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要:昆舞對昆曲中的審美元素、形態(tài)元素、韻律元素、節(jié)奏元素、角色元素、技術元素等非遺元素在新媒體時代條件下進行提煉和繼承,使這些元素在昆舞中得以再現、重生、發(fā)揚和光大,彰顯了昆舞中這些非遺元素的表演程式、美學原則和音美價值。
關鍵詞:新媒體;昆舞;非遺元素;傳承;發(fā)展
昆曲是我國第一個成功申報聯合國“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項目。誕生于吳地的中國古典舞昆舞在新媒體時代繼承了昆曲中的非遺元素,昆舞本體是舞蹈的語言,對昆曲中的舞蹈非遺元素進行了歸納和提煉,繼承了昆曲表演藝術的優(yōu)質基因,使之為昆舞所用,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審美特質和藝術。昆曲中的諸多非遺元素以昆舞為載體和表達方式,在新媒體時代凸顯了其特有的東方古典藝術之大美。
一、新媒體時代昆舞非遺元素傳承與發(fā)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
首先,新媒體時代以兼容并蓄作為堅守文化內容的法則,逐步對昆舞非遺元素的傳承和發(fā)展形成影響。昆舞是一門完整的中國古典舞分支,有其獨特的舞蹈本體舞蹈語言。在新媒體時代,由于人們接受信息便捷、迅速的同時,也兼具知識接受碎片化的特征,特別是在昆舞對昆曲舞蹈非遺元素的傳承方面更是如此。
其次,昆舞對昆曲文化中的舞蹈非遺元素的繼承與發(fā)展已經不再是過去傳統(tǒng)式的師徒口耳身段相授,而是隨著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發(fā)展,通過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擴張了其覆蓋的人群范圍、影響著人類的藝術認知和昆舞非遺元素的傳承與發(fā)展。
最后,新媒體時代,面對新媒體海量信息和內容各異的視頻、圖片時,人們難以立即消化和吸收其傳播的內在文化元素,而所接觸到的這些知識信息又會被迅速到來的其他新的信息所淹沒。為此,人們需要用全新的思維來接受新媒體時代給我們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帶來的挑戰(zhàn)。
二、昆舞對昆曲非遺元素的提煉和繼承
昆舞在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離不開對昆曲非遺舞蹈元素的提煉與繼承。元素提煉是中國古典舞從戲曲、武術以及洞窟藝術、畫像石等傳統(tǒng)藝術載體中,剝離、提煉乃至“舞化再造”的成功經驗。昆曲作為我國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所有的元素都可以運用于昆舞,在昆舞的創(chuàng)建過程中,對昆曲中的非遺元素進行了篩選、“揚棄”和升華,將提煉所得融入到昆舞的藝術表現之中。具體提煉與繼承了昆曲的以下非遺元素:
(一)審美元素
昆舞得到越來越多舞蹈專家和觀眾的青睞,不僅僅是因為其舞蹈精美,更因為昆曲“非遺”元素所帶來的審美與情懷效應。昆舞藝術樣式作為“非遺”元素中抽象提煉的內容,是一種視覺符號,深受觀眾喜愛。昆曲的審美元素展現為慢、小、細、婉、雅、小調、小詩、小曲、小詞,表演的樣式是唱作并重,音樂有曲牌限制。昆舞是以南昆為基調,代表了雅致、細膩的吳文化個性以及文人雅士審美的理念和趣味,也形成了昆舞獨有的風格特點和審美特征:雅、純、松、飄、輕、柔、美。
(二)韻律元素
昆曲的韻律元素來自于其生發(fā)的生態(tài)壞境、吳人交換情感的生活方式、語言風格,其語言的纏綿婉轉、柔曼悠遠及吳語的四聲決定了其曲牌的韻律,它行腔優(yōu)美,聲音控制含蓄緩慢,節(jié)奏起承轉合,咬字吐音十分講究,而它的字腔的上下平入推拉延的韻律特征則跨界成為昆舞韻律的基石。由于昆舞是意韻之舞,由移的運動形式產生了韻律,運行的過程延伸到神經的末梢,影響了昆舞語言的特質,凸顯出意韻在運行中所有的獨特性都影響著昆舞的語言構架。以使昆舞語言的特質凸顯出意韻的的種種特征,尤其是雅是有平韻生穩(wěn),由延韻生雅加上體態(tài)的不做作,自然就會產生高雅的氣度。在這平和的動態(tài)和變化之中,鮮明地凸顯了昆舞的特質,輕、柔、雅、和,表現了昆舞本體的中和之道的藝術追求一中和之美。
(三)節(jié)奏元素
昆曲的節(jié)奏元素包括—板三眼、—板一眼、—板七眼、無板為昆舞繼承,是昆曲的優(yōu)質基因。水磨調節(jié)奏:節(jié)拍為四拍,甚至四分之八拍,每個字都要分頭、腹、尾三個部分。水磨調節(jié)奏型:以慢、緩的水墨調為主題一板一眼、一板三眼、一板七眼、無板的節(jié)奏型,營造了古風意韻。一板一眼:打板,鼓,通常是2拍,重拍在板上,輕拍在眼上。一板三眼:通常是3拍,強弱次強弱。一板七眼:通常是8拍。強弱弱弱,次強弱弱弱。昆曲對咬字吐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行腔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形成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
