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佩
摘要:學習與學習習慣應從小抓起,學校及家庭都對學生寄予了厚望,于是各地的補習班、藝術(shù)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課外閱讀一方面是大勢所趨,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漸漸顯露;另一方面是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為避免學生沉迷于此,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有利于對語文思維的培養(yǎng)。
關(guān)鍵字:小學語文;課外閱讀;重要性
語文知識是千百年來的歷史沉淀,小學語文從識字到組詞、再到句子理解的學習,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很難能全部消化。孩童時期是人思維較活躍的時期,適當增加課外閱讀量能讓有限的語文教學時間發(fā)揮更大的價值。本文將從語文對學習的重要性出發(fā),再簡要分析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最后談?wù)務(wù)n外閱讀應當注意的問題。
學好語文的重要性
語文鍛煉的不僅是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日漸深入的學習過程中也引導著學生價值觀的建立。這是一個大體上的認識。從小的方面來說,語文學習是各學科的基礎(chǔ)。學好語文,學生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維,在與人溝通中,減少摩擦。學生是一個很好動的群體,語文從廣義上來說,是學生認識世界的啟蒙。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有限,如能加強對語文的學習,開闊學生的視野,在遇到問題時就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從小抓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有利于學生日后各學科的學習,對生活價值觀的建立起著重要作用。語文對于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很有幫助,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聞,讓學生的注意力能夠得到提高,一些有文學素養(yǎng)的學生,可以在閱讀文章內(nèi)容的時候變得更加有效,能夠讓學生學會并且了解一些語文知識的重要性,意識到文學積淀所帶給學生的好處,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認識和覺悟。
課外閱讀對語文教學的意義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間為每節(jié)課40分鐘,但課堂上有一半的時間要花費在維持紀律上,那剩余的教學時間便不能滿足課程需要,因此養(yǎng)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語文是人生的必修課,學生時期是學習意識建立的黃金時期,學好語文對學生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課外閱讀能有效加深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深度。
打好基礎(chǔ) 課外閱讀是課內(nèi)知識的延伸,也是課內(nèi)知識的基礎(chǔ),在進行教學之前,如果學生有一定的閱讀基礎(chǔ),那么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接收教學內(nèi)容,減小教學的難度。
增強理解力 有句話說的好,量變導致質(zhì)變。有了課外閱讀量,學生的理解力會隨著日積月累的閱讀而增強。比如,在《靜夜思》的教學中,《靜夜思》是小學生課內(nèi)接觸的第一首李白的詩,對于學生來說,簡單的背誦不成問題,但要理解就有一定的難度?!鹅o夜思》是李白在26歲的時候?qū)懴碌脑?,李白一生流離,寫的詩大都豪情萬丈,像后面會學到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一句“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就充分體現(xiàn)了李白的自由不羈。在這個時候,老師就可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囊龑?,讓學生進行一定的課外閱讀,對李白生平有個初步認識,能更好地理解《靜夜思》中的思鄉(xiāng)之情,在了解李白的性格外,更能體驗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詩中李白仰俯間的惆悵。
課后拓展 學生有方向的課外閱讀能讓其對課上內(nèi)容進行一個拓展,還是以《靜夜思》為例,在李白寫下《靜夜思》的同年,他還寫下另外一首詩《秋夕旅懷》,這首詩比《靜夜思》要相對復雜點,是李白寫來抒發(fā)思念故國的。其中情景融合的格局更大。通過課外閱讀,進行一個課外拓展,有利于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也能讓學生對語文有更深的認識。
正確引導課外閱讀
在目前的圖書市場當中,許多名著出版有簡化版、圖畫版等,專供學生閱讀。這樣的市場氛圍也為學生閱讀提供了便捷,但因為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小學生的價值觀意志十分薄弱,如不加以引導,學生很容易誤入歧途。首先要注意的是循序漸進,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從禮儀到文化,再到情感,不應急于求成,過于激進導致學生對看書產(chǎn)生厭惡情緒。其次是對內(nèi)容的篩選,小學閱讀的課外閱讀應當以認識類及趣味性為主,如《百科全書》《四庫全書》或者是文學常識類的書本。最后是對課外閱讀時間的把控,小學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時期,也是學生最快樂的時期,不應全部奉獻給書本,合理規(guī)劃課外閱讀的時間也是家長及教師應當注意的。
結(jié)束語
小學教學的語文教師面對的是涉世未深、對世界充滿希望的孩童,同時也是難以交流和溝通的群體。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保持耐心,關(guān)注學生的情感成長,引導學生進行一定的課外閱讀,增加學生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吸引學生興趣,讓語文在學生的心中留下一個有趣的印象。同時也讓課外閱讀為小學語文教學奠定良好基礎(chǔ),在課外對課堂知識進行延伸拓展,逐步深入對語文的學習。
(作者單位:江西省豐城市拖船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