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
現(xiàn)在上海人每天早上都要接受居委會大媽的靈魂拷問:“你是什么垃圾?”一些上海人更是感嘆:“做人好難啊,小時候比成績,長大了比薪水,電腦開機比時間,走路比步數(shù),安心做個垃圾吧,發(fā)現(xiàn)原來垃圾也要分類?!蹦壳埃虾J腥粘I罾譃樗拇箢悾河泻?、可回收物、濕垃圾、干垃圾。從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將對垃圾分類不到位的單位和個人(包括外地游客)開罰單。個人混投垃圾,最高可罰200元;單位混裝混運,最高則可罰5萬元。那么上海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我們先來看一組數(shù)據(jù),上海2015—2018年的生活垃圾產生量依次為789.9萬噸、879.9萬噸、899.5萬噸、984.3萬噸,增長比例十分驚人。換個形象的說法,上海平均每天產生近2.7萬噸生活垃圾,每兩周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廈。如此龐大的垃圾體量遠超垃圾焚燒廠、填埋場的容量,于是就出現(xiàn)了“垃圾無處填埋”“垃圾圍城”的新聞。垃圾在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同時還容易引發(fā)周邊群眾的抗議,畢竟誰都不希望在自己家旁邊建垃圾處理廠。那么怎樣能解決垃圾堆積的問題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好源頭的垃圾分類,而且最好是政府、企業(yè)和廣大市民共同參與垃圾分類。這樣到了分揀廠后,回收和再利用的效果將十分明顯,直接降低了垃圾處理率和填埋率。
從上海放眼全國,隨著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生產大國,垃圾產量也越來越高。有數(shù)據(jù)表明,目前中國有1/4的城市已經無垃圾填埋堆放場,1/3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圍城”困局,因此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回收,必然引起關注。實際上就立法而言,原建設部早在1993年就出臺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確立對城市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收集的規(guī)定。在開展試點示范方面,2000年4月,住建部選定北京、上海、廣州等8個城市實施垃圾分類。在發(fā)布相關標準方面,2003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標志》公布,規(guī)定了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標志和圖形符號,該標準于2008年修訂。2019年6月,國家最高領導人再次對垃圾分類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從源頭減量入手,實施垃圾分類回收是城市發(fā)展和處理生活垃圾的必然選擇,也為國際社會所認可。早在幾十年前,德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已進行了垃圾分類的嘗試,有些做法相當成熟并取得了特別好的效果。接下來,我們好好了解一下這幾個國家垃圾分類的具體做法。
德國:最早實行垃圾分類的國家之一
