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卿
摘要:“妙在似與不似”的意思是說:我們繪畫中所創(chuàng)作物象的特征在“似與不似”之間。不能照搬物體的本身,但也不能脫離物象外在的形象進行創(chuàng)作,不能拘泥于物,應該抓住物象特有的內(nèi)在本質(zhì),發(fā)揮自己想象空間,創(chuàng)作出有個性,有風格,讓自然融入你的思想中,體現(xiàn)你所要表達物體的一切。如戲劇舞臺上的“似與不似”的關系。
關鍵詞:中國繪畫;似與不似;關系
中圖分類號:J2l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16-0015-02
1中國畫“形與神”關系
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神情并茂”。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神妙感覺。西方繪畫;追求焦點透視,是求物體真實形狀,“以形寫形”,求于物體的“三度空間”,也注重“神”的表現(xiàn)。講究畫面的整體、光與色的變化。西洋畫“再現(xiàn)”了藝術,中國畫“表現(xiàn)”藝術,這種說法是非常對的?!靶巍迸c“形”之間,在繪畫中不論是中國繪畫還是西方繪畫,都有著不同的繪畫語言和追求?!靶巍痹谥袊L畫中,畫面的每個物體形狀。都離不開有“形”的生命,和無“形”的生命。山水畫中的“形”,包括山、樹、云、水、道路、河流、小橋、房子等構成了一幅美麗的中國山水畫卷。
2戲劇舞臺上的“似與不似”的關系
我們在看戲劇表演時,演員手拿著一個鞭子當做馬,在舞臺上騎著、跑著、唱著。他雖然騎的是假馬(也就是騎個馬鞭子),但是他的表演是在騎馬向前跑。這種在舞臺上的表演。也是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表演,它抽象的反映了生活中的故事,也形象的表述了在戲劇里的表演藝術。因此說,生活和藝術,不能同等,看似隨意描繪的戲劇作品,內(nèi)在卻有著嚴謹?shù)男问揭馕?,劇中人物特性和馬的微妙之處的捕獲也是極為感動人心,在“似于不似之間”平衡得非常精妙,散發(fā)著一種舒暢、恬靜悠然的情態(tài),給人以親切的享受。
3中國畫“似與不似”關系
繪畫上的“似與不似之間”的關系在繪畫上,齊白石老人提出了: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方為美, “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媚俗、欺世皆為丑,唯獨“似與不似”之間,方為東方藝術之美?!八啤笔撬囆g的重要特點之一,“似”就是講求真實。藝術來源于生活,只有反應生活中真實的藝術品,才能有生命力。所以藝術有了“似”才能堪稱為美的藝術品。一幅好的作品,必須是反映生活中真真切切東西。在一定意義上,藝術品一旦去了反映生活的真實性,也就失去了藝術品的價值了。唐代張彥遠明確指出: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發(fā)于天然非由述作。要求在作畫時,孝法于自然萬物之形“似”。求教化,求人文,求神韻,求最高境界!潘天壽說:離形與色,即無繪畫矣。也強調(diào)繪畫中的“似”。如果繪畫中的“形與色”,同生活中的“形與色”沒有本質(zhì)上的相似之處,那么藝術品就不能起到感動人心的作用,“似與似”真的不能在生活中體現(xiàn)了。又如明代畫家,王履說: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就不可能沒有藝術的產(chǎn)生。反之,一個藝術形象被歪曲,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美學價值。傳說:有人畫美人,畫不好,就改畫張飛,又不像改畫大樹,還不像就改畫成怪石,最后怪石也不像,只有涂成一片黑墨了。像這樣什么都不是的畫,不能成為所謂藝術。任何成功的藝術家對生活中“似與不似” 有做很深理解和研究,找出了最高的境界來。對藝術的“似”,一定要尊重,但“似”又不是藝術的最高要求,雖然藝術源泉是生活,而藝術絕非生活中的翻版,藝術是通過每個畫家多年經(jīng)驗水平創(chuàng)造出的,不是天生的。
4 一切繪畫藝術來源于生活
生活是繪畫藝術的源泉與再現(xiàn),藝術不是素材的簡單再現(xiàn),它是在生活的基礎上,通過藝人之思想、學養(yǎng)、才能與技法,藝術之境界才能全面展現(xiàn)。畫家不是畫標本,而是塑造生活中的各種藝術形象,也就是說要塑造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因此藝術又不能太生活太“似”。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千變?nèi)f化的,如果生搬硬套,那還有什么藝術可言?如果不加以取舍,不提煉不濃縮,也不能成為藝術品。一頭牛全身都是毛,你怎么去畫呢?萬里長江圖又怎么畫呢?踏花歸去馬蹄香的“香”怎畫?蛙聲,十里出山泉的“聲”又怎么畫呢?因此在繪畫中只能多思考,只能妙取,不可強求。觸目縱橫空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要真實的畫出這千萬朵來,那就沒法畫了,這就說明,藝術再現(xiàn)生活時不能太似了。 古詩中的白發(fā)三千丈,黃河之水天上來,繪畫上面,豎劃三尺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shù)尺,體百里之迥。所描繪的這些詩句。在畫面上是表現(xiàn)不出來的,都需要畫家,對自然的認識,用點、線、面來繪畫出“似”的一面,也需要畫出物象的不似的一面,真與假,在“似與不似”中求索,因為經(jīng)過選擇,提取,進行升華,再創(chuàng)新。用藝術再加工手段給文學藝術反映生活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繪畫是通過線條、筆墨、色彩,形狀等,一系列藝術手段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面,它是以生活為基礎。