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林
摘? ?要:蘋果樹腐爛病又稱臭皮病和爛皮病,不僅是一種常見的病害,也是讓園藝工作者深惡痛絕的一種病害。此病有“樹中之癌”的惡名,一旦染此頑疾,其損失是巨大的。通過對蘋果樹腐爛病的發(fā)病機理進行探析,同時對該病的防治措施從技術層面進行了分析探討,以期對該病的防治起到拋磚引玉之功效。
關鍵詞:蘋果樹;腐爛病;機理;防治
1? ?發(fā)病機理
蘋果樹腐爛病的病菌并非一種強性的寄生類菌,孢子在最初入侵之時,樹身上腐朽的組織首先成為其棲息之所,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滯留在這里。當蘋果樹生長發(fā)育的旺季到來時,病菌的蔓延速度相對較低。每年年初之時,才是病菌最為活躍的時候。嚴冬來臨時,其病菌的蔓延速度逐漸下降,此時病癥的表現更加不明顯。當病菌的分生孢子于早春產生出來之后,尤其是在雨水季節(jié)里開始活躍,伴隨著風力四處飛散開來。此時,自樹木的傷口及其他腐朽的組織中入侵,樹木通體染上此病[1]。
一些損害樹干的昆蟲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病菌侵入受傷枝干組織,先是尋求在此處安下身來,當樹木的生長發(fā)育遲緩之時再興風作浪。很少見到生長機能健全的樹木會染此病,都是一些受了傷、有腐朽組織的才深受此病害。
2? ?發(fā)病原因
2.1? ?治理措施不科學
以往在蘋果樹腐爛病的治理中,哪里發(fā)病就從哪里入手,缺乏整體觀念和系統(tǒng)觀念。樹干發(fā)現病菌了就治理樹干,結果樹枝生了病。當治理樹枝時,其他部位的側枝又發(fā)病。其結果是病菌沒有能夠有效地控制,樹木卻被治死。
2.2? ?日常管護跟不上
有些情況是土壤本身足夠肥沃,因此就忽略了對樹木進行肥水方面的管理,最終導致土壤水肥條件不能滿足植物的生長,也為病菌的入侵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往往是表面看來平安無事,豈不知內部已經是病入膏肓。
果樹修剪存在一定的問題。修剪樹木的目的只有2個,一個是剪除其多余的徒長枝,讓有效的養(yǎng)分集中在有效的枝條上,促進其結果;另一個目的是對生殖進行控制,以防結果過多導致品質較差的現象發(fā)生[2]。在修剪時,幅度既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事實上,修剪時常常出現剪幅過大的問題,這樣會導致樹木的長勢衰頹,為病菌入侵提供了機會。
2.3? ?病菌傳播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一是在蘋果樹苗木的培育環(huán)節(jié),對栽植的苗木是否有病把關不嚴或者出于利益的驅動根本不把關。在苗木嫁接時亦同樣出現這種現象,致使雖然嫁接成功了,卻是帶病嫁接。
二是防治不利,或者對防治重視程度有限,導致病害一而再再而三地傳播。
三是伴隨著果樹培育速度的加快,人們對果樹的栽培技術管理技術沒有很好地掌握,修剪工具沒有很好地做消毒處理就盲目使用,健康樹木與染病的樹木共用一個工具。這樣就使本來無病的果樹也染病,即使是新枝也生了病。
3? ?蘋果樹腐爛病的根治路徑
3.1? ?采取喬接的方式
對于主干受傷而導致樹皮脫落的部位,經刮制后可以采取喬接的辦法來處理。這樣可以避免營養(yǎng)物質在運輸中出現局部中斷而造成樹木的枯死現象。一般應選擇生長優(yōu)良的1年生樹條,自受傷樹干的下部開始喬接。當然,選擇受傷部位以下的自然生長的枝條及根部枝條亦無不可[3]。
3.2? ?對病斑須及時治理
第一,對于出現病斑的部位,最常用的處理辦法首先是進行刮制,實踐證明該方法不僅切實可行,也是極其有效。其刮制時以深秋和早春時為宜,一定要趁小、趁早,這樣才可以保證將隱患消滅在萌芽之中。對于刮掉的病斑或者帶病的枝條不能隨意棄之不管,一定要徹底使之燃燒殆盡。注意對果園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查,不使一處病斑和病枝成為漏網之魚。切記對刮制的工具進行認真消毒處理,病灶附近一定數量的健康組織也一并刮除,以防感染。
3.3? ?運用藥劑除菌
適合防病的藥劑主要有3~5波美度石硫合劑、增效代森銨與施銀典等,噴灑時間宜選在剛入春樹木尚未萌芽之際,而且要做到對全樹進行噴灑。早春樹勢弱,如不能及時防治,其危害就是致命的。噴灑時要對果園進行一次系統(tǒng)清理,噴灑要全面徹底、不留死角,對樹身的各個部位都要照顧周到。
3.4? ?嚴格栽培過程的管理
栽培管理的宗旨是通過科學管理讓樹勢提升,進而達到防病的目的。施肥要兼顧平衡,對于鉀肥、磷肥和有機肥宜多施入。通過合理控制疏花,達到讓其合理結果的目的。不使其出現大年結果數量過大,小年結果數量太小,盡量使各年度均衡結果。要對果樹進行合理灌溉,滿足果樹對水分的正常需要。剛一入冬即要對樹木進行合理涂白,有效減少凍害的發(fā)生頻率。
參考文獻:
[ 1 ] 宋娜.蘋果樹腐爛病菌4個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 2 ] 王磊.蘋果樹腐爛病防治新藥劑和拮抗菌的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 3 ] 黑育榮.松油烯-4-醇衍生物的合成及殺蟲活性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收稿日期:2019-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