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明 任興美
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較弱,主要是問題解決策略的欠缺,因此課堂教學中體悟一些常用的問題解決策略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例舉一些常用的問題解決策略。
一、對應策略
對應策略是最基本的數學思想之一。它是通過研究對應數量的變化關系去尋求解決問題途徑的一種策略。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和靈活性。
例? 新華書店新到3168本兒童讀物,第一天賣出總數的37.5%,第二天賣出總數的1/4,還剩多少本?
分析:這類分數問題的特點是一個具體數量對應著一個分率,因此,抓住對應關系是解答這類分數問題的關鍵。
本題量率對應關系如下:
兒童讀物3168本——→1
第一天賣出的本數—→37.5%
第二天賣出的本數—→1/4
還剩的本數————→1-37.5%-1/4
求還剩多少本,就是求3168本的(1-37.5%-1/4)是多少。學生很容易列出綜合算式:3168×(1-37.5%-1/4)=1188(本)。
二、還原策略
有些問題解決要根據題意的敘述順序,從已知條件的最后結果出發(fā),逐步向前推算出原數,這種問題解決策略叫做還原策略。運用還原策略,逆推時用相反的運算,原來用加的現在用減,也就是原來用減的現在用加,原來用乘的現在用除,原來用除的現在用乘。有時順向思考不能解決問題,就需要從逆向去思考。這種問題解決策略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多向性。
例1? 小明爺爺今年的年紀加上17后,縮小4倍,再減去15之后,擴大10倍,恰好是100歲。小明爺爺是幾歲?
分析:這道問題解決用“還原策略”解決就很容易,100歲縮小10倍,加上15之后,再擴大4倍,最后減去17,就是小明爺爺今年的年紀,學生很容易列出綜合算式:(100÷10+15)×4—17=83(歲)。
例2? 糧食倉庫存有一批大米,第一天運走一半,第二天運走剩下的一半,第三天運走第二天剩下的一半,最后還存大米3噸。糧食倉庫原存有大米多少噸?
分析:第三天運走的是第二天剩下的一半,說明最后還存的3噸是第二天剩下的一半,因此第二天剩下的是3×2=6(噸);第二天運走的是第一天剩下的一半,說明第二天剩下的6噸是第一天剩下的一半,因此,第一天剩下的是6×2=12(噸);第一天運走的是原存有的一半,說明第一天剩下的12噸是原存有的一半,因此,原存有12×2=24(噸)。
三、假設策略
所謂假設策略,就是根據問題解決中條件作某種設想,則與原題產生矛盾或差異,進而作適當調整,找出原因消除矛盾,從而解決問題。這種問題解決策略能使隱蔽復雜的數量關系明朗化、簡單化,從而迅速找到問題解決的途徑。
例1? 學校買來4張辦公桌和6把椅子,共付3790元,每張辦公桌比每把椅子貴335元。每張辦公桌和每把椅子各多少元?
分析:假設買來的都是辦公桌,總價就要加上(335×6)元,一共的錢(3790+335×6)元就是買(4+6)張辦公桌的錢,從而就出辦公桌的單價:(3790+335×6)÷(4+6)=580(元),再求椅子的單價:580-335245(元)。
分析時也可以假設買來的都是椅子,總價就要減去(335×4)元,剩下的錢(3790-335×4)元就是買(4+6)把椅子的錢,從而就出椅子的單價:(3790-335×4)÷(4+6)=245580(元),再求辦公桌的單價:245+335=580(元)。
例2? 有一項工程,甲獨做需要15天完成,乙獨做需要20天完成,開始兩人合做,中途甲因病請假幾天,所以經過12天才完成任務,甲請假幾天?
分析:假設甲中途沒有請假,也做了12天,那么兩人可完成的工程量是:(1/15+1/20)×12=7/5,而實際兩人只完成“1”,超過實際的工作量:7/5-1=2/5.這超過實際的工作量,就是甲請假的工作量,所以甲請假天數為:2/5÷1/15=6(天)。
也可假設甲一天都沒有做,那么乙獨做12天只能完成的工程量是:1/20)×12=3/5,其余工作量(1-3/5)實際上是甲做的,所以甲實際做了(1-3/5)÷1/15=6(天),甲請假為12-6=6(天)。
四、數形策略
數形結合進行分析思考,引出問題解決思路的策略,叫做數形策略。這種問題解決策略能使問題解決中的數量關系直觀地呈現出來,從而化難為易,化繁為簡。
例1? 六年級138個都訂了少兒讀物,有5/6的同學訂了《作文新天地》,有2/3的同學訂了《少年兒童故事報》,這兩種讀物都訂的同學有多少人?
分析:根據題意畫出如下集合圖:
由圖可知,集合圖中陰影部分就是兩種讀物都訂的人數。我們可有先算出訂《作文新天地》和《少年兒童故事報》的各有多少人,再把訂《作文新天地》人數和訂《少年兒童故事報》人數加起來,這樣陰影部分的人數算了兩次,所以,應把訂《作文新天地》人數和訂《少年兒童故事報》人數的和減去實際訂讀物人數,就是兩種讀物都訂的人數。綜合算式:138×5/6+138×2/3-138=69(人)。
例2? 雞、兔共36只,有腳100只,雞、兔各多少只?
分析:本題為雞兔問題。以長方形的長作為雞、兔的總只數,寬作為一只兔的腳只數(4只),則一只雞的腳只數(2只)可以用寬的一部分表示,如下圖:
如果36只都是兔,那么腳只數應該用整個長方形的面積表示,而實際的腳只數為100只(即陰影部分)。空白部分是假設36只都是兔的腳只數與實際的腳只數的差,利用這個差以及一只兔和一只雞只數的差就可以求出雞的只數,即(4×36-100)÷(4-2)=22(只)。然后兔的只數也可求得:36-22=14(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