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
摘要:師范畢業(yè)之后,帶著兒時的夢想回到了故鄉(xiāng)。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一名村小的教書匠。從此便真正開始了我的教學生涯。本文中我根據自身的教學教學經歷,淺談我的從教故事,希望能為廣大教師的教學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從教故事;奉獻;心理交融;愛心
三尺講臺,道不盡酸甜苦辣,五尺黑板,寫不完人生風景?!芭踔活w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猶在耳。人人都說教學苦,在古代就有“家有五斗米,不做孩子王”的說法。我從小就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深知做一名老師的艱辛,做一名好教師的不易,尤其作為一名山村教師就更不容易了。農村學校不但教學環(huán)境差,教學設備落后,而且每天上下班行走的坑洼不平的山間小路和早出晚歸,中午就餐條件差得就更沒法提。如果趕上個陰雨天走在泥濘不堪的路上,更是令人苦不堪言。山村教師是用犧牲了自己的個人利益,成就了山里的一大批孩子,用一個人的幸福,換來了一大批孩子的幸福,對于山村教師來說,雖然艱辛,但仍然過得富裕。因為很少能有人可以改變如此多孩子的命運。不深入艱苦的教育教學崗位,再有能力再有水平的人也改變不了山里孩子的未來。山里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金錢的支持,更需要傳播給他們知識、技能的人。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你給孩子再多捐助,不如親自來到山村,把品行與文化帶給他們,傳授給他們技能、知識和做人的道理,那么他們走入社會以后,也會用行動來報答社會,這才是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因此,教師的責任就是點亮學生心中的燈。選擇了教師就意味著選擇了奉獻,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有腳踏實地、默默地工作。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彈指一揮間,二十幾年的從教生活從指縫間流逝,回首那曾逝去的歲月。身邊發(fā)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多得不計其數,這些小故事今天看來猶如我教育教學歷程中的一朵朵“奔騰的浪花”,讓人回味無窮。
師生之間的“心理交融”是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進行重要條件,連接師生心靈的橋梁是彼此之間的“愛”。記得我剛參加工作時的教育對象是一群剛進入校門的孩子,學校生活是他們嶄新的開始。入學當天,當太陽的光輝剛剛灑遍大地時,校園就已經是沸騰的海洋,充滿了朝氣和活力。還記得我第一次走進一年級教室時,學生們臉上那種天真無邪的表情,可能是換了一個新的環(huán)境和一張新面孔的緣故吧!面對眼前充滿好奇和天真的孩子們,一雙雙好奇的眼睛在四處張望著這新環(huán)境,開始了他們新的探索。那時我就發(fā)誓努力讓每一個孩子的心中充滿陽光,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愛的撫慰下快樂成長。一年級的孩子離開父母,他們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是那么的不適應。當有的孩子哭鬧的時候,尤其當我看著稚嫩可愛的孩子哭著找媽媽的時候,特別是單親的孩子,我的心也一次次被觸動,將心比心,我不僅是一位老師,還是一位媽媽。每每這時,我便會走過去把他們抱起來,給他們擦干眼淚,摸摸他們的頭,親親他們的小臉……當孩子流著鼻涕走到我面前時,我會親手用紙巾給他擦拭干凈,給他們以呵護,給他們以安慰。每天放學,我都會幫助那些不會整理書包,不會穿衣服系扣子的孩子,收拾妥當再把他們送到校門口時,孩子的家長無一不心存感激。
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我們必須有一顆愛心,只有熱愛學生、設身處地的理解學生,幫助學生,才會從各方面了解清楚學生的情況,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接受教育。我是一名走途老師,天天中午都和走途孩子一起就餐,每天給他們燒水泡面,給他們熱飯,有時孩子生病我還會擔任與他們家長聯絡、端水送藥的職責。而我的孩子卻在中午獨自回家熱飯吃,自己照顧自己,每當想起這些,我都會感到虧欠兒子的太多太多。多少年來我無怨無悔地用我的實際行動表達著我的愛意,一個不經意的撫摸,讓他們感受到媽媽一樣的溫暖。因為我深知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只有愛自己的學生,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才能找到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能激發(fā)學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作為科學,它要求教育者善于發(fā)現和利用教育教學規(guī)律;而作為藝術,它要求教育者要以人為本,善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啟迪學生的心靈,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探究欲望,幫助學生通過學校的學習生活構建起屬于自己的完整的精神世界。做教師沒有能力點燃火種,但絕不能熄滅火種!每當要發(fā)火的時候,腦子里就不由自主地出現自己初為人師時的事情。有時我覺得愧疚,后悔當時嚇著了那些孩子;有時又覺得可笑,奇怪自己當時怎么會發(fā)那么大的火?現在回想起來,實在覺得自己做得不妥,當時可能為了維護那么一點尊嚴,可能是為了挽回那么一點面子,總而言之,只是為了證明我是一個老師,我是不可侵犯的。在與孩子一次次磨合的過程中,我慢慢學習著寬容,學習著理解。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更加注重自己與學生的情感的構建,要與學生拉近距離,建立起一種情感的紐帶!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堅信學生一定會成功,學生便會從教師愛中獲得一種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從而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事實也正是這樣;我曾經教過的一個叫劉宇的學生,平時不但不愛完成作業(yè),而且很愛調皮搗蛋,上課時不是身子轉過來扭過去,就是嘴巴說個不停。多次找他談話,都無濟于事,他也表示過想好好學習,但就是管不住自己。我明確地告訴他老師是真的想和他做朋友,真心的想讓他把自己的潛能發(fā)揮出來。通過交流也促使了我更加努力的工作去試圖改變他,同時,我也知道要提高他的成績,首要的是解決他的思想問題,改變他的壞習慣。但這種根深蒂固的習慣怎能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教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也不是一次兩次就能解決的。每當他犯錯誤的時候,我就找他,幫助他分析犯錯誤的原因,提出建議幫助他改正,他的畫畫得不錯,于是我從這方面來抓住他的閃光點,只要他取得一點兒成績我都會及時給予表揚,哪怕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一點點進步。我清楚地知道贊賞與鼓勵中的期待,很容易使孩子信心倍增,品味到成功的歡樂。次數多了,他也被我的誠心所感動,努力嘗試改變壞習慣。后來,他基本能做到和老師積極配合上好課了,回家也能認真完成作業(yè)了,學習成績也有了較大的提高。由于他的轉變,班級的紀律好了許多,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一次繪畫比賽中還拿了一個大獎。看到他們母子的高興勁兒,我感到了無比的欣慰。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所說的:“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是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睕]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事實正是這樣,堅信學生一定會成功,學生便會從教師愛中獲得一種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從而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因為“希望得到尊重是人類天性中最深刻的沖動?!北M情欣賞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能感受人生的幸福。
快樂可以使人延年益壽,快樂可以使人青春永駐,在我們的工作中,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一定會有許多不盡人意的事情發(fā)生,轉眼歲月如風,落花成塵。誰又能預料到你的笑容,會不會是別人眼里的風景。所以,我們不要隨便扔掉他人的快樂,也不要輕易拋卻自己的快樂,每天把笑臉送給每個人,我們的領導,我們的同事,我們的學生,那么,展現在別人面前的將會是最健康、美麗的自己。
參考文獻
[1]陶紅松.我的從教故事[J].湖南教育:綜合版,2005(6):18-18.
[2]姜衛(wèi)國,李彩鋒.我的教育故事[J].青蘋果,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