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云
摘要:在儒家的觀念里更多提倡的是和諧,其中包含人類和外界、人類和人類、人類和自己本身、人類和其生活所接觸的氛圍等的和諧,其中還涵蓋了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和方式可以達到和諧的目的。使大學生具備和諧的人格特征,可以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還可以促進社會的進一步和諧。本文深入剖析儒家和諧思想所蘊含的意義和和諧人格的概念,進一步探查在儒家觀念中所蘊含的端正心性從而達到陶冶身心、和平相處,但是不附和、仁者要充滿慈愛之心、以和為貴,崇尚中庸、本身要不斷努力等及其多樣的精神內涵,當中蘊含著很多有利于大學生和諧人格的內容,發(fā)掘出來為大學生所用,使大學生擁有正確的三觀。
關鍵詞:儒家思想;和諧理念;大學生;和諧人格教育
步入社會,溫和融洽的個性不論是對的大學生本人還是對別人來說都是十分有益的。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培養(yǎng),爭取使其具備優(yōu)良的個性。大學生形成溫和融洽的個性不僅有利于社會的和諧,更有利于大學生自己的未來。使大學生具備溫和融洽的個性,對大學生不斷的改進自己,取得各方面的充分發(fā)展都是十分關鍵的。儒家一直以來都是將和諧作為重點進行推廣,和諧觀念已經(jīng)有了及其深厚的文化積淀,并且已經(jīng)擁有強大的理論基礎以及蘊含著多種多樣的內涵,可以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基礎。所以,加大力度開發(fā)出其包含的多種層次的內容以及其中的哲學道理,可以幫助大學生構建更好的心理素質,形成更為溫潤融洽的個性。
一、儒家和諧理念的所蘊含的內容以及對和諧人格的影響
儒家所追求的和諧,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梢詭椭覀儗⒏鞣N關系都處置融洽,因而可以達到不論是我們個人的生活還是和周圍環(huán)境都極其融洽,和諧具有特別豐富的內涵,包含著人類和自身的融洽、人類和人類之間的融洽、人類和外界之間的融洽等,和諧可以幫助儒家游刃有余的對待各種關系,最終達到五常,這是儒家一直宣揚的中心思想。
儒家處理人類和外界的關系的時候,重點放在了外界事物和人類的融洽方面。主張人體本身要更好的了解自然、尊崇大自然本身的規(guī)律、使大自然不遭受破壞。儒家的理論當中,好多都是講求人類和大自然要關系融洽,要置身大自然的懷抱,要做到人類和大自然和平共處等人類和外界保持和諧的觀念。對待人類本身,也就是如何處理身體和心靈的問題時,講求的是身體和心靈的融洽,始終維持內心的平靜順和,認真對待理念和欲望,使之和諧??鬃幼⒅氐氖侨蕫?,由仁愛推廣到溫良恭儉讓和仁義禮智信,認為一個具備了才學的人必須講究道德,必須維持內心的平靜順和。
個性的融洽指的是人的個性本身以及個性及其周圍的氛圍之間的融洽。也就是組成個性的所有因素的關系必須是互相制衡、互相約束、沒有矛盾的,它包含的不僅是人類和自身必須和諧融洽,還要和外界的人、外界的各種事物、外界的各種關系保持融洽。
作為大學生和諧的個性重點在于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良知和實踐要一致,本身具備高尚的理想、對自己有比較正確的認知,身體在發(fā)展,精神也在發(fā)展,能夠游刃有余的處理好和周圍人群的關系等。
儒家追求的和諧雖然沒有對個性和諧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是其中確實蘊藏著極深的和諧個性的理念。所以要繼承和發(fā)揚儒家和諧的觀點,并且使它融入大學生融洽個性當中,指導大學生在現(xiàn)實當中加以使用,促使平和融洽的個性形成。
二、關于儒家文化的和諧觀點以及大學生和諧個性如何形成方面的探查
如今提倡和諧社會,儒家思想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和諧人格。儒家認為理想崇高的人就是君子,將君子的個性人格作為追求可以使大學生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性格,樹立更高的道德標準。
1.(一)儒家思想將重點放在“正心修身”上,更關注心態(tài)的平和
