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提出了中式英語的興起,探討其對英語學習的影響,這種影響對學習有著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漢語與英語有著相通之處,可以促進對英語的理解能力,增加英語學習者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另一方面作為母語漢語又會干擾學習者的語音、語法掌握和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學習者應利用其積極作用,同時避免其不利因素。
關鍵詞:中式英語;英語學習;漢語;正反影響
記得以前做學生時看過一個關于英語的笑話:有一個老師叫同學翻譯“How are you?”,這位同學的答案是“怎么是你?”;老師又叫他翻譯“How old are you?”,這位同學不假思索的回答“怎么老是你!”……當時我對這個中式英語的惡搞翻譯印象極深,不僅基于其喜劇效果,還對未來的英語學習充滿了濃厚興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中式英語對于英語學習者的影響我相信無一例外也具有兩面性。這里,無論從語言學家給出的定義還是從Chinglish的表現(xiàn)形式方面,我都會基于客觀視角去找尋探求我的興趣所在,還原中式英語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它對學習者產(chǎn)生的正負影響,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如何避免消極使用。
一、背景
在中國英語學習環(huán)境下,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使得中國學生容易翻譯出帶中國味道的英語。
1. 帶有中國特色的詞匯不斷出現(xiàn)。
很多中國特有的詞匯,在英文里沒有或一時找不到相應的譯法,即使譯出來也需要一定的磨合過程。譯文往往是解釋性的,解釋不了,就字對字譯出,因而容易出現(xiàn)Chinglish。比如太極這個詞,就翻譯為:shadow boxing.我覺得不要說外國人看不懂,就算中國人也不懂?!帮L水”這個詞,在外研社出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為:the location of a house or tomb, supposed to have an influence or the fortune of a family, geomantic omen.這應該是個定義,而不是“對應詞”。我覺得像這類詞就應該直接按音譯“fengshui”,就像jiaozi(餃子),yinyang(陰陽),gongfu(功夫)
2. 中式英語的產(chǎn)生是英語受到了母語的干擾的結果。
我們常講要學好外語,首先要學好母語。因為母語會正面促成外語習得;同時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母語時刻會帶給我們阻礙,即學習第二語言會受到母語語言思維習慣干擾和文化思維方式的影響。中式英語就是受到母語帶來的阻礙的影響下產(chǎn)生的。中式英語帶有中文語音、語法、詞匯特色,是漢語及英語的合體字(Chinese+ English= Chinglish)。
二、定義
語言學家對中式英語定義中有比較清晰的描述:姜雅云(1995:51)在《中式英語和中國英語》一文中指出,中式英語是外來的,形式不規(guī)范的甚至是錯誤的英語,大部分的中式英語都不能讓人很好地理解。它是在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但又是必須的一個階段,是每個學習者都可能經(jīng)歷的一個階段(如果學習者停止學習則也有可能不經(jīng)歷這一階段)。
Ford(1988:5)則將中式英語定義為:英語的一種方言——通常由將中文直接譯成英文而形成,而且這種譯法通常不合適。
中式英語的傳統(tǒng)定義雖然不盡相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既中式英語“不合適”或“形式不規(guī)范”。而判斷“不合適”或“形式不規(guī)范”的標準是標準英國英語或美國英語。隨著語言學的發(fā)展,錯誤分析理論也有了一些更新的研究成果。傳統(tǒng)的錯誤分析理論沒有研究和具體闡釋語言錯誤和語言形式不規(guī)范之間的區(qū)別。而更新的研究則指出,錯誤的句子是指既不符合語法規(guī)范又不能讓人接受的句子(James 1998);而語言形式不規(guī)范的句子僅僅指那些不符合語法規(guī)范的句子。既然如此,那么那些語法不規(guī)范、但又為人所接受的句子又當如何處置呢?比如,我們發(fā)現(xiàn)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有時也使用語法不規(guī)范、但又廣為人接受的句子,這些句子又到底應該歸到哪一類去呢?如果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語法不規(guī)范的、但又為交際對象所理解和接受的句子,這些句子到底應不應該歸到錯誤的英語句子里去呢?這一點是傳統(tǒng)的錯誤分析理論以及傳統(tǒng)中式英語的定義里沒有涉及到的。
隨著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世界文化潮流也正鼓勵使用非正式的更口語化的語言,對語言的多樣性和個人風格有了更多的寬容。這些潮流意味著保持國家標準語言的制度和行為正在一步步減弱: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正在經(jīng)歷著英語的非標準化的過程。無論語言學家如何質疑,世界上還是同時存在著印度英語,南非英語,朝鮮英語等,而由來已久的中式英語也在其中占一席之地。
事實上,漢語的影響不僅是局限在全球的漢語熱,同時它正促使英語產(chǎn)生深刻的變革,中文詞匯成為英語詞匯的主要來源,前不久,全球語言監(jiān)督機構主席帕亞克表示:"令人驚訝的是,由于中國經(jīng)濟增長的影響,它現(xiàn)在對國際英語的沖擊力比英語國家還大。"報告還稱,英語正在經(jīng)歷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變化,究其原因是受到全球化大環(huán)境下中式英語的強烈沖擊,不斷地創(chuàng)造新詞匯,使英語成為世界混合語。
三、影響
