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利群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拓展性課程是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的有力補充。家長是一種隱性的教育資源,具有豐富性和可再生性。我校充分開發(fā)和有效利用家長的資源,彌補學校拓展性課程資源的不足,與家長齊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圩印<议L來自不同的行業(yè),他們自身豐富的閱歷就是很好的課程資源?;谶@樣的認識,我們充分依托并挖掘家長資源,努力探索新課程背景下家校合作的新途徑、新策略,為學校拓展性課程的實施加磚添瓦。
一、課程資源開發(fā)的途徑
(一)節(jié)日課程——讓家長成為參與者
節(jié)日課程作為我校拓展性課程之一,實現(xiàn)了教材、課時、資源、評價各環(huán)節(jié)的規(guī)范化。我們選擇了十大節(jié)日(春節(jié)、元宵節(jié)、婦女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國慶節(jié)、重陽節(jié)、建隊節(jié)、元旦)作為教學內(nèi)容,整合成四大主題(“謳歌祖國”“文化傳承”“悅納自己”“感恩祝福”),按年段安排活動,既有課內(nèi)又延伸至課外,這樣便于集中研究某一主題,又能深入了解節(jié)日的豐富內(nèi)涵和深遠意義。如婦女節(jié),低段開展“我對媽媽知多少”的知識搶答、“媽媽最喜歡的顏色”“媽媽最喜歡吃的小菜”在你來我往的知識搶答賽中感受到母子之間的相知度、默契度;中段開展“小樹的名稱是我和媽媽的組合”進社區(qū)植樹活動,媽媽和孩子共植一棵樹,并以兩者名字的組合命名,領養(yǎng)這棵樹,平時進行護養(yǎng);高段開展“梳一次頭發(fā)、涂一次口紅”為媽媽打扮活動,家長則通過各種形式(視頻、拍照、文字)記錄孩子的活動過程,并對孩子的表現(xiàn)作出評價,還要寫出孩子的感受。
(二)成長課程——讓家長成為分享者
我們整合了成長課程,設計有儀式感的活動環(huán)節(jié),讓家長見證并分享孩子的成長與快樂。
如有儀式感的2018學年第一學期開學課程:首先,一年級新生與家長牽手,跨入“智慧之門”,定格新學期伊始的美好瞬間,正式開啟屬于自己的小學生涯。接著,全體一年級新生及家長齊聚操場,開始隆重的入學儀式?;顒又校律鷤冊趯W校小主持人的引領下進行下列活動,“生正衣冠”意為做一個穿著整潔的人;“朱砂啟智”。一年級班主任用心地在孩子們的額頭正中點上朱砂,寄寓孩子們從此眼明心亮,好讀書、讀好書;“啟蒙描紅”。孩子們在書法教師的帶領下寫下簡單而意義深遠的“人”字,教育孩子們要學會做人;“生行謝師禮”。孩子們在禮拜親師、感恩父母中也感受了尊師孝親的濃濃情意。
(三)活動課程——讓家長成為聯(lián)絡者
家長是學生認識社會的一扇窗口,為學校實施拓展課程提供了多種支持和服務。而家長們也樂意為孩子們服務,牽線搭橋,提供一個個活動的場所,讓孩子們暢游其中。如春節(jié)送溫暖的假日活動課程,在家長的聯(lián)絡下,孩子們走進敬老院、福利院、環(huán)衛(wèi)站送溫暖、送祝福。
(四)主題課程——讓家長成為主講者
2015學年開始,我們嘗試把優(yōu)秀家長請進課堂,開設主題課程之“家長魅力課堂”,至今已歷時三年多,成功開設80余節(jié)課?!凹议L魅力課堂”實際上是學校為生活在社會各個層面、從事不同職業(yè)的家長搭建的一個平臺,讓家長以“校外輔導員”的身份走進校園,登上講臺,把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才藝、生活閱歷、人生智慧等一一展示給孩子們。每星期開設一次,每次由一個年級段參加,一學年開設24課時。
二、課程資源利用的策略
第一,周密性策略。每一次活動都由德育副校長負責,在活動之前翔實地制定活動方案,就活動開展的時間、地點、參與人員、活動注意事項等做一次周密翔實的安排,并告知開展活動的班級或年級教師,保證活動開展的安全性、有效性等。
第二,互動性策略。活動前與家長的互動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設計每個活動時,我們都通過電話、家訪的方式,或是讓家長到校,與家長進行反復的溝通,了解家長的想法,教師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指導和協(xié)助,與家長一起做好活動的策劃和準備。我們在活動中也注重學生的互動性,做到臺上臺下、線上線下能互相融合。
第三,激勵性策略。參與的家長為學校實施拓展課程提供資源的同時,也付出了艱辛勞動,為了激勵家長們的這份熱情與智慧,學校在每次活動后都頒發(fā)一張活動證書。每一次活動結束后,我們都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意猶未盡。希望這一張證書能延續(xù)下一次的活動,讓課程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三、家長成為課程資源的優(yōu)勢
(一)形成家校共育、家校合作的育人機制
家長參與學校拓展課程的建設,架起了家校合作的橋梁,使家長能夠零距離接觸學校、教師、學生。在活動中,家校形成了很多育人的共識,建立了很多共享的資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形成了家校共育、家校合作的育人機制,構筑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網(wǎng)絡,使家長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共同體”。
(二)彌補了學?,F(xiàn)有教育資源的不足
學校的教育資源是十分有限的,但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在“培養(yǎng)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理念的指導下,學校的拓展課程必須豐富而有持續(xù)性。家長為我校的學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并且學生喜歡而學校缺少的課程資源,讓學生有了一種新的體驗和感悟,促進了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fā)展,完善了學生的人格。
(三)增進了親子關系
家長參與學校組織的拓展性活動有益于父母加深對孩子的了解,不少父母在參加完活動后會情不自禁地發(fā)出“原來我的孩子這么能干”的感慨。同時更有利于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孩子通過親子互動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促使親子關系融洽健康發(fā)展。
“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老師和學校,最重要的是家長的陪伴,我的力氣用偏了?!苯衲甏和怼昂陆ā钡倪@句話還在耳邊回響。學校搭建這樣的平臺,家長不會跑偏,反而能發(fā)揮家長之長,補學校教育之短,為我們“全面而有個性”人才的培養(yǎng)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與途徑,豐富了學校資源儲備,完善了學校課程建設,拓展了學校教育的內(nèi)涵,推動了素質教育向縱深發(fā)展。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