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坡 辛宛鎣 張倩怡
摘 ?要:不同種類的珠寶玉石在紫外可見光譜儀下,會產(chǎn)生不同特征的吸收光譜,以此為研究依據(jù)對珠寶玉石進行檢測,并對珠寶玉石是否經(jīng)過優(yōu)化處理進行判斷。本文對天然珊瑚及染色珊瑚的紫外可見分光光譜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經(jīng)過染色處理的珊瑚因不同染料的成分不同,導致其吸收譜帶的形態(tài)、位置、強度等特征與天然紅珊瑚的特征吸收有了明顯差異,且缺失315nm的吸收峰,這為鑒定天然珊瑚及染色珊瑚提供了依據(jù)。
關鍵詞:珊瑚;染色珊瑚;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目前,大型儀器的光譜分析技術已經(jīng)廣泛地應用于寶石學相關的學術研究和寶石鑒定領域當中,本次實驗通過使用紫外-可見分光光譜儀,對選取的珊瑚樣品進行紫外可見光譜的測試,根據(jù)不同樣品所呈現(xiàn)的特征圖譜對其進行快速的鑒別。
1.樣品的選擇及測試
選取了市場常見的4塊珊瑚樣品,對其編號、拍照并進行常規(guī)儀器測試及紫外可見分光光譜儀測試,得出樣品的寶石學特征及其紫外可見分光光譜。常規(guī)儀器測試儀器選用寶石顯微鏡、折射儀、靜水稱重等儀器,對其顯微放大觀察、折射率及相對密度進行測試。紫外—可見光光譜用廣州標旗的GEM—3000珠寶檢測儀,實驗條件:積分時間:10毫秒;平均次數(shù):100;平滑寬度:1;波段:220—900nm。
2.測試結果及分析
2.1樣品常規(guī)儀器測試
2.2紫外可見光譜分析
圖1中,樣品C-4為初步判定的天然紅珊瑚,樣品C-1為疑似經(jīng)過染色處理的珊瑚。天然深紅至橙紅色珊瑚具有明顯315nm附近的吸收峰和450nm-550nm之間的寬吸收帶,染色紅珊瑚的吸收峰會發(fā)生偏移或者缺失。樣品C-4符合該特征,紫外可見光譜檢測結論與常規(guī)檢測結論一致。樣品C-1在315nm處的吸收峰發(fā)生明顯的缺失,由此推斷此樣品為染色處理的紅珊瑚,與常規(guī)檢測結論一致。
圖2中的樣品C-2為初步判定的天然粉白色珊瑚,根據(jù)已知研究表明,粉紅至粉白色珊瑚除了具有紅色、橙紅色珊瑚的吸收帶外,還具有明顯的282nm吸收帶及492nm-525nm的弱吸收帶。樣品C-2在285nm附近有吸收峰,315nm附近的吸收峰不明顯,在470nm和510nm附近也出現(xiàn)了吸收帶,光譜特征符合上述特征,由此推斷其為天然粉白色珊瑚,與常規(guī)檢測結論一致。
圖3中樣品C-3為疑似染色處理的珊瑚,其在315nm附近的吸收峰略微偏移,且極不明顯,在450nm-550nm間有寬的吸收帶。而天然紅珊瑚在315nm附近的吸收峰都較明顯,此推斷此其為染色處理的紅珊瑚,是由深紅至橙紅的天然紅珊瑚染色后得到的,與常規(guī)檢測結論一致。
3.結論
天然紅珊瑚根據(jù)其本身顏色的深淺程度及色調不同,其吸收帶會存在差異。如樣品本身的顏色呈現(xiàn)深紅色或者橙紅色,其光譜就會具有明顯的315nm附近的吸收峰,以及450nm-550nm之間的寬吸收帶;當樣品為呈現(xiàn)粉紅色或者粉白色的珊瑚,其光譜特征吸收峰除了具備紅色、橙紅色珊瑚所具有的吸收帶以外,還伴隨著典型的282nm附近的吸收帶和492nm、525nm附近的弱吸收帶;而經(jīng)過染色處理的紅珊瑚,表現(xiàn)為315nm附近的吸收峰缺失,且不同色調的染料會導致吸收帶的形態(tài)、位置、強度等特征與天然紅珊瑚的特征吸收存在一定的差異。
參考文獻
[1] ?申曉萍,馬麗媛.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檢測技術在寶石鑒定中的應用[J].中國寶玉石,2014.
[2] ?謝意紅.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優(yōu)化處理寶石鑒定中的應用[J].分析儀器,2003.
[3] ?范桂珍,于方,何志紅,劉巖.天然與染色紅珊瑚的紫外可見光光譜特征[J].中國首飾學術交流會,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