,才能使知性通向感性從而獲得客觀現實性。所以,他認為圖式是潛藏于人心深處的創(chuàng)造力,它能夠對感性直觀進行綜合。
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在《藝術與幻覺》一書中,證明了役有任何一種知覺方式首先是一種從原子感官的印象開始的。他說:“與其說畫家是在描繪他所觀察的東西,不如說是他傾向于那已被描繪過的東西,也就是說他是以既成的圖式為前提,并在上面加上了自己的矯正”。 “對中世紀的人來說,圖式即是形象,對中世紀以后的藝術家而言,它是修正、調整、適應的起點,是探究現實,對付特殊性的手段”格式塔心理學家阿恩海姆也就這類問翅作過專門論述,他將圖式理解為一種“生理力”,實則和貢布里希提到的“圖式”是一種形態(tài)。二者不同的是,貢氏認為圖式來自于學習、繼承及其它經臉,而阿氏則強調它是一種先天的生理力。
由此,圖式是能讓人快速反映并聯想出的一種經驗性的程式和規(guī)范,具有高識別度和普適性。
(三)通山木雕作為特色文化符號的圖式化路徑
1、通山木雕的形式語言
通山地區(qū)因其地區(qū)樹系發(fā)達,植被繁(高達64%的森林覆蓋率),盛產樟、楊、梨、棗、椿等木材,為木雕藝術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造就了這里一批能人巧匠。通山木雕是典型性的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因為它們所表達的主題既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又滿足人們在精神層次的追求具有實用性與美觀性統(tǒng)一的特性,并且具有程式化的美感。通山木雕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有圓雕、浮雕、透空雕等等現存的很多作品雖經歷了時代變遷的“滄?!?,但是至今仍煥發(fā)著強烈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工藝水平的光芒。在很多浮雕作品中的立體、空間的表現層次處理也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視覺方式以單層為主,即通過一個視點來安排一個場景的變化。
2、通山木雕的題材
這種具有象征性、符號化的紋樣在不同題材下,其造型具有顯著區(qū)別,強化其中的共性,弱化題材不同的差異性。湖北通山木雕的題材內容豐富多彩,題材主要包括人物類、動物類、植物類等。人物題材主要以戲曲故事、民間神話居多。歸納起來大致分為三類:1、經典故事題材的人物類;2、表現人們美好愿望的動植物類;3、圖案紋樣裝飾類。不同題材之間看似沒有太多關聯,但都表達了對世俗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愿景,即使是抽象的紋樣也包含著福壽、吉祥的寓意,或者是對現實物象的幾何化處理。
3、通山木雕的圖式化
從形式上多以深浮雕為主,在構圖、賦色上都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即一種程式化的章法,人物題材和動植物題材雖然空間處理和構圖上都有各自的范式,但都有一種完滿、對稱,整體均衡統(tǒng)一,局部稍有變化的布局安排,顏色上保留木質的顏色,不做處理,少數用極少量的黑、紅、金的色彩予以點染。
因此,將通山木雕做圖式化處理,轉換為一種大眾既能快速識別,又能反映通山文化。在形式上可以傾向于抽象的表達手法,主要以曲線和直線相結合,兼以少量的具象處理。技法上主要以帶有穿插關系的深浮雕為主,構圖上在對稱中帶有一定變化。
結束語
咸寧地域文化帶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色,多種地域特色文化共同構成了代表咸寧整體特色的文化表征。將這些地域文化提煉出具有高識別度和象征性的圖式語言,并成為地域文化應用最堅實的基礎。其應用不僅提供了相關理論研究轉化為實踐的可行性,尤其體現在提升城市形象和影響力的作用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應該關心地域文化遺產的保護,了解并發(fā)揚文化特征,建設富有特色和魅力的城市,吸引各行業(yè)的外來人才,將每一座城市發(fā)展成珍貴的藝術品。
參考文獻:
[1](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fā)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2]魯道夫·阿恩海姆著 滕守堯 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2006.10重?。?
[3](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fā)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4][美]克萊爾·庫珀·馬庫斯,卡羅琳·弗朗西斯.俞孔堅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
[5]張鳳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徑探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