早在1965年,德國各市便成立垃圾處理中心。據(jù)統(tǒng)計,目前德國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65.6%,成為全球垃圾分類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德國基本按照“誰產生垃圾誰負責處理”的要求,遵循“收支平衡”原則,以垃圾處理總支出反算垃圾處理費征收標準。其生活垃圾通常分為以下五大類:第一類:紙,放入藍色垃圾桶(投放時要確保紙張干燥且要疊放整齊);第二類:玻璃容器,有色玻璃放入綠色垃圾桶,透明玻璃放入白色垃圾桶,不包括碎玻璃;第三類:塑料、金屬和有綠色標志的物品,放入黃色或橙色垃圾桶;第四類:可降解垃圾,放入棕色垃圾桶;第五類:其他垃圾,放入灰色或黑色垃圾桶。此外,居民需要把碎玻璃、大件垃圾、有毒有害或電子廢棄物投放到專門的回收站內,或購買垃圾處理券委托環(huán)衛(wèi)局進行回收。需要說明的是,在德國,飲料容器實行押金退還制度,消費者的購買價格中包含一定金額的押金,在退還空容器時返還押金。除飲料容器之外的紙質、金屬或塑料質、玻璃類容器包裝垃圾則實行綠點回收制度。貼有綠點標識的容器包裝垃圾,由生產商承擔處理費用,并負責回收處理。另外,關于包裝廢物方面,德國推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二元回收系統(tǒng)”,即在已有生活垃圾回收體系基礎上重新建立一套包裝廢物回收系統(tǒng),近幾年回收率始終維持在75%以上。德國垃圾桶由各市市政部門統(tǒng)一設置,由于垃圾產生量不同,配置什么樣的垃圾桶、配置在哪里、配置多少、每個桶容量多大因需而定,但對各類垃圾桶的顏色有著嚴格區(qū)分。德國不同垃圾收集周期不同,一般垃圾每周收運2—3次。如有需求可以增加回收次數(shù),但費用也相應增加。垃圾收運由市政部門或企業(yè)逐區(qū)域逐點位分類收集并轉運到各類垃圾處理場所。
德國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完善、最健全的環(huán)境保護法律體系,有效地進行了垃圾監(jiān)管。光德國聯(lián)邦政府和各州有關環(huán)保的法律、法規(guī)多達8000余部,同時還執(zhí)行歐盟400多部有關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如果垃圾分類不到位,個人和企業(yè)將受到巨額罰款,且信譽也會受到影響。為讓居民熟悉垃圾的分類細則,每年年初,德國政府會將新的《垃圾分類說明》和《垃圾清運時間表》發(fā)到各家郵箱。20世紀90年代初,德國人就將條形碼技術引入到垃圾分類管理中,實現(xiàn)了城市綜合性區(qū)域垃圾分類的精準溯源。德國人的環(huán)保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德國的垃圾管理宣導工作由市政、教育等政府部門和環(huán)保協(xié)會等社會民間組織共同實施。市長會親自組織宣傳活動,那時銀行家、資本大亨也會出來演講。此外,德國擁有諸如自然保護聯(lián)合會、拯救未來環(huán)境基金等上千個環(huán)保組織,從業(yè)人員多達200萬,他們經常到全國各地進行無償?shù)男麄骰顒?。德國人從幼兒園就開始接受垃圾分類的教育,大學里也有垃圾處理的相關課程和專業(yè),同時還提供垃圾處理相關的培訓項目,培養(yǎng)了大量的專業(yè)人士。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目前德國公民的環(huán)保意識已經深入骨髓。
日本:垃圾分類最嚴格的國家之一
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發(fā)生了長達500天的“垃圾戰(zhàn)爭”,最終政府部門、企業(yè)和市民達成共同治理垃圾的方案。作為全世界垃圾分類最嚴格,也是分類成效最好的國家之一,目前日本的塑料垃圾中60%得到循環(huán)再利用。日本的生活垃圾分類細致嚴謹,不同地區(qū)處理方式不同,有些地方高達30多種分類,500多項條款。通常情況下,日本的生活垃圾主要分為以下四大類: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大型垃圾。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對垃圾的收集要求較為細致。以塑料材質的飲料瓶為例,瓶子的不同部分被劃分為不同的垃圾類別,需要洗干凈瓶體,擰下瓶蓋,撕下瓶身的塑料紙,壓扁瓶體后方可回收。如果有菜刀、玻璃或剪刀等混入不可燃垃圾時,則需要裝入標明“危險品”塑料袋。為體現(xiàn)“污染者付費”和“使用者付費”原則,日本對1/2以上的人口實行垃圾從量收費。一般情況下,特殊有害垃圾和資源垃圾的收運是免費的;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指定垃圾袋,按垃圾體積付費,市民通過到指定地點購買特制垃圾袋完成付費。此外,很多地區(qū)的垃圾袋還采用“實名制”,大件垃圾指定處理券和直接收費等方式。
