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芳芳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精心設計的教案往往由問題構成。問題不僅能串聯(lián)起整個教學過程,而且能引導幼兒逐步探索與感悟,從而完成一系列教學目標。在幼兒園繪本閱讀教學研討課中,我選用了《東方娃娃》繪本版中的故事《親愛的小魚》。在幾次研修過程中,我對“如何在繪本教學中有效提問以及如何回應”有了點滴的感悟。
一、抓扣核心問題
教學片段:
1.師幼共同閱讀繪本《親愛的小魚》。
2.師:在繪本《親愛的小魚》中,小貓和小魚的關系怎么樣?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3.幼兒自主閱讀。
4.師:你是從哪里看出來小貓和小魚很親密?(根據(jù)幼兒的回答重點閱讀相關頁面)
……
“核心問題”是整個活動的“總領性問題”。它引導幼兒全面解讀文本,引發(fā)幼兒細密思考、深度探究,使其余問題的設計源于核心,圍繞這個核心引發(fā)幼兒的思維活動。
在繪本《親愛的小魚》中,故事始終圍繞著“愛”這個主題展開情節(jié),所有的問題都是為了詮釋“小貓和小魚之間的愛”。 活動一開始,我就引領幼兒直奔主題,引導幼兒根據(jù)這個核心問題來閱讀文本,并進行了“小貓和小魚的關系怎么樣?從哪里可以看出來?”等提問,活動的意圖非常明確。之后,我還預設了“小貓這么愛小魚,為什么還要放它走呢?”“小貓為什么把唯一的帽子扔進大海,它是怎么想的?”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圍繞核心問題“小貓和小魚是怎樣相親相愛的?”而展開。整個繪本教學活動都是為解決這一核心問題而設置,逐步達到讓幼兒理解整個繪本故事思想真諦的目標。
二、預留思維空間
教學片段:
1.師 :請小朋友們邊閱讀邊思考,從哪幾個頁面可以看出小貓非常愛小魚?
2.幼:第4頁,因為小貓想要親小魚。
3.幼:老師,為什么小貓沒站著呀?
4.師 :是啊,我們看看小貓的動作,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5.幼兒思考。
……
9.師:我們來看一下第10、11、12、13,有什么一樣的地方,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10.幼:都是在小島上。
11.幼 :前面是白天,后面是晚上。
12.師: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13.幼兒閱讀思考。
……
在提問時,教師要留有一定的思維空間,引導幼兒有意識地觀察,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為解決問題,進行思維上的摸索前進。
中班幼兒已有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經驗,他們能在教師的引領下有意識地學習?;顒又校翡J的幼兒已經觀察到了小貓的動作是懸空的,并產生“怎么會懸空呢?”的問題。順著幼兒的思路,我啟發(fā)幼兒思考,幼兒逐漸感悟到了小貓是這么“努力”地愛著小魚。在這個從忽視到重視、從質疑到釋疑的過程中,幼兒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推理能力等都得到了發(fā)展。同樣,在比較第10、11頁和第12、13頁時,幼兒觀察得非常仔細,尤其是不同之處,從色彩到太陽的方位來推斷小貓在小島上等小魚的時間,十分細致入微。通過這樣的細細品讀,幼兒更能深刻地體會到小貓對小魚深切的愛。
三、生成即時問題
教學片段:
1.師:請小朋友們閱讀第5頁,想一想小貓在擔心什么呢?
2.幼:……
3.師:如果小魚大得沒法再待在魚缸里,小貓會怎么做?
4.幼:小貓會把小魚放走(因為已經進行過初讀,幼兒已經知道小貓把小魚放走了)。
5.幼:如果是你,你的好朋友要走了,你心里會怎么想?
