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艷華
【摘要】書法中決定其生命的是線條之美。線條美在制作書法作品中起著能夠區(qū)別于其它藝術的特異的作用,線條所具有的節(jié)奏是如實地表現(xiàn)作者之感動的結果?;诖?,本文從三個方面對呈現(xiàn)書法的線條藝術美的運用作了探討。
【關鍵詞】書法;線條;藝術美
小學生通過學習書法可以提高專注力、耐力,以及創(chuàng)作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通過書寫靜修,也可以提高孩子自身的藝術情操。目前,書法學習主要通過學習篆書、隸書、楷書為本,提倡中鋒用筆為主,兩種筆法可以交錯使用,互相轉換。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欣賞古人經(jīng)典之作,了解書法審美的正確方向,用“篆籀絞轉”和“一搨直下”的筆法來表現(xiàn)線條的力量感、美感?!白g轉”的筆法和“一搨直下”筆法的特點和區(qū)別,一些名家的代表作淋漓體現(xiàn)出來。為了更好地學習書法,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書法的線條藝術美。
一、線條力量,書法之美
我們欣賞一副書法作品時,從哪些方面去看出藝術的美感呢?我覺得可以從線條這方面來表現(xiàn)出來。線條的力量體現(xiàn)著書法的生命本質,是書法欣賞的基礎。力量美的體現(xiàn)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方硬的力量,二是飽滿的力量,三是彈性的力量,四是摩擦的力量。方硬是判斷字有無骨力的重要標準,古人云“書貴瘦硬方通神”就是強調(diào)字要有骨力,有硬度,字若無骨,風采全無。飽滿是一種張力的體現(xiàn),是力量渾厚,充盈的效果,在書法中,飽滿多是體現(xiàn)一種拙厚、充盈的味道。彈性體現(xiàn)的是一種韌勁,如同折彎的弓,充滿勢能,在彈性力量的線條中,往往要伴隨著一定的速度。快速是增加力量的重要手段。摩擦是一種阻力,在書法里常以飛白、枯澀的線條展現(xiàn),摩擦要保持中鋒,才能有渾厚的效果。如用側鋒,一味顫抖產(chǎn)生的飛白,則不太理想。
二、巧于用筆,線條之妙
要達到線條的力量之美,我們要怎樣的用筆才能呈現(xiàn)出來呢?我們就用筆方法去看看,引用王羲之《筆陣出入斬斫圖》中所言:“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撇”如陸斷犀象,“折”如百鈞弩發(fā),“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橫折彎鉤”如勁弩筋節(jié)。以上王羲之形象地陳述了筆畫的用筆而達到的藝術之美?,F(xiàn)在我們從大的用筆體系里可以分為三種用筆體系:一是“篆籀絞轉”,二是“一搨直下”,另一種是碑的“方折鋪毫”。這里著重講講“篆籀絞轉”與“一搨直下”兩種用筆體系。
“篆籀絞轉”的筆法在起筆處都有一個逆鋒起筆回鋒的過程,將尖鋒通過回旋的方式將筆鋒裹住,通過回鋒裹鋒的控筆動作,筆毫處于微微扭曲的狀態(tài),筆鋒也處于中鋒狀態(tài),因為回旋裹鋒需要順著筆毫方向的改變才能完成書寫,所以總體上從起筆到行筆的動作相對舒緩的,“一搨直下”的筆法實現(xiàn)入筆的自由與快捷,筆尖直接入紙,入紙后再根據(jù)入紙的角度進行擺正,調(diào)到中鋒狀態(tài),因為直起直落的起筆動作,有點像“打點”方式,入紙后擺正筆鋒,也是一個儲存筆勢準備發(fā)力的過程,用“打點”“發(fā)力點”“迅猛筆勢”,起筆三步驟,這種用筆有“快”“準”“狠”特點。
“篆籀絞轉”因為起筆舒緩,筆勢微微帶有裹絞狀態(tài)的筆鋒,所以行筆上有兩個特征:一是運筆的力度相對勻速,提按變化小,另一方面行筆速度也相對較慢,但運筆的速度相對豐富,運筆過程中力度變化較小,需要比較衡定的控筆能力。“一搨直下”筆鋒在行筆過程中呈平行狀,行筆較快,所以枯筆會出現(xiàn)平行的飛白形態(tài)。