在中國,絕大多數(shù)人的第二語言為英語,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是在掌握了母語的情況下才開始學習英語,因此,原有的知識必然會對新的語言系統(tǒng)的掌握產(chǎn)生影響。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就漢語對英語學習的影響做一個理性分析,任何事物的兩面性在此也毫無疑問的呈現(xiàn):
1、漢語對英語的積極正影響
1).兩種語言之間有共性
外語教育很多都在宣傳撇開母語及母語文化而獨行,這種思想對母語及母語文化在英語教學中所起的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過多地強調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的負面作用,錯誤地認為外語學習就是要完全擺脫母語的影響。事實上,語言是有共性的,我們知道矛盾是對立統(tǒng)一的。語言的共性決定了母語既是英語學習不可缺少的基礎,又是可以利用的資源,這也是英語學習中母語的積極作用所在。外語及其文化所傳遞的信息必須首先經(jīng)過母語文化過濾,教授或發(fā)現(xiàn)影響傳遞信息的各種語言的、非語言的文化因素,必須以學習者的母語文化為背景, 通過兩種文化的比較,找到影響交際的各種文化因素,從比較中發(fā)現(xiàn)兩種文化的共性與差異。許多實證研究顯示:英語學習者在認知處理過程中依賴母語思維,特別在寫作和閱讀過程中。語言都是相通的,英語和漢語在語法結構上有些地方很相似,比如句子成分和句子結構,漢語和英語中都有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等知識,如果能夠在學習英語之前,對這些漢語知識有所了解或者有所掌握,對英語學習會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2).漢語促進學習者對英語的理解
Michael Swan說過:學習者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新信息的獲得多半是以已有知識為基礎的,有的新信息本身就包含與舊知識相同的因素,而且“兒童語言發(fā)展經(jīng)歷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是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的”。在學習外語過程當中以母語為認知基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學習者可以利用他們的已有知識來學習領會英語的語言規(guī)則,從而促進英語學習。有調查記錄了10名中學生和2名大學生英語看圖作文的思維過程,結果表明:11名學生在圖畫理解階段用母語進行分析、判斷等認知加工,在形成表述內(nèi)容階段60%的內(nèi)容是由母語生成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母語參與英文寫作的學習者占高水平寫作人數(shù)的2/3,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即使在像漢語和英語這樣不屬于同一類型的語言間母語在寫作過程中也起了促進作用。
3).漢語可增強學習英語的興趣
對一件事物有深厚的興趣往往能促進人的學習活動;反之,則會阻礙人的學習。個體一般會傾向于學習他喜歡的東西。Nation曾指出,不使用母語會增加學習者的心理負擔,會對英語學習產(chǎn)生不利影響。在班級教學中,學習者的能力和水平不一致,教師用全英語教學時只有一部分學習者能跟上,沒有聽說基礎或基礎較差的學習者想聽聽不懂,想學跟不上。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產(chǎn)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失去學習興趣,不參與課堂活動,及至產(chǎn)生厭學情緒,甚至于放棄學習英語。在我校對一些學生的調查表明,本身英語知識比較薄弱的學生對全部使用英語的課堂持一種強烈的排斥心理,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他感覺自己完全被拒絕在外,他們不可能進溶入其中。我曾對本人所任教中學的初高中學生進行調查,85.6%的學生認為英語課上使用漢語心理上更為放松。高達88.7%的學習者認為外語課堂中他們感到迷茫時母語能讓他們覺得更輕松,更自信。
2、漢語對英語學習的負面反影響
1).語音方面
漢語語音和英語語音是兩個不同的語音體系,對于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來說,英語語音中存在著漢語所不具有的學生所不熟悉的語音,并且他們已習慣了漢語發(fā)音,所以在學習英語語音的時候,總不自覺的用與英語語音相似的音來代替,或用漢語語調來代替英語語調。特別是剛開始學英語的人,總是會用找出讀音相似的拼音以幫助記憶。
漢語是聲調語言,靠聲調辨義。英語是語調語言,靠語調辨義。英語的字詞有重音、次重音,句子也去升降調之分,因此,初學英語的學生往往對其掌握不好,所以,說起英語來往往語調起伏不大,很難讀出標準的英語語調來。這樣也就完全沒有了英語的韻味,語音上變成地道的中式英語(Chinglish)。
2)詞匯方面
對于可數(shù)/不可數(shù)名詞、復數(shù)形的用法、"how much", "how many", "a lot of", "much", 以及"many"的用法、存在更多混淆。這些導致常見錯誤如 "He has much money", "I want a soup" 以及 " he is an excellent people. (應為“person”)。 中式英語里,某些慣用語也被搞混。當老外解釋某些事時,大部分老中會回應:"Oh, I know" (正確回答是:"Oh, I see.")。這是因為老中慣常在任何情況下把‘知道’常被翻譯成"know"。某些更簡單的錯誤發(fā)生在"see", "watch", "read", "look"的使用上──因為它們?nèi)慷紝健础@個中文字,通常情況是它們彼此造成混淆或者干脆降級成look。speak, say, talk情況類似。所以,某些長久鉆營英文的人仍可能說:"Can you say Chinese?", "I am watching a book."和"Tomorrow I will look a movie."而對于中文中常表達的“對不起,我把字典忘在家里了”,不少同學的初譯是:Sorry, I forget my dictionary at home.
