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一個學科都具有自身的學科素養(yǎng),對地理來說,地理素養(yǎng)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一定的教育之后,可以運用所學到的地理知識從地理視角觀察問題并解決問題。如何通過地理課堂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是教師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本文通過對地理學科的主要特征進行闡述,就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開展地理課堂變革的原因進行分析,展示地理課堂教學變革策略,旨在為各位同仁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學科素養(yǎng);地理學科;課堂教學
在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現在,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教學側重于知識的傳授,但素質教育下則要求教育者要重視受教育者的內心世界,重視其能力及情感的提升。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要構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生獲得地理知識的重要途徑就是通過課堂教學實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各項活動的安排必須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提高學生地理綜合實力。
一、地理學科素養(yǎng)的主要特征
1.終身性
通過地理的學習,可以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都產生影響;掌握良好的地理知識,可以在學生遇到一些自然問題時,有效地提供幫助。比如,學生在野外探險時,發(fā)生迷路現象時可以依據有關地理知識快速的找到方向;在發(fā)生地震等自然災害時,可以尋找到更適合的躲避方式。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因此在地理知識的學習上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概念,這不僅是為了提高自身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也是為了利用地理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2.漸進性
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建立終生學習的理念之后,也要從易到難,從淺到深的學習地理知識。學生處在不同的認知階段,對知識的掌握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時,要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序的安排地理教學。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狀況以及知識的深淺程度。在這些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心理狀況以及知識水平,循序漸進的開展地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在漸漸適應的過程中,也要引導學生合理的對地理問題做類比,這有利于學生解決眾多實際性的問題。
3.實踐性
由于學生學習壓力較大,對很多知識只是死記硬背,在理解上就會有所欠缺,這就導致學生很難對所學到的地理知識做到學以致用。我們在地理課堂中培養(yǎng)理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運用所學到的地理知識。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不能只在紙上談兵而要落實到生活實踐中。因此實踐性的核心素養(yǎng)內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
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地理課堂教學變革的原因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開展地理課堂教學變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會人才需求的推動以及地理學科實際價值的意義,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并不僅僅是技能的要求,更多的是對知識的運用。21世紀以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更多的是人才與人才的競爭,而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則有助于培養(yǎng)出更為實用型的地理人才,為國家的地理研究做人才儲備與支撐。在新課標的推動下,地理學科也在不斷的變革,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則要求教學要不斷地深化研究領域,拓展研究深度,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1]。
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地理課堂教學變革的策略
1.為學生創(chuàng)造思考空間,重視探究性學習
想要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就要在課堂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思考空間,并促進其自主探究性學習。地理思維能力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課堂中可以利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的思考地理問題。通過相關地理問題的提出,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的趣味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挑戰(zhàn),并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但在課堂問題的設置時必須要科學合理,不能過多超越學生的知識線,否則就會起到反面作用。
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所準備的問題,應能夠引導學生對章節(jié)內容有所認知,在預習階段可以掌握基礎的知識內容,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除此之外,在課堂中也要實時的根據學生的情況,針對學生的問題做針對性的分析。在問題探究過程中,要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盡可能的保證同學都可以參與到其中。在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這樣更有助于教師有效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后續(xù)教學安排有所指導。
2.引導學生情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陶行知曾經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情感的引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并不僅是相關技能的掌握,更多的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多的應該是對知識做拓展運用。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進入到預設的情景當中,使學生真實的感受到這個問題必須要解決,之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的前提是學生對相關知識點有所掌握,并可以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對知識進行索引。這就要求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對知識的講解不能流于表面,而要通過教學引導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3]。
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情感引導,將原有教學模式下的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在地理課程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有關人類社會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的樹立人地協(xié)調觀,正確的認識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在地理課堂中可以正確的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們所生活的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之情,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總結:地理教學中,教師要以發(fā)展學生學科素養(yǎng)為目的,安排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則是以地理素養(yǎng)為基礎,包括地理知識、方法、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內容。教師作為課堂的設計及實施者,在課堂中必須要正確的認識到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周慧.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地理課堂教學變革動因、路徑與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67(7):18-20.
[2]佚名.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23(6):54-56.
作者簡介:馬襄(1989年10月-),女,回族,寧夏中寧人,大學本科,二級教師,現任職于寧夏銀川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