“篆籀絞轉”的轉折方式是圓轉,圓轉因為是通過一定弧度的曲線,實現(xiàn)改變毛筆方向,當筆毫順著曲線運筆時,筆毫也在圓轉中裹絞在一起,所以很形象叫“絞轉”筆法?!耙粨傊毕隆痹谵D折中,所用的方式是“切轉”,“切轉”是通過下切的用筆動作,重新擺正筆鋒,儲足另一個方向的行筆筆勢。以上是兩種主要筆法的詳解。
我國書法史上二王體系用的筆法主要是“一搨直下”,兩種筆法交錯使用,著名的有王羲之的《蘭亭序》《圣教序》《樂毅論》《十七貼》《尺牘》等,代表人物有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趙孟頫、孫過庭、張旭、王庭堅、蘇軾、米芾等,作品有《大字陰苻經(jīng)》《書譜》《松風閣詩貼》《地黃湯貼》《蜀素帖》、手札等,用筆快速,蓄勢而發(fā),比較直爽,變化比較豐富,絢麗多彩,長于表達作者的情感,自然流露筆尖,線條流暢,瀟灑。柳公權的《玄秘塔碑》、歐陽詢《九成宮》等,都以“篆籀絞轉筆法”,而篆書、隸書用的“篆籀絞轉”筆法比較多。篆書用的都是中鋒為主,逆鋒起筆,裹鋒前行,筆畫變化不大,如《石鼓文》(大篆)、《嶧山碑》(小篆),代表人物有秦代李斯、唐代李陽冰、清代鄧石如、吳昌碩等,篆書下筆要藏鋒,收筆要回鋒,流暢而圓潤,飽滿而不枯澀,不偏不倚,中規(guī)中矩,對于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大有益處。而隸書是在篆書的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chǎn)生的字體,隸書是漢字中較莊重的字體:書法效果略為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筆畫變化比較大。漢書代表作品有《張遷碑》《曹全碑》《禮器碑》《乙瑛碑》《石門頌》等等。草書著名的“篆籀絞轉”筆法有懷素的《自敘帖》,用筆流暢,富有彈性,飄逸自然,篆味十足的草書作品。有的作品靈秀,灑脫,飄逸,或空靈,淡雅,草書比較注重氣勢,筆墨流暢,動感,節(jié)奏變化等。以上兩種筆法都會在寫各種書體中交叉使用,又互相轉換,沒分的那么清晰的。
三、融通古今,習練之徑
我們總結書法的審美:第一,書法格調(diào)的高低。第二,書法技術的豐富性。第三,書法技術的難度系數(shù)。第四,書法家獨立的藝術語言(個性)。書法的格調(diào):第一,書法格調(diào)的高低是由中國的哲學體系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決定的。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第二,太過平庸、平淡和太過恣肆、張揚的作品,格調(diào)都不太高,高格調(diào)講究不激不勵、含而不露,內(nèi)部充滿矛盾和險崛,而外部平靜如水。第三,自然合理的作品是高格調(diào)的,做作刻意的作品是低格調(diào)的。無為則有為,有為則無為。第四,微觀變化大、宏觀變化小的作品格調(diào)高。通過學習古人的經(jīng)典之作,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我們的書法藝術得到傳承和發(fā)展。
【注: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guī)劃小課題“開設顏真卿書法校本課程的實踐與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DXKT19787)】
參考文獻:
[1]王鏞.中國書法簡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陳振濂.書法是線條的世界[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