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雪
摘要: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力求給學生一個全新的教學感受。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在教學活動中越來越顯示其優(yōu)勢。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小學語文教學,使語文教學方式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充分地體現(xiàn)了語文課的教學價值和審美價值,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情形,并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 多媒體;小學語文;主體地位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多媒體信息技術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應用于日常生活中。現(xiàn)代教育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通過實踐,逐漸與信息技術整合,這已經(jīng)成為未來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把學生定格在書本里,禁錮在課堂中,斷絕了其與生活的聯(lián)系,忽視了學生個體對客觀世界的體驗、感悟,難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隨著計算機、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多媒體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接受新知識、新內(nèi)容,使用多媒體教學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新知識、新內(nèi)容的理解。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同,是因為介入了現(xiàn)代教學媒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改變“填鴨”模式,但學生也不能脫離教師而單純與機器進行交互學習。
一、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課堂是一個封閉的狹小世界,以教師為主體,以書本為中心,教師必須緊扣教材,按事先設計好的教案,將語文知識一點點地傳授給學生,而學生必須“洗耳恭聽”,認認真真地接受來自老師的知識,將它們裝進自己的腦子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就顯得尤為迫切。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達到超越教材的最大教學效果。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積極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恰當?shù)厥褂眯畔⒓夹g手段,可以使語文教學內(nèi)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動性,增強感染力。教育信息從多種渠道去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fā)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信息技術使教學內(nèi)容化靜為動,化難為易,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內(nèi)化學生的素質。常言道:“授人以魚,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則可終身受益。”所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真正學會學習,教師應努力把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愿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只有自己積極參與才能完成任務。如我在教學《肥皂泡》一文時,就不是簡單地用課本中所提供的知識,而是創(chuàng)造性地“用教材教”。我讓學生在課前上網(wǎng)查閱有關冰心的資料、肥皂泡的制作過程、肥皂泡的顏色和形狀,上課時讓學生把所積累的素材嫁接到多媒體課件上。學生所搜集的素材豐富多彩,在屏幕上紛紛呈現(xiàn)。學生看到了如此不同的肥皂泡,就會在心里思考:“肥皂泡五色的浮光,有什么不同的形狀呢?”回到課堂,拿出教材,學生在仔細閱讀課本時,結合課外觀感,加深了對肥皂泡的理解。這樣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對身邊事物的觀察興趣,并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突破重點和難點
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激發(fā)起了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后,多媒體的運用不能就此戛然而止。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年齡還小,他們以形象思維為主,對詞句的理解有限,對課文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信息,使靜態(tài)的知識動態(tài)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幫助學生消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從而降低課程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如在教學《豐碑》一文時,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揭題后,教師提問:“豐碑是什么意思?課文中的豐碑指什么?”(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接著,教師多媒體演示:大雪紛飛,在一棵大樹下,軍需處長被大雪覆蓋著,如一座晶瑩的豐碑。教師啟發(fā)學生:“軍需處長怎么會凍死的?他在凍死前是怎樣的情形呢?”從而導入重點段——第三段(第3~13自然段)的學習。教師多媒體演示:畫面漸漸清晰,出現(xiàn)了老戰(zhàn)士的形象,他凍僵了……從而導入第7自然段的學習。教師著重引導學生觀察軍需處長的表情、動作、穿著等,使學生了解軍需處長是被嚴寒凍死的。接著,教師通過富有感情的范讀,引導學生思考:軍需處長為什么會凍死?學生通過朗讀分析理解軍需處長的一心為公、毫不利己的高貴品質。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他的這種精神,教師可用多媒體把兩個畫面結合起來:老戰(zhàn)士凍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蓋住他的身軀,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教師運用多媒體,通過兩個場景的對比,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面貌,使學生從內(nèi)心受到極大的震撼,產(chǎn)生“情”的沖動,并且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含義,突破了難點。
二、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