儒家強調的身體和精神的融洽,有利于大學生調整自己的志趣、達到身體和精神協(xié)調一致。儒家注重的是利用心術要正、心意要誠、陶冶身心來約束人的所作所為,對待物質和欲望要以一顆平常心。
儒家認為,陶冶身心可以幫助個人做到身體和精神的進一步融洽。利用身體康健,心智不受損等可以達到人體本身的心靈和身體的協(xié)調,因此可以做到個人和個人之間關系融洽、群體和個人的關系融洽,最后完成個體和自然界的融洽。
怎樣才可以完成陶冶身心呢?儒家認為,修身的重點還是要放在修養(yǎng)心性上。身心達到和諧統(tǒng)一是孔子的觀點。所謂修身,特別要注重自我反省、自我調適,自我完善而做到心境開闊,個性和諧。
修身就是要做到身體力行。儒家一直很重視良知和實踐并行。如今大學生需要面對的來自各種復雜環(huán)境的關系,巨大的壓力來自學習方面、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方面、尋找工作方面,諸如此類的問題往往促使其個性朝著不良方向發(fā)展,造成大學生在心理、個性方面出現(xiàn)偏差。當今社會存在的物欲高過一切的觀點,往往給大學生帶來一定的刺激,致使其感到生活渺茫,心理承受巨大的壓力。要想處理好這些問題,需要對其進行正確的指導,使大學生們對待這一切有一個較為端正的心態(tài)。儒家強調的正心修身正好與之契合。
2.儒家思想強調的“和而不同”,幫助大學生處理好和人之間的交往
“君子”具備的重點所在就是中庸之道。和諧強調的是互敬互愛,互相謙和禮讓,互相幫助,這些也體現(xiàn)出人們的責任感。儒家宣揚以和為貴,崇尚的是人和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存續(xù)。大學生基本上都在人際關系上或多或少的存在問題。大部分大學生在家庭中作為重點被關愛,因此做事往往過分強調自我,沒有考慮到別人也是需要尊敬的,處理問題也很少考慮其他人的感受,覺得他人必須無條件的使自身得到滿足。如果遇到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無法實現(xiàn)的時候,則會對別人憤恨。部分學生表面上看起來重情重義,喜歡的朋友無原則得進行支持,不喜歡的人則不斷地進行刁難,這正說明大學生個性存在問題。儒家思想講究和而不同,為我們指明了在人際交往當中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方法。減少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過于激進。對于天下一切事物來說,最實實在在的關鍵就是和,只有達到了中和,才能夠順其自然。因此中和才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和諧。
依照中和的規(guī)律,追求“和而不同”。和而不同追求的是要允許差別的存在,要懂得求同存異。絕對不能委屈自己,改變自己的看法僅僅是為了讓他人高興,更不能對于不同意見、不同做法進行完全否認,不允許他人的與眾不同存在。最近,被曝出的大學生相關重大案件,無不反映出部分大學生無法容忍其他人的不同思想、不同習慣的存在,尤其是不懂得如何進行交流,因而形成了惡性事件。儒家提倡的中和,能夠幫助我們對多種多樣的事物形態(tài)積極的去了解,更好地適應社會,全方位地對待不斷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大學生需要隨時維持平靜和順的心態(tài),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和涵養(yǎng)。
3.儒家思想提倡的是“仁者愛人’,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一個人是不是具備健康的個性,就要看他是不是能夠正確的處理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只有人和人關系相處融洽,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儒家思想重視的就是人和人之間的融洽和團結。儒家認為,進行自我修養(yǎng)關鍵是美德,美德的關鍵是施行仁義,實行仁義的關鍵是構建融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孔子認為,“仁”是多種道德標準的集中體現(xiàn),“仁”的中心思想就是關愛人,尊重人。這種為人處世的觀點,可以使別人和自己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因此和大家的相處氛圍更加完美??鬃犹岢龅摹胺簮郾姟保徽窍M垡恍?,對所有的人更關愛一些嗎?只有有愛心的人才會得到同等的愛。孟子也認為“仁者愛人”,也是在強調人們之間的關系要融洽。
