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摘要:目前,隨著社會的進和經濟的快速增長,建筑工程技術越來越完善。今后應重視土的工程性質及測試技術的研究;開發(fā)地基處理新技術,新工藝;以灌注樁為重點,發(fā)展成樁新工藝、新設備,實現配套化、系列化;完善開發(fā)基坑支護技術;研究設計計算理論與方法,把我國地基基礎技術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
關鍵詞:建筑;工程技術;現狀;發(fā)展
1 建筑基礎工程的特點
基礎工程研究工作是一項綜合應用巖土力學、結構力學等學科知識,解決地基基礎設計施工、改變惡劣的天然地基條件,使地基及基礎能夠滿足建筑物要求的工程技術。我國國土遼闊、地質差別大、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地震區(qū)域面積占比大的復雜地質條件,對基礎工程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由于基礎工程的隱蔽性、安全隱患的潛在性、地基處理的困難性、施工工期的緊密性,且基礎回填速度較快,加之各地區(qū)地基條件千差萬別,直接導致了基礎工程在施工和質量控制上的巨大困難。所以在基礎工程的設計、施工中要充分認識到基礎工程一旦出現問題所造成的的嚴重后果,對整個工程施工工作充分控制、嚴格把關,避免造成損失。
2 我國基礎工程技術的現狀
2.1 土的工程性質及測試技術
隨著高層建筑的發(fā)展,基礎的埋深和尺寸都相應加大,基坑支護也成為一個新的熱點問題,然而關于高層建筑的沉降計算和基坑支護設計所需的變形和強度、兩類土性參數及其測試技術仍然沿用只適用于傳統(tǒng)淺基的模式,這勢必影響設計計算的可靠性。我國對表征土的變形與強度特性的本構模型進行了大量研究,在理論上達到了很高水平,但卻未能付諸應用。
2.2 地基處理技術
我國建筑工程的地基處理就其加固機理不同大體可分為四大類。第一大類為壓密固結法,如重夯、強夯、真空預壓、降水預壓、堆載預壓、吹填造地等,適用于大面積松軟地基處理。第二大類為加筋體復合地基法,如砂樁、碎石樁、素土樁、攪拌樁、粉噴樁、夯實水泥土樁、CFG樁或素混凝土樁等為加筋體的復合地基。其中孔中強夯素土樁、夯實灰渣樁、夯實水泥土樁、CFG(水泥+粉煤灰+碎石)樁或素混凝土樁復合地基為我國自行開發(fā)。復合地基法已成為我國地基處理的主導方法,它適用范圍大,可根據土性、地下水位、承載力要求、地方材料和工業(yè)廢料供應條件、施工環(huán)境等,選擇不同類型、不同樁體強度的復合地基處理方法。第三大類為換填墊層法加砂石墊層、灰土墊層等,這類方法適用范圍小。第四大類為漿液加固法,如水泥注漿、化學注漿等,主要用于既有建筑地基的加固處理。
2.3 基坑支護
80年代末以來,我國高層建筑大量興建,而高層建筑多數帶有地下室,基坑支護工程隨之劇增,基坑支護設計、施工與監(jiān)測,成為基礎工程中的新熱點。傳統(tǒng)的排樁仍是支護體系中的主導型結構,非軟土地區(qū)以錨桿為主,軟土地區(qū)以內支撐為主與此配套,形成樁錨、樁撐復合支護體系。地下連續(xù)墻由于造價高,施工設備仍以引進為主,目前僅使用于基坑深度很大的高水位場地的少量工程中,逆作法僅在很少數工程中應用。以深層攪拌加固土體形成重力式支擋,用于軟土地區(qū)的淺基坑,既擋土又截水,取得一定經驗。近年來按新思路開發(fā)的支護體系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一種新體系是逆作拱墻,采用分層挖土,分層逆作拱墻,適用于非軟土場地,造價僅為傳統(tǒng)排樁等支護的50%-70%。另一種是噴錨和土釘,也是采用分層開挖,逐層支護,適用于低水位非軟土場地,造價僅為傳統(tǒng)支護體系的40%-60%。排樁帽梁及內支撐設計也有所創(chuàng)新。
3 我國基礎工程技術的發(fā)展
3.1 合理設計建筑基礎的施工方案和地基類型
在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施工企業(yè)必須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一個合格的建筑施工是否能安全結束工程周期,根本保證還在于最初的設計環(huán)節(jié)。一個科學、智能的建筑施工方案包含了大大小小的步驟。從最初的施工地勘察、到對施工地相關材料的收集和分析到最后的總結出各項重要施工參數并設計出與之符合的施工方案,每一個細節(jié)都不能漏掉。建筑地基的類型選擇就是建立在該基礎之上的,建筑地基選擇什么類型、采取怎樣的施工方案、如何削弱不同地形的建筑阻礙力都需要經過細細考量。例如建筑物豎向體系向地基傳遞受力時,地基自身的承受力過大,無法繼續(xù)承載后續(xù)的建筑高度時就需要采用獨立性的建筑基礎,用以增加地基的承受能力。如果建筑的地基比較松軟膽,要想在該特性的土壤上開工高層建筑物就必須要增加地基接觸面積的筏形地基,用以擴張土壤的承載面。
3.2 完善現有地基處理技術,開發(fā)地基處理新技術
現有的地基處理技術已經開始落后了,面對開發(fā)地基過程中面臨的新的棘手的問題,現有的基礎工程技術已經不能給解決了。所以建筑企業(yè)不能夠再企圖通過節(jié)省該研究問題的成本來增加企業(yè)的利潤,而是應當在技術更新領域投入更多的資金,讓員工能夠學習到更先進的技術,讓施工團隊能夠使用到更先進的設備。在設計開發(fā)新技術時一定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對待不同的山谷溝壑、圍海造地,應超前策劃,采用預壓、強夯等低成本方法先行處理,以滿足市政設施和多層房屋對地基的基本要求。
3.3 研究設計計算理論與方法,推動基礎工程技術向智能化發(fā)展
現階段,數字化發(fā)展已經逐步擴展到各個領域,同樣對于建筑基礎工程的施工環(huán)節(jié)依然能夠嘗試采用計算模型的辦法來增加施工的智能化。施工團隊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施工展開調研,收集每一次的施工場地和施工現場狀況來研究各類復合地基的性狀,改進復合地基承載力和變形計算;研究各種土質中各類支護結構的土壓力及支護體系的變形與破壞機理,改進支護設計方法。在科研方面的投資一定不能少,智能化是我國目前各個領域都在努力發(fā)展的方向,建筑作為生產生活之根基,必須也要推動施工技術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推動施工的精準性。
結語
建筑中的基礎施工是整個建筑施工的重要的祭奠部分,但是目前很多我國的總體建筑施工企業(yè)水平層次不齊,有的施工企業(yè)資金雄厚、高技術專業(yè)人才多,而有的建筑施工企業(yè)勞動力低廉,多為非專業(yè)人士。在面臨這種情況下,我國建筑工程的施工質量也存在著較大區(qū)別。為了有效的提高建筑基礎施工的質量,建筑施工企業(yè)必須要認識到對施工技術革新和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要及時的總結基礎工程施工過程中的不足,針對自己的企業(yè)問題進行及時的整改。
參考文獻
[1]王貴臣.建筑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通病及防治對策探究[J].科技與企業(yè),2016,(0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