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笔澜缟蠜]有哪一種事業(yè)像教育事業(yè)這樣強烈地崇尚未來,崇尚明天。
作為從事一線教學工作21年的教師,我對做面向未來的教育的思考是:我們的教育要注重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注重學生品格和能力的培養(yǎng)。當今教育要注重的學生的這些品格和素養(yǎng),正是當下教育所強調的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我們之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格和能力,正是要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基,這也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強調的教育是崇尚未來的教育的意義所在。
解讀核心素養(yǎng)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做面向未來的教育,應該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不應只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我們所做的教育應是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面向未來的教育。
“核心素養(yǎng)”這一詞語,來自英語單詞“Key Competencies/Competences”。“Key”這個詞在英語中的主要含義是“關鍵的、必不可少的”,“Competencies/Competences”這個詞在英語中的本意是能力,但是從它所包含的內容看來,翻譯為“素養(yǎng)”更為合適。
可以說,“核心素養(yǎng)”其實就是“關鍵素養(yǎng)”。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中有兩個重要概念。一是品格,品格在核心素養(yǎng)中被界定為必備品格,是一個人做人的根基,是一個人幸福人生、道德人生的基石。二是能力,能力在核心素養(yǎng)中被界定為關鍵能力,是一個人做事的根基,是一個人智慧人生的基石。
品格是一個人作為主體最富有人性的一種本質力量,它蘊含著人的道德性、精神性與利他性;能力則是一個人作為主體最引以為傲的一種本質力量,它蘊含著人的創(chuàng)造性、能動性和內發(fā)性。
做面向未來的教育
基于以上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認真思考當下的教育,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每個人都會不斷地接受教育,個人的終身學習將與勞動創(chuàng)造互相融合,接受教育將成為人們的一種生存需求,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第一需要,這也是我心中的未來教育的模樣。
面向未來的教育,應倡導學校提供給學生的學習內容要符合社會發(fā)展實際,并有前瞻性。例如,在英語課堂上的知識傳授,我們可以利用網絡給學生提供平臺,讓學生自己動腦,選取學習有用信息,然后再在課堂上進行探討交流。這樣,學生不僅能學到課本中的知識,更能以教材為依托,拓展知識面,學習知識深處的文化,打開了解世界的窗口。只有如此開展教學,才能更好地適應學生發(fā)展需求,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面向未來,要注重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教學與課程的頂層設計方面,要照顧到層次性、發(fā)展性、延續(xù)性,以喚醒和滿足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fā)展需要。不同的學生個體,接受知識的方式會有不同,學習能力也會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以生為本,重視不同學生的差異,讓每個人都能悅納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同時,還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始終對學習有一種美好的愿望。教師要設置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主動參與教學環(huán)節(jié),并在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中,發(fā)展思維,自主思考、自主學習。
做面向未來的教育,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對象是學生,我們強調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就沒有任何作用,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在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好自己的主導作用。為此,教師不僅要有敏銳的觀察力,還要不斷地通過學習新知給自己充電,并學會運用教育評價等新的教學手段, 保證教育的有情、有趣、有效、有序。
教師要不斷學習改變
做面向未來的教育,教師需要不斷反思和學習,要堅持一些東西,更要改變一些東西。對于現今的學生,教師需要在教育教學策略上有如下改變。
第一,了解學生,讓教育回歸生活。真正的教育智慧蘊藏在生活之中。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學生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學生,因此我們要對學生的生活充分了解,走進學生生活實際,了解每個學生的喜好,與時俱進地讓教育回歸生活。
第二,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良好道德的建構。“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本位、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核心、教育的靈魂。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要讓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生活,讓他們自己種植一些花草樹木、自己動手體驗一下科學變化,既了解社會又在實踐中學習新知,從而了解生活的不易,體驗生長的過程,感受生命的意義,選擇有意義的生活。
第三,蹲下身去,與學生平等交流。為什么我們和學生的情感日益淡???為什么我們的職業(yè)成就感日益消減?原來是我們遠離了學生,原來是師生互動出現了問題。在信息化時代,我們需要向學生學習,我們需要蹲下身去,我們需要推心置腹,更需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特別是為那些有進步空間的學生著想,因為他們更需要老師的關愛?!耙磺袨榱藢W生的發(fā)展,為了一切學生的發(fā)展”,關愛每一名學生,實現教育公平,這是教師的責任和使命!
第四,改變自己,勤懇播種,靜待花開。每一個學生都是一粒種子,教師播撒種子之后,種子的生長速度各有不同,我們不能為了秧苗好看就拔苗助長,而是要真正關心關愛每一個學生,靜靜等待每一粒種子發(fā)芽、成長,因為用心有情的教育就是要三分教育七分等待。學生的轉化需要時間和空間,教師要學會不斷調整心態(tài),懂得寬容與忍耐,對待迷路的孩子更要有“牽著蝸牛前行”的教育情懷。
第五,尊重教育主體,提升學生能力。教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有能動力的人,是有生命力的人,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個體生命,因材施教。教師要通過設置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自我提升的空間。好的教育,學生會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提升自己,而教師要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fā)展的學生方面有所作為。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讓它傳播到遙遠的后世?!睂W校要讓孩子天性有展現的空間,智慧有表達的機會,美德在學習中扎根,夢想在勤奮中實現。一所學??吹靡姷氖切@,看不見的是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我們無法延伸生命的長度,但只要我們對教育癡心不改,對學生播灑愛的雨露,就一定能拓展我們生命的寬度!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十五中學校)
責任編輯:姜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