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一般以正史中的古代人物傳記為多,唐宋元明的傳記出現(xiàn)頻率高,概率大。傳主,或是文臣,或是武將,或賢良,或剛正,或清廉,或忠誠,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較強的正能量。那么如何解答文言文呢?
一、先快速通讀,厘清層次
傳記文學一般分為三層:第一層,基本情況(姓名、字號、籍貫、家境、性格、愛好、別人對他的評價);第二層,主要經(jīng)歷、主要官職、主要事跡、主要貢獻、主要影響;第三層,結局(享年、逝世原因、謚號等)。
二、讀懂材料,選擇斷句的正確選項
文言文斷句的方法:
1.根據(jù)詞性
句子由詞組成,詞性從結構上制約著句子的排列和斷句。
例1:為下面句子斷句。
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分析】(1)“能聲”和“盜”兩個名詞相挨,既不修飾,亦不從屬,也不并列,這兩個詞語之間應予以斷開。(2)“詰盜”的“盜”和“公亮”這兩個名詞之間也應斷開。
【答案】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總結】一般來說,如果句子中兩個名詞連在一起,它們之間既沒有活用情況,也不存在并列、修飾、從屬的情況,其中前一個名詞作前一句的賓語,后一個名詞作后一句的主語,這兩個名詞之間就可以斷開。
例2:給下面的句子斷句。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分析】動詞“曰”是我們經(jīng)常碰到的說話提示詞,后面都會停頓。本句四個“曰”,表明對話雙方多次陳述己見。
【答案】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總結】古文中常借助動詞“云”“曰”“言”“謂”等動詞來判斷人物的對話,利用這些動詞可以斷句。如“君子曰學不可以已”中,“曰”應與后面的文字斷開。
例3:給下面的句子斷句。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分析】此句中的“由是”“是故”等關聯(lián)詞,一般放于句首,以表示某種承接或因果關系。因此,它們應與前面的句子斷開。
【答案】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總結】在文言文中,虛詞是斷句的一個重要標志。有些關聯(lián)詞,常常放于句首。下面列舉的這些詞要特別留意:茍、縱、是故、于是、向使、雖然、然而、無論、至于、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若夫、且夫——表關聯(lián)的詞;竊、請、謹、敢——表敬意的副詞;嗟、乎、嗟夫、嗚呼——表慨嘆的詞;俄而、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少頃、曩——表時間的詞;何、胡、安、何、盍、奚——疑問語氣詞;而也、矣、哉、乎、焉、耳、耶等語氣詞,一般用于句末,因此它們與其后面的句子應予以斷開。
2.借助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反問句等,這些句式可幫助我們斷句。
例4: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分析】這段語句中含有“……者……也”式判斷句和“孰……也”式的反問句,據(jù)此可以作為斷句的抓手、標志。
【答案】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也可以借助句子的總分關系斷句。古文中有不少句子,常常先總后分,或先分后總。我們可在其總分處斷開。
例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分析】前面的“三省吾身”,是總括,后面的文字是“三省”的具體內(nèi)容,因此總分之間應予以斷開。分句與分句之間,也應斷開。
【答案】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例6: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分析】“此四者”前面的內(nèi)容是“分”,后面的內(nèi)容是“總”,分、總之間應分開。分句與分句之間,也應斷開。
【答案】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總之,在文言文中,句式是斷句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借助判斷句、反問句等特殊句式,可準確地把句子斷開。
3.依據(jù)修辭
文言文中的修辭,也能有效地幫助我們斷句。
借助駢驪、對偶斷句。古文中常常使用駢驪、對偶等對稱性整句來鋪排敘事,議論抒情。
例7: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
【分析】此句中,“內(nèi)無”“外無”是對稱性的明顯標志,應抓住不放。
【答案】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
借助排比斷句。古人喜鋪排,并列部分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據(jù)此可幫助我們斷句。
例8: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分析】根據(jù)排比的各部分之間應斷開的特點,“則勞”“則葸”“則亂”“則絞”顯然形成了四個排比的分句。
