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法
古今中外經(jīng)典名著,其主題往往不止一個。魯迅早就說過:“一部《紅樓夢》,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水滸傳》這部世代累積型巨著自面世至今六百多年來,其主題之爭就從來沒有消停過。明初至上世紀初,主要就是“忠義說”與“誨盜說”之爭,后來隨著新文化運動啟蒙,學者的思路日漸開闊,于是有了“農(nóng)民起義說”“官逼民反說”“忠奸斗爭說”“游民說”“改邪歸正說”等等。《水滸傳》成書于明朝萬歷年間,不同的版本,書名中都有“忠義”二字。崇禎十四年(1641),金圣嘆“腰斬”《忠義水滸傳》,把書名中的“忠義”二字都去掉,從此近三百年間,民間流傳的主要是金本《水滸傳》。正因為金圣嘆把《水滸傳》中最能表現(xiàn)梁山好漢“忠義”的招安過程,受招安后征遼、打田虎、剿王慶、平方臘的內(nèi)容統(tǒng)統(tǒng)刪掉了,讀者看到的全是各路好漢上梁山前殺人越貨,上梁山后沖州撞府、對抗朝廷的大逆不道之舉。崇禎十五年(1642)起,《水滸傳》長期成為禁書就不難理解了。
如同中國其他三部名著一樣,《水滸傳》中儒釋道三家巧妙、和諧、無痕地滲透在小說謀篇布局、敘述虛構(gòu)、人物塑造、文以載道等方面。道家因素明顯為作者所青睞,反觀儒家“忠義”要義盡管反復渲染,其實是明揚實貶。結(jié)合施耐庵生平知人論世可知,《水滸傳》貫穿全書的“忠義”實乃作者曲筆,是反說,施公要表達的是:生在亂世之中,忠義無用。忠義之人不能改變?nèi)魏维F(xiàn)狀,忠義只是一塊為政者茍延殘喘的污漬斑斑的遮羞布而已。
道家謀篇引忠義
《水滸傳》總體上是用道家思想來謀篇布局的。開篇第一回“張?zhí)鞄熎盱烈吆樘菊`走妖魔”首先交代梁山好漢來源,這一百零八好漢原來是天帝罰神魔下凡歷劫的。這個偉大的構(gòu)思后來深深影響了曹雪芹,《紅樓夢》開篇神瑛侍者、絳珠仙草來人間歷劫當是受此啟發(fā)而來?!端疂G傳》第七十一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好漢排座次同樣為曹雪芹模仿,《紅樓夢》警幻情榜中薄命司貯藏金陵十二釵正、副、又副三十六位女兒的命運簿冊,如出一轍,異曲同工。
《水滸傳》第四十二回“還道村受三卷天書宋公明遇九天玄女”,村名中都有個“道”字。此回講宋江不聽晁蓋勸告,只身下梁山回家接老父上山,結(jié)果被守株待兔的官兵追捕,鬼使神差逃進一座破敗小廟,躲進神櫥奇遇九天玄女。九天玄女被道教奉為深諳軍事韜略、法術(shù)神通的正義之神,相傳后來劉伯溫也是得了她的天書才得以輔佐朱元璋一統(tǒng)江山的。九天玄女授予宋江三卷天書,并告誡宋江要“替天行道,為主全忠仗義,為臣輔國安民”。從此開啟了宋江后半輩子為“忠義”廣招天下好漢,壯大力量,以備接受朝廷招安,實現(xiàn)“封妻蔭子,青史留名”的人生理想??梢哉f是九天玄女指引了宋江人生奮斗的方向。
九天玄女另一次出場是在第八十八回“顏統(tǒng)軍陣列混天象宋公明夢授玄女法”。宋江征遼最后階段,遼軍傾巢而出,擺出連吳用都不識的“太乙混天象陣”。兩軍交戰(zhàn),李逵被擒,朝廷派來督戰(zhàn)的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王文斌斗不到二十回合,被番將連肩和胸脯砍作兩段,死于馬下。宋江無計可施,寨中夜夢,再次奇遇九天玄女,傳宋江以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排兵布陣,最終大敗遼軍。宋江兩遇九天玄女,于故事情節(jié)都起到關(guān)鍵轉(zhuǎn)折點作用,道家因素架構(gòu)全書一目了然。
