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玲
摘要:隨著新形勢下經(jīng)濟及科技的高速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門檻愈發(fā)提升。尤其是大學教育中,作為高新綜合型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基地,更應注重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yǎng)。在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黨的十八大中又再次強調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這不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其指明了工作的整體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
引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大學生是非常寶貴的人才資源,提升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yǎng)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1]。由此可見,以人文關懷的視角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對學生自身潛力的充分發(fā)掘與培養(yǎng),也是實現(xiàn)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重要途徑。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學中,很多思政教師認為老師是課堂的主體,應充分發(fā)揮好領航作用,使學生在教育灌溉下便可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認知。這種思想和隨之開展的教學活動,也只是以教師為主,使學生較為被動,也使大學生對于學習思政的積極性逐漸降低了。此外,這種單向灌輸?shù)慕虒W,對于學生具有限制性,打壓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使大學生逐漸喪失了學習上的進取心及主動思考意識性。
1.2 社會與個人價值取向的問題
教學中,存在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認知問題。在課堂授課中,部分老師過于追求社會價值趨向的強調,進而使得思政教學形成了社會本位論的觀點。社會本位論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對于在共性與統(tǒng)一方面追求很顯然是很高的,盡管能夠推進大學生在學習方面能夠逐漸實現(xiàn)同一化與標準化,但是一定程度上卻會對大學生自身創(chuàng)造能力形成制約,阻礙其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與進步[3]。
1.3 管理工作缺乏關愛性
教學與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也是思想教育工作開展的前置。以往教學中更多的是將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管理層面,對學生缺乏關心、關愛,過度于行為糾正,易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抵觸清緒。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面對一定的就業(yè)壓力,思政老師不僅應該疏導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建立信心,使其能夠以平常心來面對未來;更應重視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情緒波動,及時給與他們以心理關懷。
1.4 教學方法缺乏引導性
在高校的思政課堂上教學方式過于單調,很多還停留在說教階段。說教式教學灌輸完重點知識即視為教學完成,不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也較難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人文關懷教育中,老師會給予學生足夠的發(fā)展空間,對于個體差異及思維方式不同也會表示尊重尸??梢越Y合社會當下的熱點話題,展開師生的廣泛談論,使思政教學更有現(xiàn)實價值,也便于老師對學生思想活動的掌握,進而實行因利施教。
1.5 學校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缺乏認識
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在教學中,都將教學的發(fā)展重心放在了專業(yè)課上,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主要強調以對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理論知識和學習方法的傳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顯得非常膚淺。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發(fā)展,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凸顯的問題越來越多,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導致基礎本就不扎實的那部分學生思想政治意識更為淡薄。
二、人文關懷視野下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探討
2.1 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大學思政教學的開展,主要任務是能夠有效地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意識,從而促進思想意識與道德行為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教學推進中,明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注重教學與社會時政熱點的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建立師生的雙向互動機制。
2.2 個性化教學
基于人文關懷角下的思政教育,需要老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存的,來自于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個性、性格特點,進而所具備的興趣、愛好、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都是有差異的,尤其是當代大學生更是新時代中具有個性的一代。因此,老師在開展思政教學時,首先要認識到這種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并對這種差異加以正視,一方面,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鼓勵學生;另一方面,針對這種個體的差異性來開展思政教育,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為生服務”的教學理念。珍視每一位個同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根據(jù)學生的個性不同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進而促使學生具有學習思政內容的主動性、積極性。
2.3 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
目前我國大學生思政教學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和阻力,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不足,進以使教學缺乏新意,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所需,導致了教學與現(xiàn)實之間的不對等現(xiàn)象。因此,也要求思政老師在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時,能夠站在人文關懷視角下展開,針對學生個體需求差異和不同對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圍繞教學大綱及目標展開,通過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革新擺脫刻板、教條主義,進一步加強學科與現(xiàn)實的融會貫通,促使學生在學術、自主創(chuàng)新及學習積極性等方面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
三、結語
綜上所述,思政教育作為大學生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學生的身心成長健康。新時代對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教師專業(yè)水平和授課效果也提出了新的標準。當代大學生面臨社會、就業(yè)等多重壓力,只有教師不斷提升自我專業(yè)素養(yǎng)、對學生施以耐心,對教學計劃用心,對教學工作細心,改變以往刻板式教學,與學生建立有效互動機制,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才算是打好思政教學契機;只有以人文關懷視角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用心去關懷學生、體諒學生、尊重學生,切實為學生著想,用實際行動幫助學生纖解焦慮、開導學生,才能將思想政治教學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孫立棉,宋陽.人文關懷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4(08):28+30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187
[3]李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