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麗 胡慶 李飛龍
【摘要】 目的 探討兩種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眼科治療的574例翼狀胬肉患者(748只眼)選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研究組(n=194)與對照組(n=380),對照組施行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研究組施行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比研究組更低,差異顯著(P<0.05)。結論 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降低術后復發(fā)率,操作簡便,值得推廣。
【關鍵詞】 翼狀胬肉;切除;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臨床療效
翼狀胬肉屬于一種臨床眼科常見病、多發(fā)病,病情輕者影響美觀,而重者則直接會引發(fā)角膜散光[1]。臨床發(fā)現,采用傳統(tǒng)型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臨床療效不太理想,因此選用何種手術治療方式成為臨床共同關注問題[2]。本研究對574例翼狀胬肉患者748只眼分別施行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與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進行治療,旨在為臨床治療翼狀胬肉尋找有效方法?,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眼科治療的574例翼狀胬肉患者(748只眼)選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研究組(n=194)與對照組(n=380)。研究組194例患者246只眼,男102例134只眼,女92例112只眼;年齡32-65歲,平均年齡(50.17±6.41)歲。對照組380例患者502只眼,男204例268只眼,女176例234只眼;年齡33-64歲,平均年齡(49.56±6.72)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手術均在顯微鏡下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無菌巾。對所有患者采用濃度為0.25%的氯霉素眼液沖洗結膜囊,應用開瞼器實施開瞼,而后采用愛爾凱因表麻,應用2%利多卡因行球結膜下浸潤麻醉,順著胬肉兩側和頸部處剪開球結膜,鈍性、分離胬肉組織與球結膜,及胬肉組織和鞏膜之間,將胬肉組織游離后,分開至半月皺襞,完全剪除胬肉組織,注意不要損傷內直肌,同時清除角鞏膜表面的殘留胬肉組織,鞏膜表面灼燒止血。對照組在經過上述治療后,用10-0尼龍線對球結膜傷口進行間斷縫合固定于鞏膜淺層,并用紗布覆蓋術眼,術畢安返病房。研究組在經過上述治療后,根據眼鞏膜暴露的大小與形狀,于眼顳上方取與鞏膜暴露區(qū)域面積相符的干細胞移植片,在鞏膜暴露區(qū)實施移植手術,最后以10-0尼龍線間斷縫合4角4針,再連續(xù)縫合一圈,術畢對結膜囊涂抹碘舒眼膏,并用紗布覆蓋術眼,術畢安返病房。
術后處理:術后繃帶包扎24小時,每天換藥,在裂隙燈下觀察角膜上皮愈合情況及自體角膜緣上皮植片情況,對照組術后7天拆線,研究組14天拆線,每天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每天4次,持續(xù)1月。隨訪胬肉復發(fā)情況,自體角膜緣上皮植片的存活情況,隨訪時間為半年-一年
1.3 療效評定 臨床療效分為痊愈、有效及復發(fā)3個等級。痊愈:手術區(qū)域和正常結膜組織光滑程度基本相同,于鞏膜表層可清晰觀察到血管擴張,并伸往角膜組織;有效:手術區(qū)域結膜可清晰觀察到纖維血管增生現象,但于角膜創(chuàng)面上皮區(qū)域未見變性結膜組織增生及新生血管;復發(fā):于手術區(qū)域可清晰觀察到結膜充血及增厚,角膜創(chuàng)面區(qū)域新生血管與變性結膜組織增生。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數據,兩組臨床療效以百分率表示,以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比研究組更低,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翼狀胬肉發(fā)病率逐漸增長,不僅影響患者眼部美觀,嚴重會造成視力下降,給患者精神帶來嚴重困擾。目前臨床對翼狀胬肉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治療,傳統(tǒng)翼狀胬肉切除術雖可達到一定臨床療效,但術后復發(fā)比率較大,因此,選用何種有效方式治療翼狀胬肉成為臨床醫(yī)師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
近年來,國內有相關研究指出[3],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療效確切,術后復發(fā)率較低。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比研究組更低。表明應用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復發(fā)。分析原因為翼狀胬肉與鞏膜、結膜粘連多較疏松,采用局部浸潤麻醉既可達到分離效果,促使手術分離完全,鞏膜創(chuàng)面光滑[4];術中清除殘留胬肉組織可一定程度避免術后復發(fā);翼狀胬肉多生長至前彈力層,術中切除深度達前彈力層,一方面可徹底清除胬肉頭部,另一方面還可確保角膜切面光滑程度;于患者眼顳上方區(qū)域取鞏膜暴露區(qū)域面積相符的干細胞移植片可保證其中富含足量角膜緣干細胞[5]。對照組復發(fā)52只眼,主要原因為術中胬肉切除不夠徹底,且未能接受到角膜緣干細胞的補給,術后未遵醫(yī)囑合理使用相關眼部藥物等;研究組復發(fā)2只眼,主要原因為術中使用植片面積過小與縫合不夠平整導致。因此,以后在施行手術過程中,加強術中操作水平與術后督導對提高手術療效、降低復發(fā)率意義重大。
綜上所述,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降低術后復發(fā)率,操作簡便,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毛祚荃.手術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降低角膜緣翼狀胬肉復發(fā)效果評價[J].中國藥業(yè),2016,25(24):59-61,62.
[2]呂莉.絲裂霉素C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或羊膜移植術治療復發(fā)性翼狀胬肉效果觀察[J].中國藥業(yè),2016,25(07):36-38,39.
[3]杜敏,周瑞芳.不同麻醉方法下行翼狀胬肉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6,16(12):1800-1802,1803.
[4]崔迎欣,張佳男,常曉雪,等.翼狀胬肉切除術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的效果觀察[J].醫(yī)學綜述,2016,22(10):2042-2044.
[5]張碧華,楊曉英.不同手術方式對原發(fā)性翼狀胬肉患者角膜屈光及術后鞏膜溶解并發(fā)癥的影響[J].醫(yī)學綜述,2016,22(08):161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