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榕 王海英
2010年《國務院關于當前發(fā)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國十條》)首次明確提出要把學前教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為學前教育發(fā)展重新定調,將其定位于公益性和普惠性,“普惠性民辦園”概念在官方文件中首次被正式提出。隨后各地開始探索和實施普惠性民辦園政策,2017年國家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提出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數(shù)占在園幼兒總數(shù)的比例)達到80%左右。隨著普惠目標的下達,一些民辦園舉辦者十分擔憂園所轉普后的生存發(fā)展問題。民辦園轉普后,辦園壓力如何降低?政府會怎樣扶持?這些疑問能否得到有效解答成為大部分民辦園舉辦者的重要關切,關系到民辦學前教育是否能夠健康有序的發(fā)展。
政府扶持:“文本”內容變成切實保障
2010年《國十條》首先提出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特別是面向大眾、收費較低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fā)展,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減免租金、以獎代補、派駐公辦教師等方式,引導和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這為普惠性民辦園提供了一個總體的政策扶持思路和方式。
2014年國家第二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對普惠性民辦園的扶持進一步提出了較為具體的策略,補充增加了落實用地、減免稅費等優(yōu)惠政策,同時指出有條件的地區(qū)可參照公辦園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對普惠性民辦園給予適當補貼。2017年國家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將扶持普惠性民辦園作為重點任務之一,要求各?。ㄗ灾螀^(qū)、直轄市)制定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和補助標準,將提供普惠性學位數(shù)量和辦園質量作為獎勵和支持的依據(jù)。201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guī)范發(fā)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中九條》)進一步強調加大扶持力度,引導社會力量更多舉辦普惠性幼兒園,要求各?。ㄗ灾螀^(qū)、直轄市)進一步完善普惠性民辦園認定標準、補助標準及扶持政策。
從2010-2019年,普惠性民辦園在國家政策層面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國家對普惠性民辦園的扶持工作正處于將抽象的政策文本內容付諸到切實的行動階段。也不難看出,積極扶持普惠性民辦園不僅是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滿足幼兒及家長享受可獲得、可接受、有質量的學前教育資源的緊迫需要,而且是構建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政府扶持普惠性民辦園的決心是毋庸置疑的,更是堅定不移的。
園所獲益:多種措施助力良性生存
民辦園轉普后將會獲得政府一系列組合拳扶持措施,從多方面保障園所運營,提升辦園質量。
首先,民辦園創(chuàng)建園所文化、實現(xiàn)品牌輸出的核心是師資質量,能否實現(xiàn)長遠發(fā)展也關鍵在于教師,因而必須將大部分運營收入用于教師投入。民辦園轉普后,政府將會給予其師資支持,通過派駐公辦教師、培訓教師以及教研指導等手段加大對普惠性民辦園教師的培養(yǎng)力度。政府還會采取措施改善普惠性民辦園教師的工資待遇。對于普惠性民辦園教師而言,一些地方(深圳、重慶、上海等)已開始探索創(chuàng)新、著手實施教師工資制度改革,為教師提供可以拿到手的福利,如發(fā)放園齡和教齡補貼,推行年金制度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的專業(yè)認同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其次,租金也是民辦園運營支出的大頭,其高低會對民辦園的生存質量產生直接影響。隨著經濟發(fā)展和時間推移,房產價格逐節(jié)攀高,房屋租金成本也跟著水漲船高,對于部分通過租賃方式獲取辦園場地的民辦園,租金問題就尤為凸顯。民辦園轉普后,其租金會得到相應減少,在用地上還會享受與公辦園同等的劃撥優(yōu)惠,這在很大程度上會減少民辦園辦園風險,降低其運營成本,進而讓舉辦者安安心心辦教育,踏踏實實提質量。此外,民辦園轉普后,還會獲得專門的獎補經費來購置硬件設施設備,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有利于改善園所環(huán)境,減少材料購置費用。
最后,民辦園轉普后,會享受到政府的生均經費補助,彌補因降價而造成的收入減少問題。目前我國已有25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建立了普惠性民辦園生均經費補助標準,對普惠性民辦園而言要么被明確列入補貼范圍之內,依據(jù)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和消費水平,補貼金額從120元/生/年到12000元/生/年不等,或者地方政府將其作為近幾年工作重點并強調應逐步向其延伸、將其納入撥款范圍內。
可以看出,民辦園轉普后,會從人力、財力和物力等方面得到支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變政府與民辦園在行政契約下的“中國式”關系,形成政府、幼兒園和家庭更好的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改變主要的利益主體在學前教育成本分擔中的結構性狀態(tài),讓政府介入更多責任,不僅為家長做減法,也給幼兒園做減法,讓其可以在租金、人員支出以及公用支出上獲得更多的財政支持,進而實現(xiàn)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財政支持:中央與地方共擔
政府已經對普惠性民辦園在教師培訓、用地優(yōu)惠、租金減免以及生均補助等方面作出了扶持承諾,而要兌現(xiàn)這些承諾必須要具有足夠的經濟和財政實力。為了不使承諾淪為空談,政府拿出了怎樣的行動方案呢?我們可以從2010年《國十條》發(fā)布后所有與學前教育相關的政策文件中找尋到答案。
2010年以后,我國學前教育財政投入體制由原來中央的缺席變成了現(xiàn)在的中央與地方共擔?!秶畻l》開始要求中央財政設立專項經費,各級政府要將學前教育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多渠道加大學前教育的投入以支持學前教育發(fā)展。隨后在普惠性民辦園的財政支持方面,不論是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還是《中九條》都繼續(xù)提出安排中央財政專項資金來對其進行保障。在這個過程中,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對普惠性民辦園的生存與發(fā)展所產生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因為一般而言,政府級別越高,資源動員能力越強,在學前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越大,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央財政資金的不斷下放和投入,可以切實彌補地方財政能力不足的短板,真正讓普惠性民辦園所從中獲益。
從《國十條》到《中九條》,可以看出國家通過采取中央與地方共擔的財政投入方式對普惠性民辦園進行扶持,這種思路不是一朝一夕的臨時決定,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恰恰反映出國家在不斷探索優(yōu)化普惠性民辦園的成本分擔結構,以求在其中落實更多責任,讓普惠性民辦園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實惠。除此,國家還會通過健全學前教育財政投入機制、研究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等多管齊下的方式,擴大學前教育投入,更好地支持普惠性民辦園發(fā)展,降低其運營成本,確保其辦園質量,讓普惠性民辦園在我國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中大有作為。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