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漂連
在所有數(shù)學教學課程中,“解決問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用“解決問題”教學的方法,能夠提升低年級學生對數(shù)量之間的認知,以及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靈敏性、準確性和邏輯性。
一、“解決問題”教學困惑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所遇到的題目,主要是以圖畫和簡單的文字這兩種形式為主。在一年級教材中,用圖畫、圖文填空式解決問題的方式較多;在二年級教材中,通常以簡單的文字形式出現(xiàn),一般是放在四則運算的含義之后。通過這樣的安排,可以加深學生對四則運算含義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從圖文解決問題到文字解決問題有一個過渡的空間。
從表面上看起來教師對教材的編排熟知,但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是很容易把握不住方向,教起來費勁,學生聽得也很吃力。分析其中原因,可分為教師層面和學生層面。
1.教師層面
(1)教師過分依賴于教材,分不清主次關系。學生的能力有差異,教材有好幾個版本,但不可能適合所有的學生。很多教師只是在備課時研讀教材,總覺得教材中出現(xiàn)的題目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無論學生能不能接受,反正就是要學。事實并不是這樣,筆者曾經(jīng)有過失敗的教訓。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表內(nèi)除法(二)》的解決問題《乘除兩步計算》中有一個例題,其中有遞等式??吹竭@個例題,筆者便覺得遞等式重要,要求學生都能用遞等式,后來又出現(xiàn)了小括號,又教小括號怎么用。原本它的出現(xiàn)只是一個小插曲,學生能初步認識就行,沒有特別重要,筆者“舍本求末”,當成了重點,結果出現(xiàn)了大部分學生亂寫等號,亂加小括號等尷尬局面。
(2)教師教學過程不充分,根基不穩(wěn)固?!敖鉀Q問題”教學方式是讓學生通過思考,通過親身的體驗得出結論,讓學生的大腦得到邏輯思維的訓練。教師在備課和授課過程中,如果只是簡單地通過例題來教學,而沒有深入是完全不夠的,這樣的教學過程將很不充分。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不退位減法》所示情境圖,筆者如此安排授課:
師:小朋友們,你們觀察這兩幅圖,從中看到了什么?
生:有7個小朋友在玩蹺蹺板,走了3個小朋友,還剩下4個小朋友。
師:沒錯,那該怎么列式呢?
生:7-3=4(個)
筆者滿意地點點頭?,F(xiàn)在回想,這個過程顯得非常呆板,這種純屬于“求得數(shù)”式的簡單教學,學生其實并不理解題中各數(shù)所代表的含義。這樣的教學就是不充分的教學,因為根基打得不夠牢固,會造成學生日后也不能言的教學。
2.學生層面
(1)學生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所謂思維定勢,就是根據(jù)積累的思維活動經(jīng)驗教訓,以及已有的思維規(guī)律,用各種思維內(nèi)容體現(xiàn)出來,在反復使用的過程中,形成相對來說比較穩(wěn)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路線方式、程序又或者模式。但是,思維定勢中,又分為積極與消極兩種。教師在教低年級的學生時,一般是最開始學習加法,再從加法到減法,但在教減法的同時,也會教“想加做減”的方法,所以,大部分學生對加法的印象都很深刻。例如,我們向學生出這道題,“河里原有8只鴨,游走了3只,還剩幾只?”學生一般會用這樣的方式列式:5+3=8。當老師追問還有幾只?學生會回答還有5只。為什么學生會用加法列式呢?因為對低年級學生,特別是口算熟練的學生來說,一讀完題,他們就會想到,還剩5只加上游走的3只,等于8只,這就是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所引起的。
(2)學生信息處理不夠恰當。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般會要求學生先讀題,再解決問題。但學生純粹只是讀文字,他們并沒有去分析條件信息與問題之間的關系,也沒有獨立去思考問題,又或者想到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從圖或文字中尋找什么樣的相關信息?有的學生一看到數(shù)字就隨意地去列式。
二、“解決問題”教學策略
1.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
審題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技巧。通過觀察學生的錯題,學生讀不懂題目往往是出錯的主要原因。審題除了需要學生的識字基礎,更重要的是教師平時對學生的培養(yǎng)和訓練。低年級的解題類型主要有三種:圖畫表示、半圖半文表示、文字表示,其中的素材也是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關。
(1)看圖說話。一年級的圖畫題,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口語的形式來表述,例如,“左邊有4個梨,右邊有3個梨,那么一共有幾個梨?”“9只小貓在釣魚,走了5條,還剩幾條?”讓學生看圖說話,是可以提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很強的“數(shù)學味”。
(2)串聯(lián)讀題。到了二年級,半圖半文式的題目就逐步增多了。此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先讀文,了解清楚問題是什么,以及需要知道的條件,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一個條件在文中,還有一個條件在圖中,這樣的形式是半圖半文題,需要用兩個條件才能求出問題,讓學生學會用完整的語句串聯(lián)讀題。
(3)圈圈劃劃。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來教文字表述題,例如,課件出示題目:星光小學832名同學分4批去參觀天文館。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讓學生找到這道題目的條件和問題,讀題時用筆圈出題中條件,把問題用橫線劃出來,這樣便能一目了然。
2.重視學生數(shù)量關系分析,會解決問題
解讀條件、找出問題后,分析數(shù)量關系是解決問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這時,教師要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對數(shù)量關系的滲透和分析。
如,第一題引導學生敘述“賣出4瓶墨水,還剩6瓶,原有多少瓶?”然后再引導學生找數(shù)量關系。求“原有”的,就要用賣出的加上還剩的;求還剩的,就要用原有的減去賣出去的;求賣出的,就要用原有的減去還剩的。
雖然是很小的一道題,但是包含了三個簡單的數(shù)量關系。讓學生明白“原有”“賣出”“剩下”這三個詞表示的意思是教師需要做的,還要讓學生嘗試將它們放到其它情境之中,理解它們的意思,說出它們的意思。通過這樣反復練習,學生自然而然會理解這三個條件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不會用“剩下賣出用減法,原有用加法”這樣死記硬背的呆板模式。
3.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會提出問題
從二年級開始,在解決問題中,讓學生提問的練習增加,提高對學生更深層次的思維訓練。教師通過學習活動的鍛煉,讓學生能看懂題意,會分析題中的意思,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添加適當?shù)臈l件,提出合適的問題,讓學生多學多思多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提出問題,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課堂上反復訓練,學生的思路打開了,主動提問便不再遙不可及。
4.收集學生的錯題,會反思錯因
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往往出現(xiàn)各式各樣錯誤,錯誤其實也是一種教學資源,因為學生的錯誤同樣會變成教師教學的切入點。教師先接納了錯誤,理清了錯誤的由來,錯誤才能體現(xiàn)它的價值??梢宰寣W生每人準備一本“錯題記錄本”,記錄每次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錯題,可以和同學們交換錯題本看,讓學生看看自己或別人的錯題,分析自己的錯題,理解并訂正。一個單元結束后,再把出現(xiàn)的錯題拿出來,加深印象,避免下次再做錯。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用“解決問題”教學的方法,能夠提升低年級學生對數(shù)量之間的認知,以及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靈敏性、準確性和邏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