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龍,字北溟,號于山,山西呂梁人。康熙稱他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乾隆題御書“清風(fēng)是式?!彼逭秊楣俣嗄?,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如同一股清流,卓然于世?!鞍滕喼h”是老百姓給他的美稱。據(jù)清代筆記史料記載,源自于成龍在廣西羅城縣任知縣時的一段故事。
清順治十八年,45歲的于成龍受到朝廷的委派,到廣西羅城縣任縣令。羅城隸于清廷統(tǒng)治不到兩年,由于局勢未穩(wěn),兩任知縣一死一逃。而且當(dāng)?shù)厝f山環(huán)繞,瘴癘盛行,從北方到那里為官的“百不一歸”。臨行前,他對親友說:“某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痹拕e畢,于成龍就帶著簡單的行裝和幾個仆從,騎驢就道,前往羅城赴任。
羅城縣呈現(xiàn)在他眼前是滿目瘡痍,沒有城郭,也沒有縣衙。一行人只得寄居在關(guān)帝廟里,在院子里累土作為幾案,每天蹲在地上吃飯。不久,隨從仆人大半染疫癘而死,剩下的也告歸而去,只剩于成龍孤身一人。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萬里惟余一身,生死莫能自主,夜枕刀臥,床頭樹二槍以自防?!彼咳諆H粗茶淡飯兩餐,有時甚至日食一餐,習(xí)以為常。
在生死都不能自主的困境下,于成龍仍是勤政愛民,積極整頓治安,建立保甲制度,訓(xùn)練鄉(xiāng)兵保衛(wèi)縣境,并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上疏朝廷減輕當(dāng)?shù)匕傩蔗嬉圬?fù)擔(dān),同時,興建學(xué)校,創(chuàng)設(shè)養(yǎng)濟院,以教化、救濟百姓。羅城縣的社會生產(chǎn)生活得以逐漸恢復(fù)。
中秋節(jié)快到了,于成龍的兒子從山西千里迢迢到廣西去探望父親,要父親告假回鄉(xiāng)探望病重的祖母。他從家鄉(xiāng)帶了一只臘鴨。到了羅城,見到了父親,父子倆都很高興,但是于成龍為官太清廉了,無錢買肉,只好割了半邊臘鴨過了中秋節(jié)。過了節(jié),于成龍請假告準(zhǔn)。父子啟程回家,由于盤纏不夠,只好又帶這半邊臘鴨在路上做菜肴。父子倆靠著半邊臘鴨,一路風(fēng)餐露宿回到了家鄉(xiāng)。
他的同窗好友思恩縣令錢能此時也回到了家鄉(xiāng)。與于成龍不同的是,錢能是衣錦還鄉(xiāng),光宗耀祖,修豪宅,擺宴席。于成龍想要規(guī)勸錢能為官要清廉自律,卻被錢能吟了首打油詩笑話:
你我同朝為知縣,你吃臘鴨只半只。
破屋舊舍難入目,真在人前丟臉面。
父子倆只吃半只鴨子的故事傳到廣西后,老百姓非常感動,鄉(xiāng)親們就送了個綽號給他——半鴨知縣。
(摘自微信公眾號“三湘風(fēng)紀(j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