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菊
摘 要:教育是一個慢慢探索的過程,有些學生對于知識接收得很快,但有些學生又會學得很慢。他們“慢”的原因有的源于自身,有的源于外界,但無論如何,作為教師,作為班主任,都不應該放棄“慢”孩子,而是在教育工作中時時探索,尋找適合“慢孩子”的“慢教育”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慢”孩子 “慢”教育 方法探索
“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提倡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在友誼式的師生關系下,耐心引導學生去學習,不斷啟發(fā)他們的思維,幫助他們改掉“慢”的習慣,更快、更好地融入到集體中,在教師和朋輩的陪伴下健康成長,切忌殺雞取卵,揠苗助長。
一、“慢”孩子的分類
在從事班主任工作的二十多年里,遇到過無數(shù)的“慢”孩子,他們因為身體機能、思想品德、學習態(tài)度、行為習慣、心理問題等因素,成為情況特殊的“慢”孩子。鑒于此,可以將“慢”孩子歸為這樣五類:
動作不協(xié)調型
動作不協(xié)調的“慢”孩子,他們也很苦惱,別人一學就會的“一二一,左右左”,他總是同手同腳,你越強調,他越緊張,越緊張,越錯誤百出,學生越笑話,他越是不敢做,最后干脆放棄。
聰明懶散型
聰明型的“慢”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幻想力強,神游太空,或長時間發(fā)呆,難以集中精力學習;或愛動,回到家里,一提到做作業(yè),就磨磨唧唧,要么玩,要么上廁所,要么喝水,要么找書、找本子、找筆,窮盡拖沓之法;回到學校,要么作業(yè)本忘帶或找不到,總之,借口多多,謊話連篇,演技上乘,哄得家長、老師團團轉。
留守兒童型
留守兒童,是父母不能盡愛之本的痛,是孩子童年缺愛的痛,也是老師難于教育的痛。這些孩子心靈孤單又脆弱,別人嘻哈撒嬌的父疼母愛沒有;別人不會的問題向父母請教時,他們只能聽著爺爺奶奶的“自己動腦筋”;逢年過節(jié)時,別的孩子牽著父母的手,逛街游超市,他們的雙眸只能空洞地望著遠方……長而久之,他們不愿交流,不愿言語,不合群體,學習也失去興趣。
勤讀懶動型
人,很聰明,別人很難回答上的問題,他們的見解往往獨到,且有理有據(jù),一有時間,就拿起書來閱讀,沉浸在文字的快樂中。當你問及他們作業(yè)時,要么沒做,要么一吐舌頭,急急忙忙才要開始做。家人催寫家庭作業(yè),總是拖拖拉拉,不情愿交流,回答:只是想閱讀,就是不愛動筆寫。
離異家庭型
父母離異的孩子,這是班主任的老大難。這類孩子大多心理很極端,很敏感。他們和留守兒童不同:心理脆弱,自尊心強,嫉妒心也強,老師和同學稍不注意就會戳到孩子的痛處,一個弄不好就破罐子破摔了。
這些“慢”孩子身上的“慢”病,經(jīng)常導致老師生氣,家長發(fā)愁,孩子受氣。久而久之,會成為班級進步的“阻力”,會成為老師的“心頭大患”,甚而成為被放棄的對象。
二、對不同“慢”孩子的策略和方法
1、動作不協(xié)調型——保持自尊,樹立自信
對于動作不協(xié)調的孩子,作為老師,要在糾正錯誤的同時,關注孩子的自尊心,別在同學面前讓其出丑。老師可以與孩子建立信任關系,成為孩子最信賴的朋友,慢慢引導;或著教師為該學生選一較為“安全”的訓練環(huán)境,孩子的緊張情緒放松了,動作自然就會到位。跳舞,跳繩,打球……亦如此。這樣的孩子,還包括反應遲鈍,但認真踏實而又收效甚微者:對他們,要多點愛心、耐心;多陪伴,少點急躁的催促;多鼓勵,少批評,多提醒、提問他們,多贊揚他們,使他們樹立自信——這些孩子往往比較自卑,比其他孩子更需要鼓勵教育。
媛,就是這樣的孩子,動作極不協(xié)調,又不愿與他人交流,在我的跳繩社團里,經(jīng)過鼓勵、同學們喊加油、多給機會,不斷地練習,從最初的跳三個到一百多個,慢慢地還有了笑臉,到后來開始跟我和同學們聊天溝通,這整個改變都源于樹立了自信心。
2、聰明懶散型——耐心溝通,對癥下藥
