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云
人教版自讀課本是配合統(tǒng)編語文教科書推出的一套課外讀本。
理想的閱讀應該是興趣閱讀,在強烈的興趣中不知不覺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接受熏陶,增強文化底蘊。
大多數(shù)學生覺得教科書太沉重,閱讀起來往往帶著一種強烈的功利目的,自讀課本則不同,它的選文更加靈活和自由,極具時代性和可讀性。編寫教科書時,編者要考慮的因素太多:審查能不能通過?教師教學時操作性強不強?學生學習的難度大不大?……種種的因素制約著編者,使得教科書看起來總是那么不容易接近。而自讀課本更重視文學的熏陶,學生可以隨意挑選自己喜歡的文章讀,可以和好朋友交流讀書的心得,有時間就讀,沒時間就不讀,推翻了壓在頭頂?shù)目荚嚧笊?,所以自讀課本更受學生歡迎。同時,自讀課本作為教科書的延伸,可以輔助教學。比如八上語文課本的第五單元是古文單元,其中學到了《杜甫詩三首》,杜甫一生留下了那么多輝煌的作品,僅靠兩三首詩來讓學生理解詩人前后期詩歌風格的變化顯然有些為難,而自讀課本上就設置了“杜甫一家”這個單元,按照杜甫生活的四個時期,選擇了一些能集中體現(xiàn)杜甫人格魅力和文學造詣的詩歌,讓學生的閱讀進一步拓展,更好地理解課本中的三首詩歌。更值得稱道的是,自讀課本課后提供的導讀有畫龍點睛之效,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再是一句空話。自讀課本重在自學,許多文章文后都附有相關助讀資料,有的是作家介紹、軼聞趣事,有的是文章的寫作背景,或文中某一個問題的課外資料,這些資料能幫助學生順利地閱讀課文,了解一些藏在文章背后的故事,拓展閱讀視野。
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對知識不斷探索追求的過程,學生若能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動設計自己的學習過程,控制學習過程,評價學習過程,用自己的觀點與課本對話,選擇感興趣的問題探討,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就不再是一句空話,教師的角色也不再是知識傳遞員了,而是學生學習的同路人,和學生一起探究未知的知識。
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學習自讀課本的方法:
第一,對比閱讀,群文關聯(lián)。有時候把自讀課本與課本做群文對比閱讀,授課效果更好。比如我國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孫犁,他的作品以明麗流暢的筆調(diào)、秀雅雋永的風格和豐富的勞動者形象,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在學習他的《蘆花蕩》的時候,教師若配合自讀課本中孫犁的《吳召兒》聯(lián)合閱讀,讓學生集中感受作者寫作的魅力,教學效果更好。教材上的《蘆花蕩》寫的是一位老人抗戰(zhàn)的故事,而《吳召兒》寫的是和學生年紀相仿的一個小姑娘抗戰(zhàn)的故事,比讀文章的群文閱讀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加具有教學意義,教師也可以將《吳召兒》視作講讀課文一樣處理。事實證明,學生們覺得《吳召兒》的故事更加打動他們。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去討論:在那樣一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蘆花蕩》中的老人不顧身體老邁,也能投身到革命中來,全民抗戰(zhàn)的精神是不是值得和平年代的我們學習?這樣比讀文章,學生就能很容易體會到課文所要傳達給我們的愛國情感。這樣運用自讀課本,不僅能拓展學生的閱讀面,還能幫助學生深層次理解課文內(nèi)涵。
第二,讀寫結合,仿寫起步。教師可以讓學生快速瀏覽自讀課本,選取其中自己比較喜歡的篇目,投票決定早讀課的朗讀材料。學生們選出一些文章,這些文章多是一些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如:《街巷風情》單元的《巷》,《走過四季》單元的《大明湖之春》《初秋四景》《江南的冬景》等等,這些文章用字精巧,感情細膩真摯,處處體現(xiàn)出名家風范。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要求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片段,爭取熟讀成誦,同時重視積累一些佳旬。對于一些寫作水平尚待提升的學生,教師還應要求他們能模仿文中寫作的手法進行寫作,長期模仿這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循序漸進,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比如,學生在看過《江南的冬景》之后,模仿文章對于江南景色的描寫,寫一段《江南的秋景》。學生很愿意進行這樣的寫作,因為他們生活在江南,每天體驗著這種景色,有話可說。一些平時寫作不是很出色的同學,寫文章千巴巴的同學,這時也可以通過模仿別人的作品,甚至將冬景稍稍改動一下,變成秋景,來進行寫作,只要用心,同樣能寫出一篇質(zhì)量較高的文章,得到眾人的肯定,這樣做對于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激發(fā)寫作內(nèi)驅力很有幫助。
第三,換種角色,模擬說課。以上主要是從自讀課本“讀、寫”的角度來談的,自讀課本還能夠用來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自讀課本中的一些好文章,可以拿來讓學生自己來“上課”。學生上課的過程其實也是深入閱讀的過程,他們轉換成教師角色,也要像教師一樣備課,需要更深入地進行“1+x”開展拓展型的群文閱讀,他們要熟稔課文的作者、背景,要把課文的重難點講給同學聽,這樣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能力鍛煉。這樣的訓練,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口才,還能鍛煉他們的膽量。
第四,聽讀復述,入腦入心。早讀課,教師或學生可以讀一讀一些自讀課本上的美文給學生聽。同時,教師要求他們聽出文章的重點,復述出來,這種方式能讓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老師有感情的朗讀也能陶冶學生們的情操,讓他們徜徉在文學的海洋中體會文學的美。
語文學習的方式應該由被動的、單一的學習方式向主動的、多元的學習方式轉變。這種學習方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作為自讀課本的主要學習方式,教師要掌握“度”,不能僅希望通過這樣一種學習完成所有的語文學習任務,在使用時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要分清本末:自讀課本只是用來輔助教學的,不能鳩占鵲巢。忌急功近利:自讀課本后面也有一些思考題,也有要求掌握的詞語,還有相應的背景介紹,有些老師會把自讀課本也當作教科書給學生上課,這樣會扼殺學生閱讀的興趣。重在“自主自讀”:不要刻意限制學生去讀哪些課文,一切讓學生做主。能選進自讀課本的文章都是比較經(jīng)典的文章,學生喜歡讀什么都可以,不要根據(jù)教師自己的口味來強迫學生“閱讀站隊”。
只要運用得宜,自讀課本能在一定程度上助益課堂教學,當重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