剛剛成為大學的一員,大學生的結交面開始變廣,希望得到更多的朋友,希望和人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這是大部分大學生都存在的一種心理。不過現(xiàn)階段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得到的是太多的關愛,因此他們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具備仁愛之心,一些時候會出現(xiàn)過分自我的情況,絲毫不顧及他人感受,因此,造成和同學沒有基本的信任,彼此之間無法增進友誼,無法做到舍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繼承和發(fā)揚儒家思想,讓仁愛熏陶學生,讓學生意識到在和人的交往當中,也要在意別人的感受,懂得情緒的發(fā)泄不能妨礙到別人,要用一個正確的心態(tài)去對待人際關系。對別人要懂得關愛,在對待人和某些事件上,要表現(xiàn)出寬厚仁愛,能夠正確的解決和別人、和外界的關系,使大學生擁有比較完美的個性。
4.儒家思想重視“貴和尚中”,有利于大學生和諧人格的形成
一直以來我國宣揚的就是重視和諧,崇尚中庸,和為貴,和為美,只有和諧才是我們的追求,這也是儒家所強調和信奉的。
重視和諧和崇尚中庸往往是緊密相連。做到和諧,需要的是中庸之道。說到中庸,指的是人們對待事情和解決問題的時候,需要做到不以自己的主觀意識決定,不偏不倚,非常得體。凡事不可以做的太偏激,也不可以做的太不到位,總是可以找到折中的辦法,這就做到了和,也是完成和的方法。和,指的就是和諧,屬于中的一部分。和諧和折中,都屬于中庸之道,是互相補充的,任何事物都要講求適度,不能太過,也不能差的太遠,這樣才可以達到和諧融洽,要想折中,往往只有在取得了融洽之后才可以做到。其實合適的度不屬于委屈求全,重點還在于允許不同存在、大家之間相處融洽、共同發(fā)展共同促進,自始至終都使自己的心態(tài)平和、和諧。
重視和諧,崇尚中庸可以幫助大學生重塑完美的個性。作為大學生要正確的理解和對待儒家講究的中和,并且將中和應用到自己面對的問題當中,用以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使自己的身體和精神更為融洽,性格也變得更好,游刃有余地處理好和大家的關系。中和是一種智慧,適度的中,對待周圍的人和事要懂得寬厚忍讓,使大家的關系更加和諧。
三、結語
綜上,如今提倡的和諧社會是儒家思想的進一步發(fā)揚,只有和諧,才是我們的目的,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必須強調和諧。高等院校是高素質人才誕生的搖籃,學生個性是否和諧會關系到學校的和諧,進而關系到社會的和諧。大學生階段屬于心智發(fā)展走向成熟的階段,因為所處氛圍相對自由,難免沾染很多來自社會的不良風氣,因此心理健康受到影響,造成大學生個性的偏差。致使大學生個性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多種多樣,其個性在形成當中也會遇到好多特殊狀況,要想使大學生性格健康,則學習、理解、掌握儒家思想的精髓和哲理很有必要,并且要懂得融會貫通,促使大學生能夠正確的處理和對待復雜的各種關系,從而健全自己的人格。
參考文獻
[1]王丹. 儒家文化的和諧理念與大學生和諧人格教育[J]. 江蘇高教, 2011, 2011(2):120-121.
[2]陸林. 高校和諧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和諧人格塑造——蔡元培“兼容并包”治校理念的實踐意義[J]. 江蘇高教, 2007(3):103-105.
[3]張華. 儒家文化的和諧理念與大學生和諧人格構建[J]. 中華文化論壇, 2012, v.5;No.79(5):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