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慰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一位杰出的愛國女詞人。在兩宋時期,李清照是獨一無二的。她卓然于諸大家之外,自成一體。后人無法將之歸屬于某一群體或流派,她那獨立不羈的個性和藝術(shù)風格,新人耳目,形成了她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易安體”。她前期作品多寫悠閑生活,風格特點是“清麗婉轉(zhuǎn)”;后期詞主要寫亡國之痛和身世之感,悲哀和愁苦是主要內(nèi)容,風格則明顯的表現(xiàn)為“沉哀凄苦”。國家的民族的災(zāi)難與家庭的個人的災(zāi)難緊密聯(lián)系為一體。這就是李清照前后期詞作風格變化的根本原因。
一、思想內(nèi)容
我們先來比較一下李清照寫于不同時期的兩首詠梅詞?!队駱谴骸ぜt酥肯放瓊苞碎》和《清平樂·年年雪里》都在詠梅,前一首詠梅,雖也“道人憔悴春窗低,悶損闌干愁不倚”,可是閨中少婦任性,嬌嗔之態(tài)仍難以掩飾,這點憔悴與愁悶并不能制止她“探著南枝開遍未”,嗅得“蘊藉幾多香”,捉住梅花“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之神。
后一首詠梅,難得梅花之姿韻,全是暮年嫠婦之感。作者已無力再為梅花添得幾筆風采,僅被其挑起團團愁緒,“贏得滿衣清淚”。昔日,年年雪里逢梅花初綻,李清照必定要前去踏雪賦梅,如今賞梅不成,反而句句勾起對往事的回憶。
羈旅他鄉(xiāng),且已“蕭蕭兩鬢生華”的李清照,怎能再得“每獲一書,即共同勘校,整集簽題”的樂趣,夫妻間“意會心謀,目往神援,樂在聲色狗馬之上”的生活不會復(fù)現(xiàn)。因此,還沒有賞梅,就已顧慮重重,恐怕“晚來風勢”“難看梅花”了。長期漂泊和各種不幸在詩人內(nèi)心留下了深刻的傷痛,任何易引起人傷心之事,都不敢再觸及了。在作者晚年詞作中,凄苦、愁悶的色彩更加濃烈了。
可以說,李清照沒有如此的身世,也就沒有此類作品,生活在某一歷史時期,就難免要打上這一時期的烙印?!拔锸侨朔鞘率滦荨?,正是詞人晚年生活的沉痛寫照。亡國之痛,孀居之悲,淪落之苦,災(zāi)難是如許的多,因而欲語淚先流,而雙溪的舴艋州,固然也載不動這許多愁了。
二、語言特色
李清照詞的風格特色,除重在表現(xiàn)內(nèi)心的感情,表現(xiàn)方法曲折委婉、細膩含蓄外,而最大的特點還在于語言運用上的獨創(chuàng)精神。她遣詞、用字的功力,她駕馭語言的能力和別出新詞的才能,是許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正是由于李清照的一生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中形成她特有的性格和生活遭遇,所以她的思想感情,以及表現(xiàn)這種感情的語言。是誰也無法學到的。這或許就是她的詞獨樹一幟,被譽為“易安體”的原因之所在吧?李清照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十分懂得語、意之間的相互作用,既善于捕捉心中的特有感受,又長于精選新穎別致而富有情蘊的言詞,使作品語、意具佳,有聲有色。
李清照的詞除真摯、坦率外,最大的特點是明白如話,平淡入妙,其后期詞尤其如此。流浪、苦難的生活,給她提供了更多接觸底層人民的機會。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等等,都是平淡無奇的日常用語,但蘊涵極其深厚,越品越覺有滋味。即所謂“皆用淺俗之語,發(fā)清新之思。”的妙處之所在吧!她的詞聲律和諧,轉(zhuǎn)折跌宕,耐人尋味,實為高超的語言妙手。
另外,疊字的妙用,也是李清照后期詞語言特色之一。她的不朽的、用疊字最妙的《聲聲慢》詞,被稱為詞學上成功地運用雙聲疊韻的創(chuàng)格,詞中用極普通的“尋”、“覓”、“冷”、“清”、“凄”、“慘”、“戚”七個字重疊,形成了為后世傳誦的十四疊字名句。嗚嗚咽咽,如泣如訴,“情景婉絕,真是絕唱”,“此千古創(chuàng)格,亦絕世奇文”(《李清照集校注》)連用十四疊字把詞人憂傷深愁之情描繪得十分傳神,而且富有聲率之美。此詞之奇絕,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
如果說莎士比亞被稱為世界語言大師的話,那么,李清照也應(yīng)被譽為我國古代的語言大師,是當之無愧的。
三、婉約與豪放并存