昆舞在新媒體時代對昆曲非遺元素的提煉與繼承是一項長期復雜而帶有創(chuàng)新性的系統(tǒng)工程,要求我們昆舞研究者、教育工作者能夠融會貫通地把握昆曲非遺元素,而不是生搬硬套,要善于把昆曲審美的諸多元素如造型、技法等有著本身的時空特征,對昆曲非遺元素的借用、編組、重構,以當代審美觀念對昆曲非遺元素進行應用、重創(chuàng)和再構,使其富含時代和中國文化的底蘊和特色,體現東方民族的審美個性,彰顯昆曲非遺元素的時代生命活力與活態(tài)文化的傳承,這是所有昆舞工作者面臨的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三、昆曲非遺元素在昆舞中的應用與發(fā)展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傳統(tǒng)文化模式下的藝術審美,昆曲也不例外。因此,對昆曲非遺元素繼承和發(fā)展,也必然造就當今時代昆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發(fā)展中獨特的藝術魅力。昆舞突出昆曲非遺元素的藝術風格、審美內涵與表演樣式,而這些非遺元素又在新的歷史時代為昆舞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命活力與藝術創(chuàng)新的源泉,昆舞在新媒體時代通過對昆曲非遺元素的當代性重塑來把握昆舞,通過昆舞非遺元素在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中的發(fā)散,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拓寬昆舞的生存與發(fā)展空間,把握中國古典舞創(chuàng)造性與社會功能、文化角色的交互作用,提高和強化了昆舞對昆曲非遺舞蹈元素進行重新審視的敏感和創(chuàng)造轉化,增添了昆舞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的活力。昆舞通過內功外功并重的昆曲非遺元素提煉,經過立體性整合構建了昆舞的語言表達體系,它通過表現人們內在的深層精神世界,創(chuàng)造出被人深刻感知的生動舞蹈形象,打破了新媒體時代文化教育與傳播中的浮躁,表達了新時代人們的審美情感與審美理想。
一方面,促進昆曲非遺元素的在昆舞中的再現與重生。昆曲非遺元素在新媒體時代成為小眾化的一門藝術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實生活中昆曲繼承與發(fā)展的窘迫境況。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昆曲非遺元素中的慢工細活,最難再現的是其藝術的深厚內涵與精髓。因此,昆舞在舞劇的編纂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再現其藝術的雅韻與神髓,以達到其在昆舞劇目中的重生。在傳統(tǒng)審美中截取其精華,匯入當代審美的意象與語境之中,去其“晦澀”“緩慢”“老土”,貫之以“潮”“炫”“酷”,激發(fā)其生命活力,推陳出新,使昆曲非遺元素在新媒體時代得以重生與發(fā)展,要讓昆舞舞劇發(fā)揮藝術特色,為當代人所接受。昆曲非遺元素的藝術風格、美學內容、表演技法、文化內涵與審美隋趣,在新媒體時代,通過互聯網,有著愉悅人們的身心、提高人民文化素質的重要作用。中國當代舞蹈藝術大師、中國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賈作光高度評價昆舞在中國文化自信中所具的獨特功能,他認為昆舞來之于傳統(tǒng),從昆曲中提煉、采納、篩選而來,其身段、風格、韻律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在表現、刻劃人物及身段展示方面,又集傳統(tǒng)與現代于一體,展現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與精深。
另一方面,促進昆曲非遺元素在昆舞中的發(fā)揚與光大。昆舞在新媒體時代專注于昆曲非遺元素的活態(tài)傳承,著重于昆曲曲牌、韻律、舞態(tài)、演藝等與現代時尚元素的融合,力爭于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相結合。在新媒體時代,唯有真正具有審美價值的舞蹈形態(tài)才能生存下來,并得到發(fā)展。昆曲非遺元素代表了中國東方神韻的審美風格和特征,昆曲圓融周游、氣道曼聲的延綿不止,在太極圓周的人物的運動空間和運動形態(tài)中塑造典雅高潔、栩栩如生的演藝角色,這種太極思維賦予東方神韻的和諧之美促發(fā)了昆舞對運動空間的設定,促進了昆舞對手位的創(chuàng)新,以及以意念引領舞動的創(chuàng)意,昆舞的背掌推拉27點位的手位規(guī)制舞蹈動作的動靜格局,使其自成嚴謹、科學、規(guī)范的舞蹈藝術體系,突破與延展了昆曲里人物的手勢、情感。昆曲中的身段作為戲曲表演的組成部分,是一種舞蹈元素,是戲曲創(chuàng)造動態(tài)美的手段和元素,昆舞吸取了這一優(yōu)質基因,借昆曲的身段以獨特的人體動作、姿態(tài)造型和運動變化為主要的表現手段表現人物情感的發(fā)展過程,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昆曲的表演身段講究一個松字,而昆舞的表演形態(tài)在此基礎上講究松的限制,這個限制就是21字訣、27點空間和27點背掌推拉手位,從而使昆舞表演藝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四、結語
根據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格局和教育環(huán)境的變化,應大力促進昆舞非遺元素的傳承與發(fā)展,要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為昆舞藝術服務,主動運用互聯網、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為昆舞非遺元素傳播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接受、欣賞模式,向人們展示、普及昆舞非遺元素,引導昆舞工作者、票友、愛好者通過新媒體進行廣泛深入的互動、交流。在此基礎上,還要尋找昆舞非遺元素的傳承發(fā)展與高等藝術院校、文化產業(yè)的結合點,增強昆舞發(fā)展的軟硬實力。高等藝術院校要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昆舞以文化教育帶動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為彰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增強中國文化綜合實力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