日本的街道上幾乎不設垃圾桶,一般只在便利店門口和自動販賣機旁邊設置公共垃圾桶或者大型活動的時候會有臨時的垃圾桶。日本居民要按照規(guī)定的日期和時間段在規(guī)定的場所扔垃圾,由當?shù)卣撠熁厥?。日本有的行政區(qū)會在年底給每一家住戶送上下一年的垃圾投放“年歷”。更重要的是,在“年歷”上,每個月的日期會用不同顏色來注明垃圾收集日的信息。即使沒有“年歷”,居民也可以通過市報、政府官方網站等方式了解到垃圾收集日的具體信息。在法律層面上,1970年日本國會便頒布了《廢棄物處置法》,此后又相繼出臺了多項法律。胡亂丟棄廢棄物者將被處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1000萬日元;如胡亂丟棄廢棄物者為企業(yè)或社團法人,將重罰3億日元。不良記錄者,將來該戶居民的孩子上學、就業(yè),甚至出國辦簽證都會受到影響。為保證居民能夠正確、細致地做好垃圾分類,當?shù)卣ㄟ^各類媒體雜志、電視廣播、普及教育活動作為宣傳手段。此外,日本的垃圾分類環(huán)保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到了小學的高年級,學校還會組織學生參觀居住地的垃圾處理廠。長年累月的宣傳教育讓垃圾分類制度在日本得以有效實施。
英國:垃圾分類“因城而異”
自20世紀90年代起,英國便開始進行日常生活垃圾分類,目前全國的住宅廢物循環(huán)利用率接近50%。英國每個城市在垃圾分類和回收的方法上有一些差異,通常情況下,英國的生活垃圾主要分為六大類:可回收物(塑料和金屬容器,放入紅色盒子;報紙、雜志、硬紙板等,放入藍色盒子;玻璃瓶,放入綠色盒子;紡織品,放入垃圾袋并扎好;小型電器,放入垃圾袋并扎好。);餐廚垃圾,倒入綠色垃圾桶;花園垃圾,倒入棕色垃圾桶;其他垃圾,倒入黑色垃圾桶;大件垃圾,自行送往回收中心,或使用城市大件垃圾收集服務(收費);醫(yī)療垃圾,申請醫(yī)療垃圾處理(免費),裝入黑色袋子并扎好。英國市政部門在城市居民住宅旁都放置了不同顏色的分類垃圾桶,里面襯上相應顏色的塑料袋,居民也可向當?shù)卣暾埐煌愋偷睦?、垃圾袋。垃圾桶有不同?guī)格的標準化設計,與垃圾清運車配套使用。居民需將不同種類的垃圾袋或垃圾桶按照規(guī)定時間放置在指定地點。英國實現(xiàn)了垃圾清運的機械化處理,專業(yè)化程度也較高。在英國,垃圾桶一定要保持清潔,如果家里的垃圾桶太臟了,社區(qū)部門會貼上警告的標簽。扔垃圾時要將垃圾桶蓋扣合,絕對不容許垃圾漫過蓋子,垃圾放錯地方會受到處罰,罰款額高達2500英鎊,嚴重的還可能遭到起訴。
為了對垃圾處理進行規(guī)范,英國通過立法及配套措施的實施,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垃圾回收處理體系,明確了相關的責任和義務。從1996年起,英國便開始實施《固體廢棄物填埋稅》,利用經濟杠桿引導經濟目標,將商業(yè)上所負擔的稅收逐步轉移到后繼污染者和資源使用者身上,通過實行這項稅收,減少了垃圾的產生量,降低了垃圾的填埋量,促進了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和資源化。另外,英國還通過實行政府補貼和設立基金會等方式來鼓勵垃圾的再生利用和資源化。為了方便和鼓勵全民參與垃圾分類,英國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服務的信息公開,居民可在網上查詢到垃圾分類的一切細則。此外,英國從娃娃抓起,小學每周開設2—3次“科學”課,課程內容廣泛,對環(huán)保、垃圾分類等進行細致生動的講解和實際操作,讓“垃圾分類”等環(huán)保理念深入了他們的心靈,這些理念在生活中不斷得到鞏固,最終成為良好的生活習慣。
