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偉 史亞虎
【摘? ? 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將“人地協(xié)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凝練成地理核心素養(yǎng)。地理實踐力作為地理學科教育培養(yǎng)的重要素養(yǎng),以解決真實的情景問題為核心,以品質能力的雙重提升為導向,以多樣化的實踐活動為載體。在“地理實踐力”素養(yǎng)引導下,研學旅行成為當前大家公認的培養(yǎng)地理實踐力最好的方式之一。但是,對于落后地區(qū)(如渝東南地區(qū)),高質量的研學旅行尚未成熟,對于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只能另尋他法。
【關鍵詞】地理實踐力? 素養(yǎng)? 培養(yǎng)建議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7.006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指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漸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人地協(xié)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地理實踐力指人們在考察、實驗、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1]地理實踐力作為地理學科教育培養(yǎng)的重要素養(yǎng),以解決真實的情景問題為核心,以品質能力的雙重提升為導向,以多樣化的實踐活動為載體。[2]
在“地理實踐力”素養(yǎng)引導下,研學旅行成為當前大家公認的培養(yǎng)地理實踐力最好的方式之一。很多學校在研學旅行活動中成果顯著,但是這些學校往往分布在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qū),并且具有班級人數較少,社會資源豐富,后勤保障完善等優(yōu)越條件。
比如筆者所了解的北京某學校曾經開展過一次云貴地區(qū)的研學旅行,為了活動的順利開展,他們有專業(yè)的教練團隊提前半年對學生進行體能訓練,全程有專業(yè)登山團隊陪同,全程邀請專業(yè)團隊攝像、拍照,全程有專業(yè)醫(yī)療團隊陪伴,為了節(jié)省體力,他們租用了當地的馬隊做交通工具……但是,對于一些缺乏充足的資金保障、沒有充足的師資保障、沒有系統(tǒng)的后勤保障等條件的學校來說,暫時還不具備開展豐富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研學旅行實踐活動的條件。
如筆者所在學校位于渝東南武陵山區(qū),是重慶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集地,國家級貧困區(qū),曾經有“養(yǎng)兒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的諺語,形象反映了這一地區(qū)的貧窮與偏僻。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這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于發(fā)達地區(qū)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教育相對落后,還不具備舉行豐富的研學旅行的條件。
在此情況下,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只能結合自身條件另辟蹊徑。為此,筆者結合所在學校的情況,上課、聽課、觀課中的一些啟示以及在“精品課程”開發(fā)過程中的一些思考,就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巧借本校教師,生成教學資源
在聽一節(jié)政治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授課教師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通過自由閱讀不同時期的詩詞,從中體會中華文化的特點。要求告知學生后,學生各自開始讀投影儀上呈現的詩詞,一時間教室甚是熱鬧。
但是,筆者認為,這種這種自由式的閱讀能讓學生深層次的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嗎?如果本堂課借助本校語文教師,請語文教師飽含感情的朗誦古詩,并錄制成視頻,在課堂上讓學生欣賞、跟讀,那么學生對中華文化的體會將會更深刻。
因此,對于地理學科,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本校400多位教師就是很好的一手資源。比如在講地域文化時,可以布置學生調查采訪本校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教師,通過他們展示家鄉(xiāng)的方言、飲食習慣、服飾、文體活動等并錄制成視頻。課堂上讓學生現場講解、展示、觀看,了解不同地區(qū)的地域文化。這樣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人身上習得地域文化,會增強文化自身的存在感、真實性,也會增強學生對文化的認同、體驗感,從而達到培養(yǎng)地理實踐力的目的。
二、借助師生人脈,遷移教學現場
2018年4月26日,在重慶市奉節(jié)中學舉行的“重慶市地理優(yōu)質課大賽”中,來自重慶二十九中的鄒老師在講“品千年張掖,析土地變遷”時,現場連線了在張掖的朋友,讓朋友通過視頻通話的形式現場講述張掖近幾年的變遷。這給奉節(jié)中學的同學一種身在張掖的場景,實現了課堂的遷移,巧妙的培養(yǎng)了學生地理實踐力。
受此啟發(fā),筆者認為,對于某些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利用師生人脈,通過視頻連線將學生帶到區(qū)域現場,完成地理問題的探究,也是一種培養(yǎng)地理實踐力行的有效方法。
三、教師實地考察,生成教學現場
對于有心的地理教師,每一次看是普通的外出都是一次研學旅行。在“2018年重慶市地理優(yōu)質課大賽”上,西師附中李九彬老師把去往奉節(jié)途中在公路邊觀察到的民房、在公路邊拾到的石灰?guī)r變成了很好的教學素材;巴蜀中學羅燕燕老師把一次修車時和師傅的對話變成了教學資源。他們都很好的詮釋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地理,觀察生活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教師自己通過實地考察、走訪調查等方式獲得一手教學資源,并將這些教學資源以及獲取資源的過程運用于課堂教學,讓地理課堂教學生活化、直觀化,讓學生的地理學習不再局限于書本,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地理實踐力的目的。
另外,在精品課程《秘境渝東南》的開發(fā)過程中,筆者所在團隊也組織學生對目的地(黔江區(qū)濯水鎮(zhèn))進行了必要的實地考察,并讓學生撰寫了考察報告。通過調查報告的撰寫,學生習得了地理野外學習、調查的一般方法,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咀ⅲ罕疚南?017年重慶市普通高中精品選修課程《秘境渝東南》階段性成果?!?/p>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社出版,2018.
[2]周玉琴,魯海波,鄭欣進.基于表現性評價的高中生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18(1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