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
佛山市禪城區(qū)張槎中心小學內涵發(fā)展迅速,一派“百舸爭游”的景象,由普通村小合并的學校變得不普通。學校開辦短短四年,便成了禪城區(qū)小學中一顆璀璨的新星,因素很多,如,各級領導的厚愛支持、教師隊伍的團結拼搏等等,但關鍵因素之一是科研的引領。
我們如何通過科研提升辦學層次呢?下面筆者結合學??蒲袑嵺`感悟,與大家分享我??蒲袕娦5摹叭齻€策略”。
一、寓科研于教學實踐中
我們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接觸的是大量鮮活的教學案例,這就是教師最好的研究對象。因此,我們給自己的科研定位是:關注校本、關注教、關注學,與教學實踐緊緊相融,目的是為了改變教學行為。概括地說,就是問題即課題,研究即行動,成長即成果。因此,“科研四化”(常態(tài)化、微型化、校本化、實效化)成了我??蒲泄ぷ鞯臉俗R。
考慮到教師實踐豐富而理論水平有待提高,工作任務繁重等客觀原因,本著量力而行的原則,我校大力推進?。ㄎⅲ┱n題的研究,?。ㄎⅲ┱n題“短平快”,容易出成果,使教師容易嘗到科研的甜頭,增強自信心,還可以從小課題研究中學會科研的方法,積累科研的經驗,逐步提高理論水平。
我校立項的“有效課堂教學行為與策略研究”是大課題,具有宏觀性、導向性和前瞻性,但大課題需要有微型課題做支撐。我們把該課題研究分三個層次:學校課題、教研組子課題、教師個人微型課題,采取“點面結合,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的方法,使課題研究扎根于全校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之中,根深葉茂,推動了學校教科研工作有序、健康地發(fā)展。
案例:畢業(yè)班成績帶來的“校本革命”
佛山市禪城區(qū)張槎中心小學開辦一年后,因六年級考試成績達不到街道的平均線,先進畢業(yè)班實實在在“被剃了個光頭”,真是“理想很豐滿,而現(xiàn)實很骨感”。面對壓力,我們把提高教學質量的希望寄托在科研上。于是,我們根據(jù)原合并各校辦學綜合實力參差,農民和外來工子女居多,造成學生的學習水平整體較低,后進生“面積大”的實情。在2010年,我校申報了佛山市教研室課題“有效課堂教學行為與策略研究”,全力開展構建適合學生的課堂研究,從學生“學”的角度開展新型的課堂教學變革。先后派出80人次到河南永威、上海、杭州、深圳蹲點學習,為教師每人購買了《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一書,出臺“課題實驗微型子課題指南”“學校課堂教學基本式研究方案”“各學科督導聽課團暫行規(guī)定”等制度,舉辦20次科組長座談會、15場次推進會、交流會,舉行全校層面的交流課、公開課和研討課40節(jié)、跨校研討和送課30節(jié),各學科互動聽課200節(jié),征集優(yōu)質課例和教學設計各60件、優(yōu)秀論文120篇,區(qū)級立項課堂文化建設小課題12項,每學期還舉行教師全員賽課,還有“四清”運動。一系列研究工作扎扎實實,有效地引導教師探究“基本式+變式”的適合課堂教學模式,“人人都參與、班班在行動、科科搞特色”。通過研究,教學質量大幅攀升,獲評街道先進畢業(yè)班的數(shù)量每年成倍遞增,學科競賽位居街道和區(qū)的前茅。
“找到問題——分析原因——制定對策——付諸實施——經驗總結”是我們寓科研于教學實踐中的“路線圖”,這樣的做法功效明顯,屢試屢成。像上述“問題即課題,課題領發(fā)展”的案例在我校成了改造學校、提升學校的“常規(guī)武器”。我校的這些做法,就是用研究的視野、研究的態(tài)度、研究的方法來從事教學工作。隨著研究的深入,教師的教學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又促使研究再走向深入。研究和教學水乳交融,改變了過去教學、科研兩張皮的弊端,體現(xiàn)了研究發(fā)現(xiàn)教育規(guī)律,改進工作,發(fā)展學校的價值取向。
二、為教師成長裝上“發(fā)動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使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快樂,那就引導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道路上來?!苯處熤挥懈惺艿浇逃撬囆g、感受到師生共同成長的快樂才會有享受教育的感覺。從校內外大量的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案例來看,根植于教育教學實際的課題研究,無疑是教師走向職業(yè)幸福的一條非常便捷的道路。
科研作伴好成長,與科研“敬而遠之”只能是一個“埋頭拉車”的教師匠,只有裝上科研這一成長的“發(fā)動機”才能成為有品位的“土專家”。作為校長,引領教師走上科研的道路,讓教師專業(yè)得到有效發(fā)展,是一種使命。通過科研為教師成長“搭臺唱戲”是我校領導班子管理學校的自覺行為。我們千方百計實施科研強師策略,吸引更多教師走科研走上科研之路,并讓他們嘗試到科研帶來成長的甜頭。如,讓“教師成長工作室”成為科研的陣地,助推每一位教師“自立成峰”。通過“教師成長工作室”開展師徒結對、“青年教師成長論壇”“班主任特色展示”“家校合育”工作研討、特長培養(yǎng)探索、校本課程開發(fā)交流、讀書沙龍、專家講座等活動,讓每位教師都成為自己成長過程的主人。我校還建立教師成長檔案袋,完善校級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科研先進個人、優(yōu)秀班主任、師德標兵、優(yōu)秀備課組、先進級科團隊等一系列推優(yōu)制度,評價跟進,讓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方向感。