與書中僅以花和尚魯智深功成坐化、修成正果等有限佛教因素相比,道家眾好漢明顯得到作者更多偏愛。入云龍公孫勝,與其師父羅真人,書中無一抑筆。公孫勝是唯一一個不貪財、不求功名且孝順的好漢。他幾次出場都助宋江取得大捷,先后破除高唐、樊瑞、賀重寶、喬道清、李助等道術(shù),二敗高俅時助劉唐火燒官軍戰(zhàn)船,宋江征遼遇阻時以五雷天罡正法,協(xié)助宋軍大破太乙混天象陣,功高一時,后想起羅真人“遇汴而還”之語,便向宋江辭行,返回薊州二仙山,“從師學道,侍養(yǎng)老母,以終天年”。
道家主張“無為”,順應(yīng)天命,逍遙自在。雙林鎮(zhèn)隱士燕青故友許貫中,武舉人出身,兵法、謀略、武藝,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寧愿隱居山中,并勸燕青“功成名就之日,也宜尋個退步”,這是促使征方臘后燕青歸隱的重要原因。太湖榆柳莊費保等四人,不愿追隨宋江,費保如哲人般勸李俊:“氣數(shù)未盡之時,尋個了身達命之所?!薄耙越K天年?!薄疤奖臼菍④姸ǎ辉S將軍見太平。”一語成讖,宋江、盧俊義果然見不到太平。征方臘回來,好漢戰(zhàn)死、病死70人,余者二十人選擇不出仕。道家思想無處不在。
魯迅說,中國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端疂G傳》中,道家起到架構(gòu)全書、引出“忠義”、推動情節(jié)、塑造人物等諸多功用。
明揚實貶貫忠義
《忠義水滸傳》的創(chuàng)作,施公以如椽巨筆,妙施春秋筆法,明寫宋江“忠義”而實抑之。如讀者以為作者作此書是為傳頌宋江等人“忠義”的美名,借用脂硯齋的講法,叫又被作者瞞過了。古人講究為人誠實,為文狡猾。一篇文章、一部書,一看而知作者主旨,難成經(jīng)典。
《水滸傳》以“忠義”貫穿全書,有學者統(tǒng)計,“忠義”一詞全書共出現(xiàn)135次,可是與“賊”關(guān)聯(lián)的詞出現(xiàn)了近300次,總不能說這是一本傳頌盜賊忠義的書吧?既盜賊何忠義也?儒家倫理體系中,“忠義”無疑是其核心價值之一。關(guān)于“忠義”的內(nèi)涵,學術(shù)界的論述已太多,本文不再贅述。這里先來回顧一下宋江是如何踐行“忠義”的。
《水滸傳》前七十一回,宋江秉著忠義之名,賺各路好漢上山,對原占山為王、流落江湖者,揮金如土,以“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緞,成甕喝酒,大塊吃肉”誘其上山。好漢們見識到了傳說中的及時雨,紛紛為宋江的義所折服而心甘情愿忠心追隨宋江;對捕獲的原官兵統(tǒng)帥、將領(lǐng),宋江常說的一句話是:文面小吏,豈敢得罪將軍,怎奈當今奸臣當?shù)溃倮粑蹫E,宋江等人暫居水泊,有朝一日受招安,一刀一槍,博個封妻蔭子,青史留名。以忠義之心感動降將,于是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居然沒有一個戰(zhàn)敗的朝廷將領(lǐng)免辱自盡的。征遼、平方臘部分,在宋江“忠義”思想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宋江隊伍馳騁疆場,舍命奮戰(zhàn),讀來令人熱血沸騰,使讀者不得不驚嘆作者深厚的藝術(shù)功力??v觀全書,“忠義”作為一條鮮明的主線,起到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宋江他們確實做到了替天行道,輔國安民,鞠躬盡瘁,萬死不辭。
