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婭琳 許良璧 段晨虹 尚海瑞
[摘要]成人腸道疊是消化道比較少見的一種疾病,發(fā)病率較低,且臨床癥狀不典型,若引起腸梗阻則為消化道內窺鏡檢查的禁忌,故依靠內鏡診斷腸道疊的病例并不多見。本文收集了于我院近十年來內鏡檢查中診斷的10例成人腸套疊患者診治過程進行闡述。
[關鍵詞]成人腸套疊,結腸鏡,內鏡,診斷
[中圖分類號]R65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16-0255-0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7-2019年就診于我科成年腸道疊患者10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男女比例4:1。發(fā)病年齡27-83歲,平均年齡57.7±17.7歲。
1.2臨床表現(xiàn)成人腸道疊無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一般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便血等,通常起病較緩,癥狀反復發(fā)生或者進行性加重。
1.3診斷方法消化道內鏡檢查,影像學檢查。
1.4治療方法內鏡下治療或者外科手術。對于單純腸腔間因系膜松弛、腸腔黏連、腸管蠕動異常、糞石堵塞等原因導致腸道疊可采取內科保守治療,或者內鏡下注氣、鉤拉等方式嘗試復位。對于腸道器質性疾病引起的腸梗阻則采取內鏡或者外科手術切除治療。
2結果
2.1臨床表現(xiàn)10例腸套疊患者中6例為長期反復腹痛,2例為間歇性便血,1例為腹脹,1例為腹部腫塊。
2.2輔助檢查9例行電子結腸鏡檢查,內鏡下表現(xiàn)為右半結腸腸道疊6例,其中病灶位于肝曲附近2例,回盲瓣附近4例;橫結腸腸套疊3例。1例行電子胃十二指腸鏡檢查,內鏡下表現(xiàn)為十二指腸降部腸套疊。而這10例內鏡檢查患者中有4例患者同時完善了腹部CT檢查,對應其CT檢查結果,2例內鏡考慮橫結腸腸套疊患者腹部CT1例提示橫結腸占位,1例診斷橫結腸腸套疊;1例內鏡考慮肝曲附近腸套疊患者腹部CT提示升結腸擴張、增厚;1例內鏡考慮回盲瓣部腸套疊患者腹部CT提示回腸末端腸套疊。1例內鏡考慮橫結腸腸套疊患者腹部MRI提示橫結腸一降結腸區(qū)腸套疊征象。
2.3治療及病理7例行右半結腸切除治療,其中術后病理3例為結腸腺癌,2例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2例為結腸腺瘤。2例內鏡活檢結果提示慢性炎癥,采取保守治療。1例十二指腸降部腸套疊患者亦采取保守治療后好轉。
3討論
腸套疊是指胃腸道近段(嵌頓腸管)進入相鄰的遠端管腔(鞘部),是小兒腸梗阻的主要原因,僅次于闌尾炎,是小兒急腹癥的最常見原因。然而,成人發(fā)生率較低,僅占所有腸套疊的1%-5%,最常見的腸套疊部位是小腸(35%-60%),其次是回盲部(24%-35%)和結腸(15%-26%)。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樣,可以以腹痛、腹脹、便血、不全性腸梗阻等為主要癥狀,同時部分套疊可自行復位,后再復發(fā)而導致癥狀反復發(fā)生而不典型,給臨床診治造成一定困難。影像學檢查表現(xiàn)典型,診斷難度不大,其特異性為82%-90%,為腸套疊的首選檢查,如B超可見心圓征、靶形征、套筒征、假腎征、草叉征等。鋇灌腸可見杯口征。螺旋CT可見靶征、腎形、香蕉形、彈簧狀腫塊、彗星尾征等。本文中5例患者進行了影像學檢查,3例患者直接診斷腸套疊,2例提示相應腸段病灶。
相比之下腸套疊患者通常存在絞窄性腸梗阻的風險,一旦引起腸管缺血、壞死,引起腹腔急性炎癥等則一發(fā)不可收拾,因此在這種急診情況之下胃腸鏡檢查存在相對禁忌而不作為檢查首選。然而內鏡檢查亦有其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通常內鏡下可見近端腸管套人遠端管腔內,呈“圈管狀”,中央包裹病灶本身或者全部為正常腸管組織,而且根據(jù)缺血情況不同其套疊根部可見黏膜充血、水腫、潰瘍、壞死等表現(xiàn)。內鏡下可以對套疊位置作出準確定位,直觀了解病灶形態(tài)及其腸腔內表現(xiàn),可取組織檢查,為外科術前診斷提供病理依據(jù),這些都為疾病的精確診治提供了有利依據(jù)。同時,部分可以采取內科保守治療的良性病因則避免了腸管切除。亦或者部分腸套疊患者可采取內鏡下切除的方法進行治療,例如Chiba Hideyuki報道因早期結腸癌導致的腸套疊內鏡下黏膜剝離,Kosaka Ryo報道脂肪瘤導致的腸套疊內鏡下剝離。
4結論
成人腸套疊最主要的病因通常是惡性腫瘤,約占腸套疊的71%,其次是脂肪瘤約占27%,再者便是各種非腫瘤性息肉,腸道炎性疾病、美克爾憩室及既往手術史等原因。本文中10例患者有5例提示惡性腫瘤,良性息肉2例,因內鏡下未發(fā)現(xiàn)器質性病變依據(jù)而采取保守治療者3例,均為臨床診治提供了直接幫助。通過上述病例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臨床確診為成人腸道疊的患者因急腹癥等原因常為內鏡檢查禁忌,但若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在即使影像學已經確診,或者影像學無明確診斷但臨床高度考慮腸套疊的患者中,為進一步明確病因、病變性質,內窺鏡檢查亦不失為很有利的檢查及治療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