對于這種聰明懶散的孩子,要多溝通,了解其懶散、難以及時完成作業(yè)的原因,對癥開出藥方。會做的題,可以不做;簡單的可以不寫;不想做的題,老師可以抽時間檢測,如果確實不會,是他懶得做,就耐心輔導。特殊情況需要特殊對待。那些腦子特好使,有點“瞧不起人”的,給他布置一些拔高題,一來可以讓他走得比別人快些,遠些;二來也可以在他真正做不了時,明白學無止境,方能靜下心來,真正做到自覺醒悟,自主學習。
濤兒,人很聰明,時常會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自己去實驗驗證,說長大想當科學家。但就是不愛寫作業(yè)。根據(jù)他的“慢病”,我開出藥方:只要你把自己做實驗的過程寫清楚,能讓老師和同學們讀明白,就可以不寫語文作業(yè)。他欣然應允。結果,寫得文章錯別字滿篇不說,表達的意思無人能懂。在事實面前,我耐心地告訴他:科學需要用嚴謹?shù)奈淖?、明晰的思路才能解釋清楚。他幡然悔悟,開始每天認真寫好作業(yè)。
3、留守兒童型——關注鼓勵,陪伴指導
老師和家長的批評、指責,只能將他們推向更可怕的深淵。上課時多一些關注,多一個鼓勵的眼神,多一點不經(jīng)意地撫摸;課外在別人的視力無法企及的操場一隅,靜靜地陪著他行走,不用言語,心意相通;還可以用放學后的時間,陪在他們身旁,送他回家。切忌不要讓孩子感覺你是在憐憫和同情。因為留守兒童的心最為敏感。
欣怡的爸爸在外打工,小時候由奶奶領大的她和媽媽毫無感情,生活中矛盾重重,摩擦不斷。課堂上無精打采,作業(yè)嚴重拖欠。一個課外,找她陪我散步為由,邊走邊聊天。談生活,談家庭,聊同學,在輕松的氛圍中她向我傾訴了和媽媽的關系,我給她講道理:世上的媽媽都是愛孩子的,只是方法不同,條件有限,形式不同。從這次談話以后,欣怡的臉上有了燦爛的笑容,書寫也越來越漂亮。
4、勤讀懶動型——讀寫同步,正確表達
愛閱讀是好的,但不做作業(yè)或懶得寫作業(yè);寫了,但書寫潦草、不美觀,而且錯別字很多。怎么辦,強行制止嗎?不行,要投其所好,我們可以和他共讀一本他所喜愛的讀物,交流讀書心得感受,并相約比賽寫讀后感,或默寫所喜歡的一句、一段話,在共同地喜好中,引導明白:讀,固然重要,寫,更重要。正確的書寫才能準確地表達我們的思想。也只有認真的學習,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
5、離異家庭型——維護尊嚴,集體鍛煉
要教育好這樣的孩子,老師要多溝通、多陪伴。
比如我們班上的小羊兒、軒,為了維護他們的尊嚴,守護缺失父疼母愛的心理,我利用那種家喻戶曉的醬的名字,詼諧地自稱是“老干媽”,盡力尋找他們身上的每一處閃光點,給他們一份過多的關愛,而又顯得順理成章,絕不說我是他們的干媽。這樣,他倆易于悅納,其他孩子也無異議。有意無意間,多安排做好事的機會給他們,引起同學們的注意,給他們成長的動力,讓他們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自信,更好的融入到班集體,感受集體的溫暖。
三、結語
教育孩子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妒ソ?jīng)》里說:世間萬物皆有定時——播種有時,成長有時,花開有時,凋零有地。養(yǎng)育我們這些脆弱的小孩,就像成長,就像花開,需要時間,需要我們靜下心,慢慢來,不要急。
教育像一次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守望,教育的過程像農人種莊稼,需要“慢”,慢下急功近利的教育之心,有一顆“慢養(yǎng)守望”之心,一定能靜候到花開遍野的欣慰。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吳非.致青年教師[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基金項目: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2018年度教育規(guī)劃重點課題《基于特殊學生問題的“慢”教育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8]GHBZ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