我們更把每一次教科研活動、學術會議和之后的分享演繹得有聲有色,讓專業(yè)成長的幸??吹靡姟⒚弥?。每一次教科研活動、對外學術會議,從磨課到登臺,從籌備到召開,我們專門有一個花絮組記錄每個人的歷練和成長。在我看來,這個過程比呈現(xiàn)的結果更重要。一次次激動人心的頒獎表彰,一場場感人肺腑的訪談沙龍,講述過程中的故事,帶領老師跳出來,回頭看自己成長的串串足跡,我們的陪伴見證著大家的蛻變。我們就是這樣用情用心去陪伴每一個教師的成長。“科研”增添“發(fā)展引力”。一大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教師群體茁壯成長,學校有了“神氣”,催生了學校高位發(fā)展,跨越推進,我們的做法得到了上級的肯定和同行的贊譽。
三、有一種科研成果叫“堅持”
科研就像挖井一樣,只要耐心細致地堅持挖下去,最終才會涌出甘泉,才能品嘗到甘甜??蒲械倪^程是堅持的過程,是創(chuàng)新的過程,是突破的過程。在科研實踐中“堅持就是勝利”不是標語,而是“沒有終點、只有起點”的詮釋。為此,我們念好“求突破、煉成果、再開拓”的科研“三字經”。
1.求突破
當今的教育教學改革,正在進入到一個新的時期,改革的難度加強,攻堅戰(zhàn)增多。在這種情形下,幾乎沒有哪一個問題,是輕而易舉就可以解決的,教師和學校每前進一步,都需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有堅持研究、持續(xù)探索的決心和行動,否則,這些問題就有可能止步不前,甚至會重新走上改革前的老路。這些問題,只有靠堅持不懈的研究來解決。對于這一點,筆者有深切的體會。
筆者在東鄱小學當校長時,開展了“以科技教育促進學校全面發(fā)展的實踐探索”, 歷時5年。在原來東鄱長達十多年科技興趣小組的基礎上,帶領大家進行滾動性研究,尋找突破點:科技教育全員化、課程化。凸顯創(chuàng)新點:科技教育帶動學校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科技領跑,各育并進”的“東鄱模式”。而中心小學的《〈兒童版畫〉校本課程開發(fā)》,是我校美術老師在近二十年來的學校變遷和新老更替過程中,堅守著版畫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付出大量艱辛所取得的成果。中心小學成立后,持續(xù)古灶小學的研究,并尋找突破點:把版畫教學活動提升為版畫特色課程。尋找創(chuàng)新點:強化“文化”意識,把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出發(fā)點,放在促進學校文化形成與學校特色發(fā)展上。圍繞課程內容、師資培訓、教學研究、設施裝備、校園文化等全面規(guī)劃建設,在近四年把該項工作推到全新的高度。
目前,禪城區(qū)獲得的省政府頒發(fā)的科研成果兩項一等獎(即東鄱小學“以科技教育促進學校全面發(fā)展的實踐探索”,以及 張槎中心小學的《〈兒童版畫〉校本課程開發(fā)》),都是筆者及筆者在任學校時所創(chuàng)下的?!皟蓚€大獎”背后多少艱難曲折,幾多辛酸汗水,來之不易啊。沒有直面困難的勇氣,沒有堅持不懈的決心和行動,決不會有突破性的成果。
2.煉成果
研究的目的在于應用,我們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加強成果的總結、宣傳、推廣,努力提高課題研究的效益。例如,我??蒲许椖康难芯?,都注重在實踐上總結,在總結中提升。先后在校內外舉行了多次課題研究的研討會、經驗交流會。每個課題組都定期地把平時教學的心得、材料等加以系統(tǒng)的收集、歸類,整理出課題研究報告、教學案例集、論文集、圖片資料集、信息報道集等等。我們還注重科研成果的宣傳和推廣。目的是一方面促進內部研究工作更扎實有效開展,另一方面使課題經驗成果效益最大化。
成果的整理提煉,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心血,要耐得住寂寞。作為校長,筆者努力成為教師“身邊的榜樣”。親自撰寫研究方案、親筆撰寫研究報告、與課題組教師一起整理成果,盡力為其他課題組修改研究報告和論文等。筆者用自己的行動點燃教師的科研激情,引領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3.再開拓
每一個課題的結題只是階段性的成果匯報。研然后知不足,究然后知困。每一個課題結題后,我們都在聽取了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及時部署,以階段成果作為新起點,深化課題工作,讓課題研究“更上一層樓”。
學校管理,深處是制度,高處是文化。從一個學校的科研生態(tài)來說,文化就是氛圍。我校全員科研,四年如一日做好一件大事:營造氛圍。氛圍無價,一個校長如果不會營造氛圍,學校就無法發(fā)展。氛圍是學校發(fā)展、品牌成長的核心要素。實施上述的“三個策略”,最終目的就是要營造一個“干事創(chuàng)業(yè)、促進成長”的科研氛圍,讓每一個老師感到自己在學校的“價值”,都有專業(yè)發(fā)展的自信和力量,都能在成就自我的同時成就學校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