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軍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做好課外閱讀教學,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層面,拓寬學生視野,使學生在不斷進行閱讀的過程中積累寫作素材,實現語文能力的有效提高。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有效了解,采用針對性的閱讀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本文對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活動進行簡要分析。
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閱讀活動的同時要做好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工作,以興趣帶動行為,讓學生在閱讀活動當中更加認真主動,從而取得更好的閱讀效果。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閱讀氛圍,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還要針對性地進行讀物的篩選,向學生提供更多的高質量讀物,使閱讀活動的開展能夠更加順利,唯有如此,學生的閱讀能力及其素養(yǎng)才能在循序漸進中得到進步。
一、創(chuàng)建良好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與學習氛圍有效地促進學生開展閱讀活動,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得到更好的感悟。因此,語文教師要開展好對學生的引導活動,營造良好閱讀氛圍,以此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興趣。
例如,可以設置閱讀角,以學生感興趣的讀物為基礎,融合高質量的語文知識讀物。教師可以自己收集讀物,從個人藏書中取出一部分,還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讀物。通過對閱讀角進行資源填充,學生可以得到更多的選擇,可以更好地獲得高質量讀物,實現高質量閱讀。面對眾多的高質量讀物,學生的閱讀興趣將會得到激發(fā),展現出更加高漲的閱讀熱情。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互動交流,使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借鑒氛圍,通過這樣的交流與互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建立起良好的閱讀氛圍。
在開展定點閱讀的同時,教師還可以使用定時閱讀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在每周的固定時間展開課外閱讀活動,給予學生自由的時間與空間共同進行課外閱讀。這樣便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在共同閱讀的良好氛圍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每周的最后一節(jié)課,教師都可以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學生在教師的監(jiān)督下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在課程結束前,教師要讓學生做好閱讀成果分享。通過這樣的方式建立起良好的集體閱讀氛圍,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認真投入閱讀當中,有效開展課外閱讀。學生可以在這樣的活動中充分展現自己,因此會以更加認真的態(tài)度開展閱讀,帶著良好的閱讀興趣進行閱讀。
二、精選課外讀物,加強閱讀健康
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以教學內容為基礎,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高質量課外閱讀讀物的篩選,向學生推薦最為適合的讀物,使學生健康成長,有效開展閱讀活動。
例如,學習了與海倫·凱勒有關的文章后,教師可以直接向學生推薦《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這本著作當中所描寫的故事與教學內容互補,能夠非常好地拓寬學生的視野,這樣的關聯閱讀可以使學生對其他作品形成良好的理解。再如,學習完《水滸傳》相關的章節(jié)或者故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沒有學習到的經典章節(jié),如《武松打虎》等經典章節(jié)都可以作為推薦閱讀的主要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將學生的閱讀范圍進行有效拓寬,使學生通過對經典章節(jié)的接觸對著作本身產生更大的興趣,更加認真、主動地進行閱讀。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興趣的了解,根據學生興趣點針對性地篩選圖書,并為學生推薦與其興趣點相符的高質量讀物。例如,如果學生喜歡歷險類的故事,教師便可以推薦給學生《海底兩萬里》,這樣針對性的推薦對于學生開展閱讀有著非常好的幫助。
三、傳授閱讀教學方法,提高閱讀興趣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時刻遵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準則,不斷誘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能在閱讀參與過程中掌握閱讀方法,從而能獨立完成閱讀。課外閱讀教學與課內閱讀的本質不同在于課外閱讀是依靠思考才能獲得答案,學生在閱讀中僅能通過看書的方式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但鮮少有機會探究書中內涵,其實學生若不能主動地探究課外閱讀的內涵,課外閱讀的開設意義不大。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最佳方式是讀寫結合,要求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不斷思考,這樣學生的閱讀思維才能獲得發(fā)展。
如,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學生講授《小蛋殼歷險記》的時候讓學生先看題目,學生看過題目后,教師讓學生思考:根據題目能作何猜想?學生開始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提出:小蛋殼為何能經歷風險?脆弱的小蛋殼會歷經哪些磨難?最終會有什么樣的結局?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思考,能在閱讀中有想法,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中不斷深入閱讀,最終閱讀效果會更佳。在問題指引下,通過思考的方式,能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特別是閱讀活動開設時,教師為深化學生的閱讀記憶,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好詞好句的摘錄,通過抄寫體會句子的美感,其能在細致品味中有感而發(fā)。待學生有感而發(fā)后,教師讓學生在閱讀文本附近進行標注,可以是一句話的感悟,甚至可以是一段話的敘述,因人而異。學生通過批注對文章有了深刻的印象,能借助閱讀梳理脈絡。
學生只是單純進行文字閱讀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教師可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養(yǎng)成批注的習慣,讓學生細致地理解每篇文章,學生初期進行批注的時候會感覺到困難,產生無從下手之感,教師先帶領學生批注,并將自己的閱讀批注展示給學生,然后選擇批注較好的學生介紹經驗,使學生在不斷嘗試和改進中開始逐步掌握批注的技巧。
總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求學生進行感悟整理,一方面能深化學生的閱讀興趣,另外一方面能促使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引入課外閱讀內容觸動學生的情感,能使學生閱讀后的情感有深化、文學素養(yǎng)有提高。
四、展示成果,鞏固學生閱讀習慣
課外閱讀實踐活動的開設過程中,教師要在學生成果展示之際更好地考查學生的階段閱讀能力,以進一步鞏固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首先,在每周課外閱讀活動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進行閱讀交流活動,每次閱讀活動中,教師都要做好記錄和分值統(tǒng)計,便于后期的評比。譬如,學生每次閱讀完成一本書以后,教師需要給學生頒發(fā)一個五角星;學生每次完整地背誦完三首古詩詞后,教師要在后面加一個五角星。教師在這種以小組為單位的比賽項目開設中使用各類激烈方式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并讓各個小組之間形成競爭態(tài)勢,激勵小組活動,以維系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每周五,教師要查閱小組閱讀的狀況,并宣布每個小組的得分狀況。其次,教師需要利用學校的各項資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要合理利用文化長廊帶領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和手抄報活動,要求學生在活動中更好地感知知識、閱讀,在評比中做好交流,在取長補短中不斷深化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五、結語
課外閱讀教學活動的開設不僅能夠擴寬學生的視野,還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知識內容的積累,使學生提高自我修養(yǎng)和能力,實現課外閱讀教學活動開設的有效性,通過課外閱讀更好地積累詞句,進而在深入探究文章內涵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以上僅是我個人關于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策略的個人認識與看法,希望教學大方之家多多指正,不吝賜教,以促進教育事業(yè)的更好進步與發(fā)展。
(責任編輯 周子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