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宏啟
2019年是美國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來華講學100周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于2019年5月2日到4日舉辦了有300余名中美教育專家參加的座談會;我國學術界及教育界也舉辦了多場學術研討會與紀念活動,研究杜威的論文數(shù)量明顯增加,有的期刊還開設了專欄。這些活動都表達了同樣的意愿:向杜威致敬。杜威穿越百年再度“歸來”。歸來有意義嗎?致敬有價值嗎?套用實用主義的經(jīng)典問句:杜威及其理論對于今天我國的社會與教育“有用”嗎?
一百年來,來華講學的外國學者不可勝數(shù),為什么單單杜威被如此追憶?
1988~1994年,我在北京師范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碩士論文、博士論文所寫都是杜威,碩士論文研究的是杜威的教育目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其整個教育理論。此后的教育研究與實踐中,受杜威的影響頗多。因此我愿意結合自己的研究和體會,談談杜威為什么會被如此追憶。
一是杜威來華歷時長、影響大。1919年4月30日,在中國的“五四運動”前夕,杜威抵達中國上海,開啟了他的中國學術之旅,訪問過程中,原計劃只有幾周的行程被延長到兩年多,這期間杜威訪問了中國十余省,做了兩百余場演講。他極力倡導民主與科學,與五四精神之德先生與賽先生不謀而合,產(chǎn)生了極大的社會影響。他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與教育思想被廣為傳播形成風潮。論及西方教育家對中國教育的影響,杜威首屈一指,無人能及。當然,兩年多的中國之行也改變了杜威,2019年初,美國學者尚恩·羅斯爾頓發(fā)表的題為《杜威在華經(jīng)驗考述(1919-1921):中國是如何改變杜威的?》的論文(《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年2月)就討論了這個問題。
二是杜威與中國最著名的兩個教育家頗有關聯(lián)。在中國,如果推舉一個古代的教育家,那么“至圣先師”孔子沒有任何爭議;如果推舉一個近現(xiàn)代的教育家,那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不會有爭議。
我們先說杜威與孔子。把杜威與孔子放在一起,很多人會感到詫異。實際上,中外都有學者對二人進行比較研究。在我國,最早把杜威和孔子相提并論的是蔡元培先生,蔡先生在1919年就曾以《孔子與杜威》為題發(fā)表演講。與杜威同時代的哲學家懷特海曾說過:“要想了解孔子,去讀杜威;要想了解杜威,去讀孔子?!敝T多中外學者把杜威與孔子進行比較研究不是偶然的。我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底色是一致的,孔子講求實際非常務實,杜威反對玄學追求實效,二人的思想都具很強的世俗性,強調(diào)入世有為,無宗教色彩。杜威的思想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契合度很高,這可能是杜威容易被國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再說陶行知與杜威。陶行知曾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攻讀教育學博士學位,是杜威的學生,其生活教育理論源于杜威。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做中學”等一系列觀點,陶行知結合中國國情將杜威的理論“翻了半個筋斗”,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等觀點。除陶行知外,胡適、陳鶴琴、蔣夢麟等也都是杜威的學生。這幾位都是對于中國現(xiàn)當代思想界和教育界有很大影響的人物,在他們的推動下,杜威的影響進一步擴大。
三是杜威的思想對于當前我國的教育改革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這是杜威歸來的最重要價值,也是我們現(xiàn)在向杜威致敬的最主要原因。這種看法,符合杜威本人對于“理論是否有價值”的判定標準,這也算是用杜威的方式向杜威致敬。杜威理論產(chǎn)生于19世紀末,當時美國剛剛完成工業(yè)化革命,從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一經(jīng)濟大國。工業(yè)化的完成,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調(diào)整和社會面貌的深刻變化,帶來了物質財富的巨大增長,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大致歸結為兩大方面:一是整個社會的物質財富大大增加,但是貧富分化更為嚴重;二是精神文化沒有與物質財富同步前進,物質財富的增長反而帶來了精神文化的衰落。這些問題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xiàn)的問題極其相似。杜威反對無節(jié)制的舊個人主義,認為少數(shù)在經(jīng)濟競爭中成功的人凌駕于大多數(shù)人之上、少數(shù)人的個人自由侵害了大多數(shù)人的個人自由是不合理的。杜威要求以新個人主義取代舊個人主義,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應合作而不是無情地競爭,強調(diào)人的社會責任,要求動用國家力量來遏制資本的冷酷擴張。這些思想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當下中國而言,很有現(xiàn)實意義。
建設現(xiàn)代化強國、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這是當前我國的主流話語,杜威的理論對我們的社會現(xiàn)代化、教育現(xiàn)代化都有啟示?,F(xiàn)代化是一個歷史過程,現(xiàn)代化的本質是現(xiàn)代性即現(xiàn)代精神不斷增長和實現(xiàn)的過程。民主與科學是現(xiàn)代精神的集中反映。而杜威理論中有兩個關鍵詞,恰恰就是民主與科學。當一個社會更為理性、更加民主,就意味著其現(xiàn)代化程度更高。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的國民素質有了較大提高,但許多民眾的思想與行為仍然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人的一些特征,諸如遵從盲從權威,輕視民主與法治,看重等級;關心私利有余而關心公益不足,公民意識淡漠;相信外在的、神秘的力量,相信神鬼,不相信科學理性的力量等等,人的現(xiàn)代化的任務依然艱巨。