……
在教學活動中,幼兒對提問的應答往往不可預測。即時提問就是直面這種不可預測性,及時地把原來的問題提升為更細致、更富有啟發(fā)性的新問題。
正是由于教學過程中有突現(xiàn)的“意外”,因而才能更加體現(xiàn)教學活動的原生態(tài)。其偶發(fā)性、真實性和生成性,讓教學變得更具體而生動,新鮮而豐實。在上面的教學片段中,問題“如果是你,你的好朋友要走了,你心里會怎么想?”是即時生成的,目的是引導幼兒從自身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引起幼兒思想上的共鳴,為更深刻地體驗小貓對小魚那份難舍難分之情做情感上的鋪墊。
四、巧制問題沖突
教學片段:
1.師:小貓這么愛小魚,為什么還要放它走呢?
2.幼:想讓小魚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
3.幼:魚缸里太擠了,大海里要大。
4.師:可是這樣小貓就見不到小魚了呀!
5.幼:(面露難色)……
6.師:你認為愛小魚是天天和它待在一起好呢,還是讓它自由地在大海里游更好?
……
教師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反復、雙向的相互作用來設置問題沖突,能夠充實、豐富和改變幼兒的知識經驗。
在教學活動中,我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貓這么愛小魚,為什么還要放它走呢?”幼兒有的認為“愛它就要陪著它”,有的回答“魚缸住不下了,只能讓它走了”……而我的目標是想讓幼兒理解“小貓給予小魚自由的那一份寬廣深切的愛”。理解這種情感對中班幼兒而言相當有難度,因此幼兒的回答離我預設的這個“點”還有那么一點點的距離。于是,我轉念一問:“你覺得愛小魚,是天天和擠在魚缸里的小魚待在一起比較好,還是讓小魚自由自在地回到大海中比較好呢?”這便給幼兒設置了一個思維沖突,在對兩種沖突問題的抉擇中,幼兒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愛。這種選擇性問題的呈現(xiàn)降低了回答的難度,讓幼兒在選擇中明朗了答案。
總而言之,如何對幼兒進行有效的提問,教師該設計怎樣的問題,以怎樣的方式展開提問等,都可以在預設活動方案時進行推敲、琢磨,以達到問題的有用、有趣、有效。但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幼兒對提問的應答往往不可預測。這就需要教師機智地運用以下策略,靈活地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
⒈追問與調整
面對幼兒不夠理想的回答狀況,教師勢必要進行追問,及時地進行調整。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一些關于提問的思索。當幼兒的回答達不到預期的“點”時,教師應將問題簡化、分解,降低問題的難度,逐步引領幼兒有的放矢地探索問題的答案。當幼兒能夠回答問題時,教師應自然而然地將問題進行遷移,轉換成另一個需要解決或突破的問題。這樣幼兒的思路也比較流暢,過渡也就比較自然,利于目標的達成。當幼兒很輕松地回答了問題時,教師應及時地提高問題的難度,或者進行同級問題的歸納與總結,以達到提升幼兒知識和經驗的效果。
⒉點撥與提醒
在幼兒無法獨立解決問題時,教師應及時地進行點撥,通過暗示性的語言旁敲側擊,引導幼兒獨立思考,激活幼兒的思維。比如,在幼兒的回答模棱兩可或詞不達意時,教師可針對幼兒原話的某一局部內容請其重新表述。幼兒在重復時就可能意識到前一次表達的問題所在,從而開始修正尚未表達清楚的信息或者澄清自己的觀點。教師也可設置一個判斷性的問題,引導幼兒說出這樣判斷的理由等。
⒊反問與轉向
幼兒在回答問題時,通常只闡述自己的觀點。對此,教師可以通過轉向式提問,引導幼兒揣測同伴的或者其他不同立場的觀點,從而完善或進一步理清思路。比如,“某某小朋友認為是這樣的,你怎么看?”引發(fā)幼兒表述自己的觀點。教師還可通過文本素材轉向幼兒的生活經驗進行現(xiàn)場提問,比如,“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怎么做呢?”通過轉向提問以探尋幼兒的自我感受,使教學更接近幼兒的生活。教師還可設置反問,比如,“小貓為什么把小魚放入大海了,難道它不愛小魚了嗎?”以此來澄清幼兒的認知,讓幼兒在“是”與“非”的判斷中思考,達到加深幼兒理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