澳大利亞:健全的環(huán)境立法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垃圾分類以來,澳大利亞的垃圾分類回收率高達55%。澳大利亞垃圾分類回收,取得如此好的成效,與政府、企業(yè)、社區(qū)居民以及社會組織等的積極作為緊密相關。在澳大利亞,居民需要繳納市政費(垃圾處理費包括在市政費中),每個家庭都有3個相對標準的垃圾桶。但是,如果你覺得家里的垃圾桶太小,想換大的,就得多付錢。澳大利亞各基層政府對垃圾分類回收制定了較為精細的管理規(guī)定,生活垃圾通常分為三大類:可回收利用垃圾,放入黃色垃圾桶,每兩周收集一次;園林垃圾,放入綠色垃圾桶,每兩周收集一次;普通垃圾,放入紅色垃圾桶,每周收集一次。除上述垃圾外,不適于投放垃圾箱的特殊廢棄物,如危險廢物、大件垃圾等,由市政部門預約收集或自行送至資源中心?;厥諘r間是按澳大利亞制定的“垃圾日歷”來循環(huán)的,日歷上有3種顏色對應當天收集的不同垃圾,垃圾日歷可以在手機APP和網站上查詢。人們必須在前一天晚上或當天清早將相應的垃圾桶拖放到家附近的馬路旁邊或指定的位置,下午或晚上再將已經清空的垃圾桶拖回自己家。如果居民的垃圾桶盛不了自己的垃圾,垃圾回收員不會清理溢出的垃圾,居民必須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
為了對垃圾處理進行規(guī)范,澳大利亞擁有較為健全的環(huán)境立法,并且各州也制定了相應的、具體的法律法規(guī)。如昆士蘭州制定了垃圾回收戰(zhàn)略(草案),對于超過標準進行垃圾排放處理的企業(yè),將進行征稅;在新南威爾士州,如果個人亂丟垃圾,可被罰款5000澳元。如果企業(yè)對垃圾處理不當,最高可被罰款500萬—700萬澳元。除上述處罰措施外,政府還鼓勵老百姓積極舉報違規(guī)者。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亞垃圾分類回收十分重視社區(qū)居民的參與。以悉尼推行垃圾分類為例,市議會召開各種論證會、聽證會,反復地和民眾溝通,在達成一致的情況下通過各種有關垃圾分類的規(guī)定。為了指導居民進行準確的分類,澳大利亞市政部門為分類收集制定了詳盡的指南。在市政網站、專門的手機APP或發(fā)放給居民的小冊子上,都有詳細的垃圾分類指導。此外,澳大利亞還通過設定免費日、大件垃圾日、回收商店等措施推動垃圾回收利用。公眾參與是澳大利亞垃圾分類工作中的亮點,除各類環(huán)保組織開展宣傳推介外,市政部門也會安排專人參與活動,向居民介紹市政工作。這些活動一般與美食、游戲、演講等結合在一起,以派對的形式激發(fā)公眾的熱情。澳大利亞的垃圾分類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了,老師帶領著小朋友和家長一起參觀垃圾回收站,學習垃圾分類回收。在小學,澳大利亞更是設有環(huán)保課程,從源頭進行教育。
垃圾分類是逐漸養(yǎng)成的好習慣
在《建國方略》中,孫中山提道:“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彪S著中國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和節(jié)能減排的要求,垃圾分類回收勢在必行。對城市垃圾進行有效的分類,一方面可減少垃圾的處理量和環(huán)境污染,另一方面也可節(jié)省資源、造福社會。與上海人一樣,德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剛推行垃圾分類時,市民每天也是被垃圾桶和垃圾袋搞得暈頭轉向,但吐槽歸吐槽,他們還是選擇了理解和遵守,最終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任務艱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需要長期堅持、不斷投入,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實際上,面對猖獗的垃圾,我們所付出的還遠遠不夠,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終究有一天我們會真正實現(xiàn)“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