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強
民生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點。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為新時代中國民生事業(yè)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動力和理論支撐。”被做為一個部分單獨提了出來,這充分體現(xiàn)了黨中央對民生問題的重視,也給民生新聞的報道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故事性、趣味性、娛樂性的百姓“小民生”新聞泛濫,而從百姓生活角度反映國家方針政策的“大民生”新聞極少,導致不少民生新聞僅停留在百姓的柴米油鹽上面,相關報道多流于表象,缺乏思想深度和社會影響力。
一、當前民生新聞存在的問題
(一)民生新聞的界定
關于“民生新聞”的概念,學界和業(yè)界迄今尚無明確的定義。它不是一個專門的新聞種類,而是涵蓋了以往新聞分類中的社會新聞和經(jīng)濟新聞等類別。一般認為,民生新聞是指“采用平民的視角,站在百姓的立場,去播報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評說百姓關心的事情,并未百姓排憂解難,從而體現(xiàn)出社會主義媒體對百姓的社會關懷,是一種以大眾為收視對象的新聞樣式;或認為民生新聞是一種“新聞載體”,比如說“民生新聞的主要形態(tài)是以城市居民為傳播對象,以頻道主要覆蓋城市為報道范圍,以市民日常經(jīng)濟、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事件為主要題材的一種電視新聞體裁;也有學者認為民生新聞其實并沒有明確指向性。民生新聞,與其說是一種新聞樣式、新聞體裁、倒不如說是一種新聞操作的理念,是在操作上對對新聞本質的回歸或還原,即“它是一種針對新聞媒介和記者實踐活動的價值取向”。
那么民生新聞究竟包括了哪些內(nèi)涵呢?作為一種新聞傳播方式,民生新聞的獨特內(nèi)涵是題材選擇上的民本意識、報道方式上的民眾話語。平民視角,就是貼近百姓生活,站在百姓的立場上去關注民生問題。用“平視” 而不是“俯視” 的目光看待百姓,更多地聚焦平民百姓和弱勢群體,更多地反映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民本意識,即把人民作為國家的根本,充分反映民眾生活,關注民生疾苦,為民排憂解難,表達對普通民眾的人文關這是新聞傳播的根本宗旨。民眾話語,則是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來報道民生內(nèi)容,讓民眾在新聞報道中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對民生問題的看法和觀點,使媒體成為民眾說公共事務的公共領域,較好地發(fā)揮傳媒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
(二)民生新聞存在的問題
1、報道過于瑣碎,削弱了社會滲透力。由于報道反映的問題大多是單體的問題和事件,民生新聞成了一個大“籮筐,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瑣事的堆砌,報道不僅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引不起黨和政府的關住,社會反響也不大。甚至以瑣碎的噱頭來取悅大眾,如鄰里糾紛、夫妻反目、車禍兇殺等往往被當作轟動事件給予奇異地放大。真正反映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代表性的挖掘少之又少,缺乏“厚度”和社會影響力,致使民眾對類似的隱私津津樂道,在這些低俗、無價值的 “新聞” 中喪失了接觸真正能使自己獲得利益的新聞的機會。
2、報道流于表象,缺乏思想深度。許多民生新聞只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無暇分析新聞事件背后的深層原因,使民生新聞缺乏深度和厚度。百姓生活雖微小,但有時卻背景紛雜,牽扯甚廣,倘若過分局限于東家長、西家短的表面現(xiàn)象,而忽略了事件發(fā)生的必然性和關聯(lián)性,無形中就降低了自身的品位,會讓人覺得所謂的民生新聞只是瑣碎、膚淺的民間小事,看民生新聞只是看個“熱鬧”,缺乏“深度”。