小說的核心是塑造人物。再來看施公是如何塑造三個典型的儒家人物的?!靶悴旁旆?,十年不成。豈特造反,即做強盜也是做不成底。嘗思天下無用可厭之物,第一是秀才了。”這是明代以孔孟傳統(tǒng)儒學的“異端”而自居的李卓吾評論梁山第一任寨主白衣秀士王倫的批語。施公把落第儒生王倫塑造成這樣一個人:心胸狹窄,科舉不成,要靠出賣力氣為生。占山為王當強盜,還是靠了柴進的資助才當上的。柴進給了他一個機會,他沒能力把握好。王倫沒有本事,沒有氣量,沒有眼光,沒有鐵桿心腹,這樣一個一無是處的人怎么能當寨主呢?于是很快被晁蓋一伙借林沖之手給殺了。
第二個儒生天機星吳用,姓名諧音“無用”。請看出場詩:神機妙算賽孔明,羽扇一搖心計生;沙場之上統(tǒng)百戰(zhàn),水泊梁山顯神通。書中交代吳用是村中學究,在財主家當門館先生。施公賦予他滿腹經(jīng)綸,通曉文韜武略,足智多謀,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須長,難得的是還會武藝,能使兩條銅鏈,把斗殺的劉唐和雷橫隔開了,端的是文武雙全之人。再來看他如何設(shè)計賺徐寧和盧俊義上山,先讓鼓上蚤時遷偷取徐寧家傳寶貝“雁翎圈金甲”,再讓徐寧表弟湯隆一步一步以找“雁翎圈金甲”為名欺騙徐寧上山;賺盧俊義的情況就嚴重得多了,吳用親自出馬扮成算命郎中去盧俊義家,在墻壁上題藏頭反詩,把一個河北大名府大財主、員外、富商、帥哥搞得家破人亡,差點被砍頭。最令人瞠目的是,為賺朱仝上梁山,吳用設(shè)計指使李逵把四歲小衙內(nèi)的頭顱砍為兩半,惹得朱仝非要殺了李逵不可。吳用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做法實在令人愛不起來。
第三個便是小說一號主角,人稱“呼保義”“孝義黑三郎”“及時雨”的押司宋江了。不同于吳用,宋江的長相堪稱猥瑣,書中寫他面目黝黑,身材矮小,活脫脫一個儒生版武大郎。宋江被發(fā)配江州牢城營,醉后在潯陽樓墻上題詩:自幼曾攻經(jīng)史,長成亦有權(quán)謀。這樣看來應(yīng)該算是儒生出身,可是他既不熱衷于考功名,又不愿意經(jīng)營老父的農(nóng)莊,偏偏喜歡當一個小吏。吏是永遠成不了官的,于是他揮金如土,仗義疏財,三教九流無所不交,博得“及時雨”美名。這個稱號了不得,多少好漢如武松、李逵見面就拜,石勇特來投奔。在積聚了相當豐厚的人脈后,拉起隊伍上梁山成為二把手就順理成章了。金圣嘆評宋江,是梁山第一衰人,最會使手段,愚弄眾好漢,奪得頭把交椅,用術(shù)數(shù)籠絡(luò)人心。宋江賺秦明上山一段,不計手段,比吳用有過之無不及——讓人偽裝成秦明把青州城外幾百戶人家夷為平地,殺得尸橫遍野,使秦明全家被殺,斷了他的歸路,然后自作主張把花榮的妹妹許配給秦明為妻,這便是金圣嘆說的宋江籠絡(luò)人心。類似的故事還有一段,宋江三打祝家莊時,五短身材,劫財犯事后落草的矮腳虎王英,被貌美又武功高強的一丈青扈三娘只十幾回合便活捉過去,一丈青又被林沖活捉過去,當時就被接上梁山。后來宋江故伎重演,把扈三娘嫁給了什么都比不上她的王英。這樣一個宋江,還口口聲聲“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令讀者厭惡也不足為奇了。
施公在塑造這幾個人物時,明顯帶有揶揄、戲謔的筆調(diào),尤其是吳用、宋江這兩個圓形人物,一脫前人創(chuàng)作時好人什么都好,壞人什么都壞的窠臼,后來曹雪芹深得其味。魯迅評價這兩本書說:《水滸傳》和《紅樓夢》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讀者由說話看出人來的。