語文課堂應該是美的殿堂,充滿魅力,豐富多彩。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教學設計讓學生圍著自己轉,回答自己預想的答案來驗證自己的設計,學生的主體作用、自主性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今天,我們應該合理地利用現(xiàn)代教育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讓學生獲取閱讀知識,而且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分析、語言表達和朗讀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教學《翠鳥》一文中的第1自然段,我讓學生練習用“翠鳥的顏色非常鮮艷”來說句子。我先讓學生默讀第1自然段,說說翠鳥的顏色怎么鮮艷,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知道的顏色,選擇有關句子練說,并把答案輸入電腦。我再調出每位學生的答案進行全班交流,并選擇優(yōu)秀典型的句子進行講評,點撥。受到表揚的學生創(chuàng)作欲望更強了,我鼓勵他們多寫幾句;對于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我允許其修改,并保證其修改的時間。這樣的設計,可讓學生全員參與,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選擇學習內(nèi)容的權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心,并使各層面的學生都有表現(xiàn)的機會,都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在課將結束時,我介紹學生到網(wǎng)上看一看翠鳥的樣子,更多地了解翠鳥。我還推薦《翠鳥》等文章供學生選讀,讓他們開闊視野。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要說真話,說實在話,說自己話……”作文教學的著力點在于幫助學生解決寫什么和怎樣寫的問題。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廣泛積累名篇佳作,激發(fā)學生讀與寫的積極性,以讀促寫。如寫《記一次社會大課堂活動》,我首先舉行一次社會大課堂活動,并把社會大課堂活動全過程拍下來。當時,學生們玩得很開心,也各自嘗到自己玩的“勞動成果”,心里美滋滋的。但回來后,我要求他們寫一篇關于這次社會大課堂活動的作文,許多學生就茫然了:該從哪里下手,從哪里開始著筆寫呢?這時,我就開始播放有關社會大課堂的錄像,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了。當學生看到自己的模樣、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很感興趣,有的忍不住為自己那投入忘形的表情而哈哈大笑。最后,教師利用PPT課件出示這次習作訓練的具體要求,讓學生把“記一次社會大課堂活動”詳略分明、有血有肉地輸入電腦,進行反饋、修改,最后謄寫出來。
三、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練習環(huán)境
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人機互動的優(yōu)勢,做到“講、練、議”三者完美結合,通過課堂練習,及時進行教學反饋。這樣一方面能鞏固學生知識,另一方面又減輕了學生的課后負擔,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能給學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練習環(huán)境。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采取作業(yè)分層設計的理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由易到難,分層設計練習,為不同的對象提供不同的服務,實現(xiàn)了教學內(nèi)容的分層,為促進學生的充分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這樣的教學模式為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提供了他們各自展開學習活動的舞臺,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學習的順序、進度和內(nèi)容,讓每個人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如每個單元最后一課“語文實踐活動”的教學,一直以來都以讀講練為主,形式單調,且不能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我在教學中運用課件生動形象的畫面和交互功能,化單調練習為游樂園、小醫(yī)生、摘葫蘆等形式,并給每一個練習設計了不同程度的題目,還設置了不同類型的按鈕,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基礎、能力等進入某一練習并返回。這樣運用多媒體,實現(xiàn)了分層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通過努力獲得成功,從而真正達到面向全體、全面提高的目的。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豐富作業(yè)練習的趣味性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布置作業(yè)往往只能布置一些書面或口頭作業(yè),缺乏感情色彩和趣味性,而多媒體課件能為我們提供大量簡單而又妙趣橫生的練習環(huán)境,并對學生的作業(yè)結果進行靈活評價,從而提升作業(yè)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其語文綜合素養(yǎng)。如《錫林郭勒大草原》一文要求背誦第2自然段。我先出示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圖片,問學生從哪些方面看出錫林郭勒大草原是廣闊的。有的學生找出:藍天下面,滿眼綠色,一直鋪向遠方。教師緊接著又問:“鋪到了哪里?”隨著學生說出“平原上、山嶺上、深谷里”,教師又出示大草原的平原上、山嶺上、深谷里覆滿了青青的野草的圖片,并提出問題:“我們從野草的描寫中知道了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你從哪些方面能看出大草原的美麗呢?”學生一邊背誦課文,多媒體一邊出示錫林郭勒大草原的景色來強化學生的記憶,讓學生更加理解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和美麗,學生愉快地鞏固了記憶,課堂中就能熟練地背誦課文,而教師也寓背誦檢查于游戲娛樂中,達到了教學目的,師生皆大歡喜。教師還可以在學生背的過程中設計配合聲響,可以將鼠標拖到圖片中,如果學生的背誦正確,則出現(xiàn)“你真棒!”的聲音,如果錯誤,則出現(xiàn)“再想想!”的聲音。這樣設計,將知識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大大激發(fā)了學生課上背誦的興趣,提高了課堂質量。
實踐證明,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的趣味性、形象性、多樣性、新穎性、直觀性、豐富性等特點,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王京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6(8).
[3]劉曉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現(xiàn)狀與趨勢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7(4).
[4]謝幼如.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何克抗,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陳龍.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文評改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7]李文霄.如何運用多媒體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J].東方青年·教師,2011(6).
(本文系參加“‘論壇杯2019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展評暨全國語文名師工作室論壇活動”展評課獲獎教師文章)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