3、報道出現(xiàn)商業(yè)化、娛樂化傾向,形不成主流輿論,削弱了影響力。許多民生新聞缺乏總體上引導輿論的正確理念,僅僅是迎合了受眾的低俗趣味和獵奇欲望。這類報道往往連篇累犢、日復一日,同類信息傳播過多,泛濫成災,出現(xiàn)“信息洪水”,導致受眾閱讀心理上的疲倦,給媒體的責任和義務造成損害,削弱了原有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4、記者越位與媒體審判。媒體的職責是揭示事實,通過這種揭示對監(jiān)督客體造成精神壓力,僅此而已;傳媒不能參與行政和司法的職權?!霸谠S多電視民生新聞節(jié)目中,我們經(jīng)常可以聽到這樣一句解說詞:在記者的調解幫助下,某某問題得到順利解決?!眴栴}的解決是各種監(jiān)督合力的結果,媒體不能越權,不要使受眾產(chǎn)生“找媒體比找行政部門更有效”的錯覺。
二、民生新聞問題解析
(一)從新聞價值論來看,民生新聞缺乏重要性和顯著性特征?!靶侣剝r值論,是指事實所包含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種種特殊素質的總和,能引起廣大受眾的共同興趣,能為廣大受眾所關注,具有時新牲、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特征?!毙侣勈聦嵥邆涞囊卦蕉啵氐某潭仍礁?,新聞價值就越大。
目前的民生新聞主要以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鹽等日常生活為題材,在時新性、接近性、趣味性方面滿足了受眾的某些需求,也受到了百姓的關注。但是由于缺乏重要性、顯著性這兩個重要的要素,致使民生新聞拘泥于市井人物的 “原生態(tài)”,缺乏滲透力,沒有新聞事件背后的深層原因,以及所產(chǎn)生的影響。只有多數(shù)百姓所迫切關心的,利害攸關的,在實際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才具有重要性。這就要求記者站在較高的起點上進行深入思考,要能從全局視角來判斷新聞事物的意義和價值。
(二)從受眾需求理論來看,許多報道是記者的一廂情愿,沒有真實、準確反映百姓的心聲和意愿?!笆鼙娦枨蟮囊话悴襟E為:刺激需要——表達需要——適應需要——滿足需要,接著,再刺激或升華需要——表達需要……如此往復循環(huán)?!毙侣剤蟮榔鹪从谑鼙姷男枰?,也歸結于滿足受眾的需要。民生新聞就應該選擇那些受眾關切程度高的信息進行報道,還要用便于受眾接受的方式來表現(xiàn)。這就要求記者要有換位意識,不能完全被事實所左右,或者只顧自己的興趣一廂情愿地報道新聞,而是要設身處地的為受眾著想,考慮哪些事實是受眾最想知道的,在新聞表達時,著重突出受眾關切度高的新聞事實。記者只有心里面裝著受眾,才能真正滿足受眾需求。
報道一般的民生新聞,記者只要交待清楚主要的新聞事實,或者稍加解釋,受眾即可理解;面對一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民主新聞,應從簡單到詳盡、從局部到全局、從事 實本身到意義價值的報道,才能表現(xiàn)出對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拓展。
(三)從傳播效果來看,尚未達到社會效果的最優(yōu)化。傳播效果就是要求達到效果系統(tǒng)的最優(yōu)化狀態(tài),按層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第一層,反映新聞事實最優(yōu)化,第二層,滿足受眾需求最優(yōu)化,第三層,實現(xiàn)社會效果最優(yōu)化?!毙侣剤蟮啦粌H要真實客觀、生動深刻地反映新聞事實本身,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需要,還必須有良性的社會效果。民生新聞應服務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有積極意義。實現(xiàn)社會效果最優(yōu)化是把握新聞分寸的最高層次,也是在反映事實最優(yōu)化和滿足受眾需求最優(yōu)化基礎之上,對新聞報道提出的更高要求,它要求記者不能單純考慮事實因素和受眾需求因素,還要對報道有可能產(chǎn)生的社會后果有較好的預見能力。
當前民生新聞報道還處于反映新聞事實和滿足受眾需求階段,若一味強調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就會重蹈上世紀未西方媒體覆轍,兇殺暴力新聞充斥煤體,黃色新聞泛濫,給社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新形勢下,民生新聞必須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大局,解決好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農(nóng)民問題的報道,著力豐富農(nóng)村、偏遠地區(qū)、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實現(xiàn)社會效果的最優(yōu)化,發(fā)揮新聞媒介的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