知人論世評忠義
論小說,我們通常講,小說是民族的心靈史,是作家的心靈史。小說無一例外會帶有時代的、民族的、作者的烙印。
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 1370年。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相當短暫,從1271年至1368年,讓施公全趕上了,真正是生不逢時。整個元朝期間,民族斗爭、農(nóng)民起義從來沒有消停過。施公年輕時,也曾苦讀應(yīng)舉,曾與劉伯溫同科中進士,在錢塘(今杭州)當了兩年地方官,因性格正直不容于官場而毅然辭官,后值張士誠、朱元璋起義,施耐庵和劉伯溫分別為張、朱招募進軍當幕僚,后因看到張士誠投降元軍,沉湎享樂又專橫,不聽勸告,他就回老家蘇州當門館先生。施耐庵開始創(chuàng)作《水滸傳》,起先他寫好一部分便傳給人閱讀,因為寫得太吸引人了,很快傳到朱元璋手里。朱元璋認為是在影射自己,而且,施耐庵曾為張士誠服務(wù),便把施耐庵抓進大牢,據(jù)說還是劉伯溫設(shè)法救了他。施耐庵出獄后幾經(jīng)輾轉(zhuǎn),找到一個故交,然后才隱居起來,在弟子羅貫中的協(xié)助下完成全書創(chuàng)作。相傳在劉伯溫的舉薦下,朱元璋幾次征召施耐庵出來做官,可施耐庵堅決不去,道家思想已深入他的血液,在作品中多處通過好漢表現(xiàn)出來。
從儒生到地方官再到起義軍幕僚、門館先生,施公看透了人生世相。元朝以蒙古人和色目人統(tǒng)治漢人,政治遠比宋朝黑暗。元朝中期,政變頻繁,民族矛盾日益加劇。統(tǒng)治者為穩(wěn)固江山,命人編《宋史》,里面專門用九卷篇幅為277人設(shè)《忠義傳》,其中居然有不少抵抗元人入侵的漢人。元朝統(tǒng)治者當然希望有更多忠義之士來維護日漸風雨飄搖的元人統(tǒng)治。施耐庵生在亂世,又從小熟讀經(jīng)史,這一點看得比誰都清楚。在書中直接評論當世之事是萬萬不能的,只能寫前朝故事,輔以想象,于歷史上名不見經(jīng)傳的宋江起義敷演出這一篇史詩般傳奇。是故《水滸傳》明寫宋江“忠義”,實乃曲筆。當然不是否定宋江忠義,而是說,亂世之中,忠義無用武之地。
《水滸傳》以悲劇結(jié)尾,宋江等人奮斗了大半輩子,忠義是全盡了,也替天行了道,然而改變了什么呢?一百零八好漢,戰(zhàn)死、病死70人,6人因有一技之長被皇帝和權(quán)貴招回任用,余者大多選擇歸隱,最終奸臣毒死了宋江、盧俊義,宋江拉上李逵同死,吳用、花榮吊死在宋江墓前,真正是“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奸臣依然當?shù)?,皇帝依然昏聵,天下依然大亂,百姓依然困苦。施耐庵清醒地看透這一切,故用曲筆明寫忠義,其旨當在再現(xiàn)當時社會之真面目也。
《宣和遺事》記載,宋江受招安平方臘后,被封節(jié)度使,并無被奸臣所害情節(jié)。施耐庵這樣安排結(jié)局,當是聯(lián)想到歷史上真正的忠義之士精忠報國反被當權(quán)者毒害之人,如岳飛等。詭異的是,施耐庵仙逝五年后,他的同窗兼對手劉伯溫,當時人稱功業(yè)超越了諸葛亮的開國功臣,莫名其妙被李善長毒死了。從現(xiàn)有史料來看,無人能否認劉伯溫對朱元璋的忠義,這只能再次證明忠義只是一塊污漬斑斑的遮羞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