李清照詞風格獨特,她的詞雖主要是婉約,但又往往在婉約中帶有豪放之氣。即具有女性的溫柔、明麗、婉轉(zhuǎn),又有一般婉約詞所缺乏的“清俊疏朗”,即婉約而不綺靡,乃婉約之正宗也。正如沈曾植所評價的:“易安倜儻有丈夫氣,乃閨閣中蘇、辛非秦、柳也”?!百脙姓煞驓狻笔抢钋逭赵~的風格一個重要的特點,也是在婉約詞家中最可寶貴的。
《永遇樂》一詞,集中表現(xiàn)了詞人的愛國情懷,致使后來劉辰翁讀此詞為之淚下,可見詞感人之深,也是二人痛國懷鄉(xiāng)之心的共鳴。詞的上闋連設(shè)三句,她不僅以“人在何處?”訴說個人流離他鄉(xiāng)、孤獨無依的寂寞境遇,而且用“春意知幾許?”“次第豈無風雨?”自然界的變化,隱喻危機四伏、風雨飄搖的時局。下闋更以“中州盛日”來反襯“如今憔悴”,通過元宵節(jié)的今昔對比,抒寫傷時憂國的沉痛心情,展現(xiàn)宋代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結(jié)尾用“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輕輕地說出憂患余生,悲痛欲絕的心境。這種痛定思痛的情緒和廣大人民的愛國情緒是一脈相通的。因此,在這首典型的婉約詞里,也內(nèi)含著遒勁、矯健感愴之氣。即使她最有名婉約詞代表之作《聲聲慢》一詞,亦有“矯拔”之筆力。
李清照,歷來被推崇為婉約派詞宗。她一方面繼承了婉約派的創(chuàng)作風格、手法,一方面又有所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獨到見解。因而,張南湖論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仆謂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稱首,皆吾濟南人,難乎為繼矣?!?/p>
四、后期詞的“感受流”
李清照的詞作,突出特征就是表現(xiàn)心態(tài),處處著眼于描述她作為一位出身宋代仕宦家庭的知識婦女對理想執(zhí)著追求而失落、迷茫以至于愁腸百結(jié)的憂患心態(tài)。其詞帶有濃重的主觀色彩,堪稱是她“內(nèi)心的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
在晚期詞中,《聲聲慢》是一首隨著心緒走的詞作:“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七組疊字,可說是層層加濃地渲染了一個若有所失、心神不寧、郁郁寡歡的愁婦的三個心理發(fā)展過程。首先,“尋尋覓覓”,是愁婦內(nèi)心空虛試圖尋覓精神慰藉的表現(xiàn)。作者在尋覓往事、重溫舊夢而不可得的景況下,忽然意識到人已亡逝永難相間了,于是思緒便很自然地過渡到第二層:尋覓無所得,在環(huán)顧四周的體驗中,只感到殘秋沉寂、一片冷清,連同她內(nèi)心發(fā)出的陣陣寒冷,頓使渾身倍增了令人難耐的痛楚和凄涼。面對“死生懸隔”的殘酷現(xiàn)實,作者的心緒又順勢推進到了第三層:一切都化為泡影了,面對這一逝而不復(fù)返的人生,她還剩下什么呢?便只有“凄凄慘慘戚戚”的孤寂哀鳴了。
我們說,李清照心態(tài)詞表現(xiàn)社會生活的特點是在于:她把自己一生所處的特定歷史社會境遇中的種種心態(tài)當作表現(xiàn)對象,隨著時間和社會變化的影響,逐步深掘和袒露著其內(nèi)在心理的動機和情感的軌跡,并通過這種心態(tài)、情感變化發(fā)展的折射來表現(xiàn)出社會里的復(fù)雜內(nèi)涵及其豐富社會價值。所以,對李清照詞,應(yīng)該把其前、后期聯(lián)系起來進行整體的對照和評價。即是說,李清照的前期詞和后期詞有它內(nèi)在的一貫連續(xù)性,決不可把它們截然分開進行孤立的評價。
綜上,李清照的詞主要抒發(fā)個人的不幸和痛苦。后期,國破、家亡、夫死、藏書丟失,這些大不幸象浪頭一樣,一個接一個向李清照襲來,她個人的遭遇與國家民族的命運分不開,這種凄涼的身世中包含著家國之痛,深深影響著她的創(chuàng)作思想。因此,后期藝術(shù)風格也發(fā)生了突變??梢哉f,李清照的創(chuàng)作成就毫不遜色于任何一位男性詞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睂⒗钋逭张c后主李煜、詩人李白相提并論,推崇至極,無以復(fù)加。李清照以天才的文學創(chuàng)作,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確立了自己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