在自然資源上,對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雖然藝術不同于生活,但它來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主要標準是,它取之于我們生活中的精華。藝術的創(chuàng)造來自于,“人為之文”,潘天壽說:“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草木的自然之文”,因此,在繪畫中一定要把“自然”和“人文”結合在一起,盡管,藝術不同于生活,畫面又不同于生活的切面,但也堪稱之為美的藝術品。它的審美觀點,必須是真實生活的反映。在一定意義上,藝術品一旦去了反映生活的真實性,也就失去了藝術品的價值,人們?yōu)槭裁匆獎?chuàng)新藝術,是為了把美好的、有時代感、有宣傳力、有崇尚的高品質(zhì)的作品傳下去。它不僅能教育后代,還能豐富人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在文學藝術作品里面,都不是生活的全似,而是創(chuàng)造出更多包含著作者主觀感受,和為此調(diào)動各種藝術手段,來創(chuàng)新作品。唐代張璪提出來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主張,這就是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
5 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
宋王微在《敘畫》一文中提出,“畫之情”,主張山水畫家須對自然美景發(fā)生感情,內(nèi)心有所激動,也就是: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所渭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梢姴还苁钦撐倪€是論畫,我國古代的文藝創(chuàng)作理論,都是血脈相通的,同后來說的情景交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意象造型都是統(tǒng)一的理論。就是把自已的感情移入審美對象里面。理論闡述了,一幅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是自然美、生命美、藝術美、而只有這些美在“似與不似”之間,作品才有魅力,才能引起作者或觀賞者美的感受,身心愉悅的結果還能產(chǎn)生提高道德情操、改善人們生活品質(zhì)。不能真實的照抄物體的真正一面,也不能一模一樣。太似,太像,不是真正的藝術,所以齊白石大師說:“太似為媚俗”不能太似,這一觀點又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另有一個重要法則。什么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清未畫家石濤題詩說:“畫山似之山必怪,不似之似當下拜”。在畫家的眼里,“不似之似”是最美的藝術,“似與不似”,也是其大“似”遺其小“似”。就是抓住本質(zhì),丟掉表象,就是形神兼?zhèn)洹J撬囆g的最高境界,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辯證法則。
6 自然是繪畫藝術最高的再現(xiàn)
徐悲鴻用水墨線條創(chuàng)作出,生動的《八駿圖》它反映了廣大群眾,發(fā)揚俊馬的精神,勇往直前,奔騰不息!齊白石所畫的蝦,人們一致稱贊像、畫的好,其實畫面上的蝦不可能和池中的蝦,一模一樣,活蹦亂跳,對他的稱贊也只是藝術而言,說明蝦被他畫的生動了,但這個藝術上的像,不是輕易得來的,是畫家?guī)资陙硇难顾ゾ毜慕Y晶。是從“不似到似,又從似到不似”是對辯證法,深入理解并創(chuàng)作的結果。他畫的蝦,為了藝術造型上的需要舍去了更多蝦的腿和部分的胡須,這種大膽的取舍不僅沒有損害到蝦的形象,反而使蝦在畫面上更加生動,靈動起來。因而更加具有美感的效果。齊石老人在藝術上的一再變法,無不為了追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最高境界!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給我們做出來形象的描述:“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林密葉間,逐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畫家,面對眼前的竹子,興致勃勃,胸中產(chǎn)生竹的意象,于是就有了,逐有畫意。這個胸中之竹,以不是眼前地上的竹子了,它包含對竹子的感受,感情等的思考,概括竹子的外形,更加升華了竹子的生命的精神。把胸中之竹畫到紙上,當筆鋒接觸到紙上的瞬間時,整個過程就完全由藝術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所支配了,不是可以隨意涂抹了,而是經(jīng)過,倏作變相,成了手中之竹,自然這個手中之竹,要不同于眼中之竹了,感覺不同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也不同了,形象同,這個更不同于胸中之竹,正由于逐步的不同而產(chǎn)生藝術的形象。這個“神似”的藝術形象正是概括加工了一些“形似”,后而得來的“不似之似”。因而就有典型的意義了?!爱嫷骄耧h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可見,藝術的價值,不在乎多少“心形似,而在乎“似的形”上面是否有真魂。似與不似之間”,說明了藝術作品和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互應,說明了造型藝術和“形與神”的辯證關系,以及“神似而形不似”在藝術作品中的主導地位,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歷來遵循“不似中的似”的藝術法則,這正是我們民族繪畫藝術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展現(xiàn)!
(編輯:王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