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光
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是最需要的。讓孩子擁有一顆善良的心,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人和成才的首要任務,是孩子獲得友誼、結交朋友的前提。善良是最具有親和力的品質,善良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別人的贊同。
一、讓孩子從小擁有一顆善良的心
善良是種子,播撒到哪里,哪里就有希望的花盛開。孩子可以沒有漂亮的外表,也可以沒有富足的物質財富,但是如果他沒有了善良的心,那么他的人生就會擱淺和褪色—因為善良會帶來親和力,善良會帶來感情的回報。孩子多一些善良,就會多一些謙讓,也就多了一些寬容,別人喜歡和他交往,他也會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然而,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年紀小,如果總是對別人善良,那么在與人交往中難免吃虧。當他們發(fā)現(xiàn)孩子的善良舉動時,不會贊揚孩子;當他們發(fā)現(xiàn)孩子因為善良“吃虧”的時候,會責怪孩子“活該”。這種教育顯然無法培養(yǎng)孩子的善良之心,倒是容易把孩子教成一個自私自利的人。
其實,善良和吃虧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善良的心是可貴的,但善良的舉動卻是平凡的,善良表現(xiàn)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中----孝敬父母是一種善良的表現(xiàn),對朋友友愛是一種善良的表現(xiàn),對伙伴伸出援助之手是一種善良的表現(xiàn),關愛弱勢群體也是一種善良的表現(xiàn)。善良無處不在,因此,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友善待人,讓孩子知道對別人友好,別人也會對自己友好,這樣就會有更多的朋友。
二、讓孩子從小懂得感恩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們生活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他們覺得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而作為父母,也許已經習慣了付出,不在意得到回報與感恩。這是誤解,也會誤導孩子,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孩子的感恩之心是需要父母及早培養(yǎng)的,懂得感恩的孩子才會受人歡迎,才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幫助。讓孩子從平常的生活小事中父母對他的愛,在愛中領略被愛,他也會因此而愛父母。這樣,孩子就會懷有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對待同學、朋友。
感恩是一種美好的情感,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永遠不會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幫助過他的人,更不會主動幫助別人。所以,讓孩子學會感恩,從而讓孩子以友善之心對待別人,尊重他人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是不容忽視的重要一課。
三、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
想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父母首先應該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在尊重孩子的意愿上。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大的孩子,他們想做什么和不想做什么,都有自己的考慮,因此父母不能強迫孩子做他們不愿意做的事情。在家庭生活中,身為父母的你也可能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與孩子鬧出矛盾,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管與孩子發(fā)生了什么樣的爭執(zhí),你都應該學會尊重孩子。
在與孩子日常交往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實際上是在向孩子示范為人處世的道理。可是,很多父母往往忽視了這一點,他們認為自己是家長,對晚輩不需要太講究禮貌。比如,他們讓孩子給自己倒杯茶時,習慣用命令的口氣。待孩子到來茶,他們就一聲不響的接過來。于是,孩子從父母身上學會了這種冷漠無聲的態(tài)度,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就會用同樣的態(tài)度對待別人。這樣的孩子就不會受人歡迎,別人也不喜歡與之交往。
四、 教孩子從小說話要算數(shù)
一個孩子的人際關系如何,朋友是多是少,在很大程度上與孩子的人品有關。如果孩子連起碼的言而有信都做不到,絲毫沒有表現(xiàn)出誠信,就會讓別人覺得他根本沒有把自己當回事。這樣他們自然也不會有熱情和這個孩子繼續(xù)交往,那么這個孩子就少了一個朋友。想讓孩子做到言而有信并不難,但是如果父母稍不注意,就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言而無信。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到“說話算數(shù)”,否則孩子很難養(yǎng)成誠信的習慣。
生活中,類似的現(xiàn)象數(shù)不勝數(shù)。很多家長并沒有意識到“說話不算數(shù)”對孩子的危害:第一,孩子會覺得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的事也可以不辦,于是從小就會養(yǎng)成“輕率承諾”的壞習慣,長大后也會因為“失信”而失去他人的信任;第二,家長的威信會逐漸喪失,長此下去,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會大打折扣。說話算數(shù),說到做到的家長,會使孩子重視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從小向他們學習。父母要告訴孩子,不能輕易向別人許諾。一些自己辦不到的事,或是很難辦到的事情,一定不要給別人承諾,同時還要給別人講明道理。這樣可以很好的避免失信于人,使孩子受人歡迎,從而獲得別人的好感。
五、與人發(fā)生矛盾時,教孩子“大度”
學會了寬容大度,孩子才能很好的融入集體之中,與人和睦相處,更好的學習和快樂的生活。學會了寬容大度,孩子才有可能被人們接納和認可。反之,如果孩子斤斤計較‘心胸狹窄,一點矛盾就容易引發(fā)更大的沖突。
在學校里,孩子與同學之間有矛盾是正常的。因為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的性格、興趣、修養(yǎng)和對問題的看法等等都不相同,磕磕碰碰是難免的,只有本著理解、寬容的心態(tài),才能減少或消除矛盾,維持和睦的人際關系。這就需要父母教孩子學會寬容。有些父母生怕孩子在與人交往中吃虧,于是教育孩子:“別人對不起你,你就對不起他,別人打你,你就打他?!边@不僅對培養(yǎng)孩子的寬容心沒有好處,而且還會影響孩子正常與人交往,將來孩子的人際關系、夫妻關系恐怕都會出問題。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小孩喜歡打小報告,比如,一個小朋友碰到一個了,一個罵一個了-------其實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有些還是很無意的過錯,但是由于孩子缺少寬容和理解的心態(tài),他們很少肯互相謙讓一下,友善溝通,而是斤斤計較,不肯吃半點虧。
其實,教育孩子學會寬容,不能只靠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更大。父母是否給了孩子正確的寬容教育,直接關系到孩子能否寬容對待同齡小伙伴和同學。教育孩子無小事,每一時、每一刻發(fā)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事,父母都應該謹慎對待,因為這些小事可以透視孩子在為人處事方面的不足或缺陷。父母應該隨時給孩子正確的引導,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讓孩子學會寬容別人,學會關愛別人,健康成長。如果孩子在學校和別人發(fā)生了摩擦,父母要鼓勵孩子獨立去化解摩擦,讓孩子從心底里原諒與他發(fā)生摩擦的同學,讓他懂得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才是最有利的解決辦法。而這樣的做法中最基本的,就是孩子能夠學會寬容對方,寬容的對待他們有過的不愉快經歷。
六、給孩子灌輸樂于助人的美德
讓孩子知道幫助他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樂于助人可以為自己贏得別人的尊重。發(fā)自內心的助人之舉在感動他人的同時,也會讓孩子自己感動,讓孩子從中感受到快樂。給孩子灌輸助人為樂的美德,并不僅僅停留在用嘴給孩子講大道理,最關鍵的是,父母要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給孩子樹立一個積極的榜樣。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困難,此時你幫助他人,等你遇到困難到時候,你就可能得到他人的幫助。特別是在學習方面,讓孩子樹立樂于助人的意識,對孩子不斷進步和結交朋友都是大有意義的。在這個充滿競爭又離不開合作的時代,樂于助人會讓孩子贏得更多的合作與共贏。樂于助人的孩子會更容易贏得他人的歡迎和認可,會有更多的朋友,會有良好的人緣。父母要讓孩子們懂得:在前進的道路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正所謂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害人就是害己。
總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老師和家長的共同教育,只有兩方面之間做好了溝通和配合,才能引導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只有從小對孩子進行良好的美德教育,孩子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為了孩子的將來,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