杜威倡導科學理性精神,鮮明體現(xiàn)在他對科學方法即反省思維的推崇上。與科學知識相比,杜威更為強調(diào)的是科學方法的價值。他視科學思維的方法為革除社會弊端、實現(xiàn)社會理想的最重要手段。杜威還將科學思維的方法與民主聯(lián)系起來,認為科學思維的方法反對因循守舊,反對任何外部的權威,強調(diào)創(chuàng)造和驗證,與民主主義是相通的??茖W方法在杜威的整個理論中居于核心地位。而教育恰是使人掌握這種方法的最重要手段,正是在此意義上,杜威宣告,科學、教育和民主的目標合而為一。我們可以把這句話進一步解讀為:培養(yǎng)具有科學精神和民主精神的現(xiàn)代人,推進人的現(xiàn)代化,是教育促進社會現(xiàn)代化的最佳手段。
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我們更加關注杜威理論對于我國教育改革、教育現(xiàn)代化的意義。杜威教育理論內(nèi)容宏富,此處僅以他關于教學方法的理論為例予以說明。
杜威猛烈批判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他認為,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一種沿襲甚久、積弊甚深的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是在教室這個專門設定的場所里進行的,教師站在講臺上向學生灌輸既與生活無涉也不契合兒童理解力的系統(tǒng)性很強、邏輯性很強的教科書,兒童則坐在固定的位置上,靜聽和記誦教科書,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教材、教室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生的活動、教室以外的世界是沒有什么地位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目的在于使兒童獲取知識,但由于這種知識脫離生活、不合兒童興趣,結果使得兒童雖能背誦它記住它來應付提問、考試和升學,但卻不能真正喜愛和掌握它。兒童處于消極的、被動的地位,興趣、愛好受到剝奪和壓制,能力發(fā)展與主動性受到壓抑和束縛,整個教育、整個學校沒有多少生機和活力。杜威所要做的變革就是變教師講授、學生靜聽的教學方式,為師生共同活動、共同經(jīng)歷的教學方式,書本降到次要的地位,活動升為主要的地位,教學也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內(nèi)。
杜威強調(diào)思維的價值,將思維五步法直接運用到教學方法上,認為教學法的要素和思維的要素是相同的。這些要素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經(jīng)驗的情境—要有一個對活動本身感興趣的連續(xù)的活動;第二,在這個情境內(nèi)部產(chǎn)生一個真實的問題,作為思維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識資料,要進行必要的觀察,來應對這個問題;第四,他必須將所想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條不紊地呈現(xiàn)出來;第五,他有必要也必須有機會通過實際應用來檢驗他的觀念,使這個觀念意義明確,并且讓他自己去發(fā)現(xiàn)它們是否有效。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不在于運用知識去發(fā)展思維,而在于將知識本身視為目的,學生的目標就是堆積知識,以便在課堂提問和考試時照搬,這種靜止的、冷藏庫式的知識阻礙了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杜威提出的教學方法論所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教學方法的變革,也不僅僅是教學論的變革,而是整個教育觀念的變革。正是這種新的教學方法揭示了杜威教育理論與傳統(tǒng)教育理論的根本區(qū)別。這種區(qū)別即是以獲取知識為目的還是以培養(yǎng)智慧為目的。他提出:知識與智慧的區(qū)分,是多年來存在的老問題,但仍需要不斷地提出來。知識僅僅是已經(jīng)獲得并儲存起來的學問;而智慧則是運用學問去指導改善生活的各種能力。杜威要培養(yǎng)的是人的智慧,即明智地行為、行動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傳統(tǒng)教育以知識為目的并以知識扼殺智慧,杜威則以智慧為目的并以知識來增進智慧。杜威是從更根本的意義上論述教育的。
行文至此,我們驀然發(fā)現(xiàn),杜威原來是批判性思維的鼻祖、“基于問題的學習”或項目學習(PBL)的先驅,綜合實踐活動、研學旅行等也從他那里找到了源頭。這些都是現(xiàn)在的熱詞,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熱點。
杜威教育理論中的好東西很多,遠不止上面所講的那么一點點。杜威是一個思想大家,他熔歐美思想于一爐,具有深厚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功底,這就使其教育思想既具有他人難以企及的理論深度又具有他人難以企及的寬廣視野。杜威還集歐美教育思想之大成,對歐美的教育思想史進行了系統(tǒng)、細致、深入的梳理,充分借鑒吸收了人類千百年來積淀下來的教育智慧,這使得杜威的教育思想博大而精深,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形容并不過分。
21世紀的中國有其獨特國情,杜威的教育理論對于今日中國之教育,絕非靈丹妙藥,但會有豐富啟示,會讓我們更加務實、更為深刻。
杜威的著作值得實踐工作者一讀。但是他著作很多,實踐工作者不可能也沒必要都讀,其中有兩本最值得深讀細讀,一是《民主主義與教育》,二是《我們怎樣思維》。二者都有中譯本。讀后你可能會感覺到,杜威的思想穿透了歷史,穿越百年來到了現(xiàn)在,對我們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并且依然具有蓬勃的青春活力。
(編輯?孫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