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安
摘要:之前,好多資料和著作,對選擇題的做法進行分類解析,雖然細致到位,但是非常繁雜和僵化,學生用很長時間也不容易掌握,如果高考出現新的類型,學生會蒙圈。經過自己多年高三教學經驗總結和實踐,我發(fā)現有一種方法可以用于各種題型、而且操作簡單,這就是我自己總結的已知條件法。這樣省去了學生學習每一種選擇題型方法技巧的麻煩,而且學生樂于接受,可操作性也強。
關鍵詞:高考選擇題;做題技巧
一、已知條件法的依據
通過對這幾年高考試題分析,大家會發(fā)現歷史試題的解答能力比題型更重要,歷史學科能力的操作性比簡單的分類更重要。研究近幾年全國卷Ⅱ選擇題可以發(fā)現其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1、重視史料意識,強化歷史信息的獲取和重組,重視歷史學科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理論的考查??疾樘崛∮行畔ⅰ⒎治鰣D文信息、運用信息解答問題的能力—貫穿全卷。因為我們現在高考的,試題的情景設置,具有現代性,所以必須要重視材料的解讀。預計2019年高考歷史試題難度、知識點布局、命題特點等會延續(xù)往年的風格,重點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掌握情況,突出對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
2、關注和考綱有關的基礎知識細節(jié)。小切口、大縱深——考查對細節(jié)知識、原理的理解。每道選擇題所涉及的背景和知識點比較多,所以要精講精練,真正弄懂弄通細小知識點。
3、意歷史問題與現實問題的聯系,關注社會熱點。近些年高考歷史考察注重歷史學習和現實社會的發(fā)展相結合,創(chuàng)設新情境,考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新情境的歷史導向特別需要信息解讀和基礎知識運用。
以上這些高考選擇題的特點,無論哪種題型,都需要學生有強大的材料解讀、信息處理能力和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而從材料中解讀出的所有信息就成為解題的已知信息之一;所記憶的基礎知識也是已知信息。這些已知信息就成為學生選擇選項的已知條件。
二、已知條件解題法的在高考解題中如何運用
(1)已知條件的一部分或全部是從材料中獲取的關鍵信息,選項中符合材料中顯示信息的,確定為待選選項,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選項都一律排除。
(2)已知條件的一部分就是材料和選項中涉及我們所學的基礎知識、所記憶的歷史史實,如果選項不符合材料所限定的歷史史實,那也應該排除。
(3)當材料的觀點和信息與我們所記憶的歷史史實有沖突時,我們就要忠于材料新的觀點、新的解讀。
1.下面我就結合2018年寧夏高考歷史選擇題,對這一種方法進行論述:
(2018全國Ⅱ卷第一題)據《史記》記載,商湯見野外有人捕獵鳥獸,張設的羅網四面密實,認為這樣便將鳥獸殺絕了,“乃去其三面”,因此獲得諸侯的擁護,最終推翻夏桀,創(chuàng)立商朝,這一記載意在說明
A.商湯成功緣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獵是夏商時主要經濟活動
C.商朝已經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 D.資源爭奪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用己知條件法解析】
從材料已知:商湯認為野外捕鳥之人設的四面密實的網會將鳥獸殺絕,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這表面看是對鳥獸的仁慈,不趕盡殺絕?!耙虼双@得諸侯的擁護”實際上《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有意在說商湯能夠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結果,故據材料選A。根據史實已知:夏商時期我國華夏族居民大多已經過上定居的生活,所以農耕應該是主要的經濟活動,故B不符合史實,排除;從材料已知:材料落腳點在于“因此獲得諸侯的擁護”,強調對政治方面的啟發(fā),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爭奪不是題目的主旨,而且題干沒有說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不符合材料已知信息排除C和Do
2.(2018全國11卷第二題)西漢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國家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須把糧食換成錢幣,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這反映出當時
A.重農抑商政策未能實行B.自耕農經濟發(fā)展受阻
C.糧價低抑制了生產熱情D.富商大賈操縱稅收
【用已知條件法解析】
從材料已知:西漢文景時期,百姓的田租很輕,但是人頭稅重,而且在糧價極低的情況下,還要把糧食換做錢幣來交稅,富商大賈再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這就意味著百姓負擔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傾家蕩產,再漁吉合題干信息“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可知,這反映了當時自耕農經濟發(fā)展難以為繼,故選B;根據史實已知:漢代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故排除A;
從材料已知:“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材料主旨是農民負擔沉重,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從材料已知:材料信息說的是“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而D項“富商大賈操縱稅收”與材料信息不符合,故排除D。
3.下圖可以用來說明,奴隸貿易
A.是早期資本主義擴張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確立
C.導致“日不落帝國”的產生 D.因白銀開采的需要達到極盛
從材料已知:柱狀圖中的數據代表的是16-18世紀歐洲向美洲販運的奴隸數量,很明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大幅增加的,這個時間段主要是在工業(yè)革命之前,所以反映的是黑奴貿易這一早期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的對外殖民擴張的手段,故選A;
根據史實已知: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確立是在20世紀初,題干時間與之不符,故排除B;
從材料已知:題干反映的是整個歐洲,而‘舊不落帝國”只體現了英國,另外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不僅僅是依靠;販賣黑奴,故屬于以偏概全,所以排除C;
根據史實已知:黑奴貿易的主要意圖是滿足美洲奴隸制種植園的需要,故D排除。
以上我總結的高考選擇題備考的方案,符合史料實證、論從史出的歷史素養(yǎng)的要求。這個方法只是我個人提出,還遠未完善,希望得到廣大老師的補充和完善,也希望對我們高考備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