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建
“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啟發(fā)和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以個人自學為基礎,充分發(fā)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xié)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是在新時代的呼喚下對傳統(tǒng)教育的反思和超越,它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發(fā)展方向,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最佳途徑和手段。一套好的教材是課程改革的載體,教師的教學方法的轉軌是課程改革的關鍵,但課程改革的真正目的歸根結底是讓學生學習方式得到轉變。新課程標準下的教育應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應關注學生認知、情感、態(tài)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fā)展,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為此,在近些年的數學教學中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同時,創(chuàng)設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知識,體驗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力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還要根據學生學習數學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思維的素材、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這氛圍中去奔放、去創(chuàng)造。
例如,在教學《小括號》一課時,在認識完“小括號”后,我把學生分成男、女兩組進行比賽,看是男同學做得快還是女同學做得快:
男生:13+3+7 ? 25+8+12 ? 15+4+6
女生:13+(3+7) ?20+(8+12) ?15+(4+6)
結果肯定是女生做得又對又快。男生們急了,忙找出失敗的原因,說:“老師,不公平,你給女生做的題都是可以先算出整十數,再來計算,肯定算得快了?”女生一聽,也不服氣地說:“那你們的題也可以先算出后面兩個數的和,再來加前面的數,照樣可以算得很快?!边@時男同學們輸得心服口服,發(fā)現了原來加上小括號可以使計算簡便。說:“老師,再給我們一次機會,再讓我們比一次吧?!庇纱丝梢?,在課堂中把新知識寓于游戲活動之中,可以調節(jié)學生緊張疲勞的心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激發(fā)學生探究創(chuàng)新的意識。
二、自主實踐,拓寬思維。
楊振寧博士曾作過這樣的對比,中國學生學習成績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國的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強。因此,我們應多給學生一些自由操作的時間,讓學生多做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開動腦筋,動手實踐,拓寬思維。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為主要形式,我們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出發(fā),本著數學來源于生活這一事實,自始至終都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引入課題,創(chuàng)設操作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如教學“元、角、分”時,我先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安排了一次實踐活動——“買東西”,讓部分學生當營業(yè)員,其他同學作顧客,并在老師的指導下說說賣的的過程和買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在活動中掌握了有關人民幣的簡單計算。接著,教師提問,用人民幣買東西大家都會,那你們知道人民幣有哪些單位?它們之間又有怎樣的關系?學生通過自主實踐的學習,馬上就可得出: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這樣,學生憑借實踐活動提出的條件,通過自己的探討、實踐所獲得的知識,印象深,記得牢。這種由師生共同創(chuàng)設的雙邊實踐活動的氛圍,學生參與程度高,全班學生智力活動的潛力得到有效的挖掘和體現,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展開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意識。
三、合作交流,與人共享。
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組學習,合作交流,與人分享。小組合作交流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學生參與面廣,參與有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合作交流,而要選擇恰當的時機,才能保證交流的有效進行。一般說來,同類型的幾道題,小組成員先每人做一道,然后互相交流,讓人人都得到練習的機會,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動手操作時,進行小組合作,使組員養(yǎng)成一種與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質,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如整理書包時,讓小組合作,按一定的分類標準拿,結果,一個小組中,有的組員拿數學書和數學作業(yè)本,有的拿語文書和語文作業(yè)本,其余拿非語、數書和作業(yè)本;還有的小組,有的拿大書大作業(yè)本,有的拿小書小作業(yè)本…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調動了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合作得以有效進行;在題目的答案多樣時進行合作交流,能拓寬學生的思路。采用小組合作交流,學生間互相激勵,互相促進,在這種合作氛圍下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從而拓展了思維,同時也培養(yǎng)了向別人學習的好習慣。
四、聯系實際,綜合應用。
新課標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時我盡可能讓學生把數學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在認識了物體和圖形后,我設置學生回去觀察周圍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狀的,并想想這些物體可不可以做成其他形狀,為什么。學生完成這個作業(yè)熱情很高,并且得到了多種不同的答案。有的學生說,冰箱的形狀是長方體,也可以做成正方體的形狀,但正方體的冰箱不如長方體的冰箱有優(yōu)勢,長方體的冰箱占地面積小,容量大。有的學生說,水杯的形狀是圓柱體,如果做成其他的形狀就不好拿。還有的學生說,我想設計一個球形的電視,使坐在哪一個方向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這項作業(yè)不但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更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五、留有空間,自主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快樂。如果教師在學習過程中,不給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空間,不給他們自己動手的機會,學生的創(chuàng)新也就無從談起。因為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的提高,不是通過教師講解或完全靠書本上的間接經驗達到的,而更多的則是通過自己的探究和體驗得來的。因而,我們在具體的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不斷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互相研究討論解決;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讓學生自己去擺一擺、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割一割、補一補;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不僅思維能力得到提高,還培養(yǎng)了動手實踐的能力,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更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機會,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些表現的機會,多一些創(chuàng)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機會,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創(chuàng)新的學習環(huán)境。
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教師應成為一個組織者和一個引導者,靈活運用“自主、合作、探究”這種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教師要敢于嘗試、敢于創(chuàng)新,把學生真正作為學習的主體,為學生營造適合探索的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自主發(fā)展,讓探究性學習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