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沈吉
【摘要】內驅力是個體在需求促動下喚醒自身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能夠讓個體產生內部動力,通過個體活動滿足個體需求。內驅力根植于學生的學習需求上,建立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體現在學生的學習反饋間。本文以非優(yōu)質生源高中學生為例,開展了生活化情境教學激發(fā)地理學習內驅力的研究。
【關鍵詞】內驅力;非優(yōu)質生源;生活化情境教學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內驅力
內驅力是個體在需求促動下喚醒自身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能夠讓個體產生內部動力,通過個體活動滿足個體需求。內驅力根植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建立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體現在學生的學習反饋間。需要上,學生沒有學習需求,學習會喪失動力;滿足上,學習活動不能讓學生有獲得感、成就感,會讓其動力消減;推動有機體活動上,活動不具有推動力,學生得不到成功的滿足感。只有當每個學生內驅力被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才能被激活,自我發(fā)展才能實現。
(二)非優(yōu)質生源
生源地,指考生的來源地,通常是高考前學生戶籍所在地。而家庭收入的差別導致高級、中級、低級住房區(qū)的劃分,學生來源自然出現層次差別。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如果說優(yōu)質生源學生表現為學習成績優(yōu)秀,品行優(yōu)良,學習態(tài)度積極,思路寬廣,很少有依賴性,極富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那么非優(yōu)質生源學生則多表現為家庭變故、性格孤僻、行為習慣差、學習無自覺性等。這樣的學生在中考以后進入普通高中學習,或者輟學進入社會。
(三)生活化情境教學
生活化情景,教學是教師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生活化情景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從學生的生活角度出發(fā),將理論觀點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的知識體系構建與生活現象和生活邏輯緊密結合,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導入一一開展生活化情境討論——進行生活化情境反饋”的教學模式的實施,以此激發(fā)學生地理學習內驅力,提高生活實踐的能力和生活經驗的積累,實現學生的發(fā)展。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學習內驅力不足是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學習信念不堅定的根本原因所在。當前很多學者對學生的學習內驅力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論觀點。本能論認為,學生之所以會出現學習行為主要是由學生自身的內在沖動所決定的,如弗洛伊德主張:“本能內驅力是一種動力?!碧K霍姆林斯基認為,智力教育必須激起學生高昂的情緒。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來分析生活中的內容,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但對學生生活的切身體驗及生活經驗的積累比較淡化,導致學生學習內驅力不足。
杜威在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闡述了教育生活之間的關系。杜威認為,教育本身也應該是種美好的生活。正是這種美好生活,擴大并啟迪學生的經驗,刺激并豐富學生的想象。陶行知在推行鄉(xiāng)村教育的過程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指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觀點。在實際教學中,將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課堂教學,學生會產生共鳴。教師要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所見所聞的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穿插到教學過程之中,以“生活化”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從而對地理學習建立一種需求感,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為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貫徹生活中地理的基本理念,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開展生活化情境教學激發(fā)非優(yōu)質生源高中學生地理學習內驅力刻不容緩。
三、調查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學生學習內驅力不足的原因
以選擇題、簡答題的形式,在高一年級作不記名問卷調查。要將當前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學習狀況作為調查重點,通過問卷調查對學生的地理課堂教學情況和學生學習情況有全面的了解,對當前學生內驅力不足的原因進行初步掌握。
(一)學生的學習意識薄弱
從問卷結果中我們發(fā)現,有超過60%的學生認為教師的知識講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有18%的學生會獨立進行學習,有22%的學生愿意與他人進行合作學習。學生被動式的學習方式,一方面與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有關,另一方面是由于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薄弱,缺乏學習主動性造成的。從結果來看:有79%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在乎題目的對錯,通過大量的習題練習來提升自身的成績,但對于解題方法重視程度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同時也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的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也會受到抑制。
(二)學生的學習能力低下
從調查結果來看,僅有21%的學生會對之前的知識體系和相關問題進行方法總結,有24%的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會尋求多元化的解題方法,可見當前多數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較差,學習能力較低。從高中錄取分數線中我們也能看出,四星級學校的錄取分數線一般為680,而三星級學校的錄取分數線一般為450。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學習方法,對于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重視程度不足,學習能力不高,對自身的知識結構缺少正確認知,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提升有限。
(三)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差
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的學生會在地理課程講解之前復習相關地理知識,有16%的學生有地理知識預習習慣,有34%的學生回家之后會獨立完成地理作業(yè),有38%的學生需要在家長的陪同和提醒之下才能完成地理作業(yè),有16%的學生在完成地理作業(yè)之后會對之前的內容進行自我檢查,對于出現的錯誤能夠及時改正,綜上可以看到當前學生的主動學習習慣并沒有培養(yǎng)起來。
四、實施生活化情境課堂教學的策略
針對以上發(fā)現的問題,想讓學生主動提高學習內驅力不太可能,這就需要教師通過一定的方法改變教學形態(tài),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內驅力。而學習無用論的產生,給我們一個啟示,學生之所以覺得學習無用,是因為在生活中得不到實際應用,生活化情境教學呼之欲出。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導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意識
通過對學生學習狀況的了解和總結,可以發(fā)現當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動式的學習方式仍然是主流,缺乏對問題的反思和感悟。新課程倡導以“主動、探索、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要通過教學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而“生活化情境教學是激發(fā)非優(yōu)質生源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導入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內驅力。
(二)開展生活化情境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眾所周知,非優(yōu)質生源學生學習最大的障礙就是缺乏自主性,而缺乏自主性的背后往往是學習能力弱,學習自信不足、挫敗感強,久而久之,產生厭學、抵觸心理。開展生活化情境討論,答案不唯一,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合作探究精神,通過合作探究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進行生活化情境反饋,強化學生的學習習慣
做教育的都知道,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成功的一半。非優(yōu)質生源學生學習內驅力不足,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學習習慣太差。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簡單的“溫故而知新”都做不到。如果說非優(yōu)質生源學生學習意識薄弱、學習能力差是隱形的,看不出來的,那么學習習慣差就是直觀的、顯性的。從問卷結果中我們發(fā)現,92%的學生沒有預習地理的習慣。只有16%的學生選擇獨立完成地理作業(yè)。這時候,我們就清晰地發(fā)現,課堂教學變成地理學習的主陣地,有效的課堂教學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才能真正樹立學生的地理學科意識。
參考文獻:
[1]黃英姿《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管理》[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2]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fā)[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3]趙祥麟,王承緒.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