而這句話的正確的翻譯應該是:Sorry, I left my dictionary at home.同學們的翻譯是按照漢語的字面意思來表達,但動詞“forget”在表示“忘記帶某物”時,不與地點狀語連用. 這在學生的作文上屢見不鮮。詞匯搭配方面,如將“交通很擁擠”,這句話翻成英文,就很容易出現(xiàn)“The traffic(交通)is very crowded(擁擠)”這樣的錯句,在英文中,正確的說法應該是The road is very crowded. 或者是The traffic is very heavy.
3).語法方面
漢語語法對英語學習的影響也比較突出,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冠詞:漢語中沒有冠詞,而英語中對冠詞的使用又十分繁雜,這也就使許多英語初學者特別是在口語表達中,由于思維的連續(xù)性,來不及做過多的思考,經(jīng)常忽略冠詞。
如“你要傘嗎”,他們常翻譯成do you need umbrella? 而漏掉了不定冠詞“an”。 又如,“我喜歡聽廣播”經(jīng)常會被說成:i like listening to radio. (漏掉了 “the”)因為學生是受母語習慣的影響,直接把漢語翻譯成英語表達出來。而在不需要的情況下又過度使用"the"(例:"The China is bigger than the France"),這兩者都是常見的中式英語。
詞類:沒有注意詞類轉換.
漢譯英有時不能完全按照原文是什么詞類就譯成什么詞類,而需要根據(jù)情況對詞類進行調整和轉換.Eg:我的學習很忙。
[誤] My study is very busy.
[正] I am very busy with my study.
注:第一句譯文完全套用漢語的結構和語序,卻犯了英文的句法錯誤。因為在英語中,study(學習)是一個行為,并不懂得忙不忙,感到忙的應是進行這一行為的人。所以,sb be busy with sth. 或 sb be busy (in) doing sth. 才是地道的英語表達。
語態(tài):漢語習慣表示被動意思的時候經(jīng)常不用“被”字,而是看起來是主動,實際表示的是一種被動的意思,如 “這幢房子建于1930年”,其實表達的含義是“the house was built in 1930.”漢語中說:你最好把頭發(fā)剪了。而在英語中我們是用:your had better have your hair cut. 表達的是頭發(fā)要被剪。
動詞泛濫
一個簡單句中存在2個甚至以上謂語動詞,如:I am like watching TV.(應刪掉“am”)。這是在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他們學習英語時的一大困擾。
中文文法模式:通常中文文法模式也被吸收到英文文法里,例如經(jīng)典范例:"I tomorrow go to Shanghai" 或 "I this morning eat breakfast."