【答案】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借助頂針斷句。
例9:夫富家之愛子財貨足用財貨足用則輕用輕用則侈泰
【分析】此句中有兩個“財貨足用”。前一個“財貨足用”作前一句的賓語,后一個“財貨足用”作后一句的主語。兩者之間應予斷開?!拜p用”亦然。
【答案】夫富家之愛子/財貨足用/財貨足用則輕用/輕用則侈泰/
文言文斷句的方法還有很多,我們要有意識地總結,運用。
三、閱讀文本,閱讀題干,精心對比,查找陷阱
遇到閱讀選擇題,要將文本和題干結合起來,仔細閱讀,細致對比。具體要:
1.看時間:(1)朝代錯了沒有;(2)什么時候起至什么時候止;(3)是活著做的還是死后發(fā)生的;(4)是當什么官職時做的;(5)共有幾年;(6)按天干地支推算應是哪一年。
2.看地點:(1)在哪兒做的;(2)一處還是幾處;(3)有無這個地點;(4)地點和時間是否對應。
3.看人物:(1)一個人還是幾個人;(2)人物之間的關系錯了沒有;(3)一些人還是所有人;(4)是否張冠李戴;(5)是作者本人的觀點還是“有人的”“一部分人”或“時下一些人的”。
4.看事件:(1)做了哪幾件事;(2)是不是他做的;(3)有哪些人參與其事;(4)誰的主意;(5)先做什么再做什么;(6)次序錯了沒有;(7)是光做好事還是也做了一點壞事;(8)這些事情跨幾個領域;(9)事情的效益、影響怎樣;(10)別人對這些事情的看法、評價。
5.找原因:(1)是不是這個原因;(2)是主要原因還是次要原因;(3)有沒有其他原因;(4)原因和結果顛倒沒有;(5)是否強加因果;(6)有根據(jù)沒有;(7)是不是唯一的原因;(8)有無特殊原因。
6.明經(jīng)過:(1)先怎樣再怎樣最后怎樣;(2)過程次序錯否。
7.知結果:(1)是不是這個結果;(2)還有沒有其他的結果。
8.悟程度:是“很、最、頂、非常、極其”,還是“較、一般、有點”。
9.查頻率:是“總是、一向、一直”,還是“往往、常常、偶爾、有時、一次”。
10.知范圍:是“一律、統(tǒng)統(tǒng)、都、全部”,還是“有些、一些、大多數(shù)、少數(shù)、幾個、個別”。
11.曉時態(tài):是“已經(jīng)、將要”,還是“正在”。
12.懂觀點:(1)是不是這個觀點;(2)有幾個觀點;(3)觀點是哪個的;(4)觀點歪曲沒有;(5)觀點過時沒有;(6)哪些人支持,哪些人反對。
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有:數(shù)量有誤(注意語文題中的數(shù)學問題)、條件有誤、概念內(nèi)涵有誤、褒貶有誤、體裁有誤、官職權限有誤、性格有誤、稱謂有誤、身份有誤、級別有誤、手法有誤、主題有誤、語言風格有誤、概念集合有誤、辦事要求有誤、行事方式有誤、信息來源有誤、兩件事或兩個概念的區(qū)別有誤、分類有誤、推斷有誤……還可能答非所問,不合題意。
四、積累文化常識,細心辨別
如,“廟號”“年號”“謚號”等專業(yè)術語的內(nèi)涵、外延,不要混淆。“司馬”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權限,應辨別清楚?!氨馈薄稗啊薄白洹薄笆拧钡牟煌m用對象,不能錯用。具體來說,古代文化常識考點,其常見誤區(qū)有:時間有誤、對象有誤、方位有誤、數(shù)量有誤、范圍擴大、范圍縮小、條件有誤、題干表述與概念內(nèi)涵相反、概念的側重點有誤、褒貶態(tài)度有誤、張冠李戴、體裁有誤、以今義釋古詞等。
五、翻譯題主要要求是“信”“達”“雅”。主要方法是“留”“換”“補”“調”“刪”
留:
1.保留古今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詞。如國號、朝代、年號、帝號、謚號、廟號、官名、地名、人名、爵位名、器物名、書名、度量衡名等。
2.保留原句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語法結構。如“齊師伐我”可翻譯為“齊國軍隊攻打我們”,句子結構都是“主—謂—賓”。
換:
3.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換成“我”,把“爾”“汝”“若”等換成“你”。
4.把單音節(jié)詞換成雙音節(jié)詞。如“登高而招”可譯為“登上高處來招手”;“臂非加長也”可譯為“手臂并沒有增加長度”。
補:
把古漢語省略成分補出來。如:
(1)“騏驥一躍,不能十步?!毖a成“騏驥一躍,不能(躍)十步?!?/p>
(2)“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補成“寓形(于)宇內(nèi)復幾時?”(3)“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補成“(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p>
調:
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順過來。如:
(1)“具告以事”調為“以事具告”(把事情都告訴給了他)。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調為“利爪牙,強筋骨”(鋒利的爪牙,強壯的筋骨)。
(3)“月出于東山之上”調為“月于東山之上出”(月亮從東山上面出來)。
刪:
把無法譯出和不必譯出的虛詞予以刪除。如某些發(fā)語詞、補足音節(jié)的助詞、定語后置賓語前置的標志“之”、偏義復詞中的襯字等,都可以刪去,不譯。
總之,古代文言文閱讀賞析題,做好斷句題、閱讀選擇題、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題和翻譯題,多練細思,腦活手熟,功夫下得深,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