中式英語名
有的來自他們早期學過的英語單詞,比如Apple(蘋果), Space(太空), Can(罐頭), Sea(海), Mooncake(月餅), Magic(魔術), Spider(蜘蛛), Thunder(雷), Cloudy(有云), Table(桌子), Bird(鳥), Eleven(十一), Hifi(高保真), H2O(水的化學方程式), Puppy(小狗)有的來自一些動物,植物,天氣現(xiàn)象,家用電器,星期或者月份。他們可能用一些他們喜愛的西方物品做自己的名字.比如,cola(可樂)Nautica(水手)或者Victory(勝利),Nation(國家)。有一些中文易于發(fā)音的詞匯也被用于他們的英文名,但這些詞,可能在英文中并不常見,比如coco這個詞。
其他還有:
過度使用"to"、使用"to"跟著語氣助詞(例:"I must to go")、"-ed"和"-ing"形容詞的混淆(例:"I am very boring" 對 "I am very bored"; "I was surprised" 對 "I was surprising".) 、在"be"與形容詞間過度使用"very"(反應 "很" 在中文里頭的用法)、用"very"修飾動詞(例:"I very like it");
4).文化方面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語言,語言的使用會受到文化的制約,各民族的語言與各民族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他們的風俗習慣,傳統(tǒng)和思維方式等都反映在語言當中。所以,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時,會在某種程度上受本族文化和語言的影響和干擾,往往會不自覺地把本族的文化和語言搬到英語學習中去。中國人在第一次見面時一般說“久仰大名”,但在英語交際中卻不能說:i have heard your name for a long time. 只能用nice to meet you. 英語中也有green tea (綠茶),但是“紅茶”我們不能套用為red tea 而是black tea. 在英語交際中一般不會問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等,但是在中國,由于民族習慣,這些問題即使是不熟悉的人也是可以問的,而且一般不會引起不滿的,反而會增加好感。但是,就因為受其影響,很多中國學生用英語同外國人交流時,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會感覺被警察盤問一樣反感。
四、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排除消極中式英語干擾的方法
1.要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和風土人情強調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及其不同表達方式,才能使交際有效。 如:Jack is a green hand at doing this work. (杰克做這種工作沒有經(jīng)驗)這里"green hand"意思是"生手"、"沒有經(jīng)驗",而不是"綠色的手"之意。England是個島國,船是重要交通工具,為保養(yǎng)船只,常用與海水一樣的綠色油漆來漆船。一個不熟練的油漆工,工作時常會雙手粘滿油漆。了解了這一背景,"green hand"之意就不喻自明。 又如:Smith can do nothing in the company because he is just a small potato there. (史密斯在這家公司起不了什么作用,因為他在那里是個小人物)"a small potato"是"小人物"之意,而非"小土豆"的意思。只有了解西方文化,才會理解這種修辭的意義。
2.要學會在適當語言環(huán)境中使用適當?shù)恼Z言 。語言環(huán)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用詞。要注意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用適合上下文的詞,使思想連貫、內(nèi)容完整。如:在西方,醫(yī)生看到病人常問? "How do you feel" "What's wrong"看到病人臉色不好,會說:"You look pale."或問:"Do you sleep well"而不說:"How are you"(你好嗎?)那是西方人見面時相互寒暄的用法,并不是真的詢問別人的身體狀況。 當看到"好"字,就十分自然聯(lián)想起英語里的"good"或"well",但我們更要研究其深層涵義,即在特定語境中"好"字的內(nèi)涵和外延,如: Put on your coat before going out.(外出前,穿好外衣) 、Tom is a yes - person.(湯姆是個好好先生)、 Oh!Someone is injured.(不好,有人受傷了)
3.要學會判斷交際時哪些語言形式可接受,哪些不可接受。 我們常會給對方提建議,提建議的目的是讓別人接受我們的建議。當然,對方是否接受我們的建議取決于與對方關系和建議的可行性,但是要避免使用帶有命令口氣的詞語和方式。 如:"You must/should…"轉用委婉語氣效果會更好,如:"Why don't you…?","Why not…?","You'd better….""Do you think…?"等。
4.要養(yǎng)成用英語來思維。英漢兩種語言差異較大,用漢語思維模式來取代英語思維模式,往往會逐字理解、對釋,這種一一對應的錯誤模式違反了英語表達規(guī)律。 如:(錯)Today is very close.(今天天氣很悶)英語語法中表示天氣時間和距離,常用it做主語。(正)It is very close today.
5.建議學生平時大量閱讀文章,注意搜集常用的詞、短語、句子,查閱英語原文是如何表達,利用reverse or back translation的辦法,不斷積累地道的英語詞匯和句型,也就是:英-漢-英。
五、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和進化,中式英語并非莫衷一是一無是處,我們既應該看到中式英語在中國及世界范圍內(nèi)的影響,也應該正視因它而產(chǎn)生的語法錯誤和造成的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認識到它對英語學習的正負兩方面的影響, 有意識地對比分析中式英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語言形式和文化背景,避免濫用,采取有效措施來防止其消極干擾,使中式英語既得到發(fā)揚傳播,又提高對語法的認識,使將來的中式英語符合英語語法,從而讓世界認同中式英語。
參考文獻:
[1]文秋芳,郭純潔. 母語思維與外語寫作能力的關系[j].現(xiàn)代外語,1998.
[2]蘇留華.母語遷移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4).
[3]潘華慧.漢語對英語學習的干擾[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
[4]張耀成.淺談母語對英語學習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4,(6).
[5]孟宏黨.跨文化語用失誤與英語教學[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
[6]胡敏娜.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J].語言文化教育研究,2002(2)
[7]胡文仲.文化差異種種[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85
[8]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教研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 張馨丹(1976年2月生-),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湖北。職稱:中級 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