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芳
聽過不少口語交際指導課,總感覺這些課更像是部分孩子的口語表達個人秀。透過看似繁華的表面,我們看到,學生中的看客還是不少,他們往往袖手旁觀,沉默不語。怎樣讓學習真正發(fā)生?應該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讓所有孩子都學有所獲;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漸進;教師不能只關注說,還要關注聽。
一、學習發(fā)生——“一個也不能少”
闡釋意義,讓不想說的想說。教師要用具體生動的話語闡釋交際的意義,讓孩子產生口語交際的內驅力。且看《我最喜歡的名言》教學片段:
師:上課伊始,老師想送給大家蕭伯納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仍然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甚至多于兩種思想?!彼鼏⑹疚覀儯喽嘟粨Q思想,會讓我們的思想變得更加豐富。那么,多多交換名言,又會是怎樣的結果呢?你能模仿蕭伯納的這句名言來說說看嗎?
生:如果你有一句名言,我有一句名言,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句名言,甚至多于兩句名言。
師:是啊,多多交流名言,我們就能擁有更多的名言!那么今天我們就來交流最喜歡的名言。
除了引用名言或者改用名言,還有形象的比喻、鋪陳的排比、巧妙的假設、翔實的數(shù)據(jù)等等,都不失為闡釋口語交際意義的好方法。
多重合力,讓不敢說的敢說。新接的班級,沉默寡言者居多。那些不敢說的孩子,大多性格內向,要讓他們發(fā)出聲音,需要有多重合力。首先,降低難度。對這些孩子,教師可以讓他們在課前搜集好交流素材,提前做好準備,讓他們有話可說。其次,適當借勢。開火車不失為借勢的好方法。課上,我讓孩子開火車交流最喜歡的一句名言。孩子本來就有準備,輔之以開火車的形式,在“人云亦云”中,那些一直以來不敢“啟齒”的孩子自然而然地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再次,熱情鼓勵。那些平日沉默寡言的孩子,說話聲音往往低一點。只要這些孩子能開口,我總會滿懷誠摯地送上肯定和鼓勵:“你讓大家聽到了你的聲音!”“你一定能說得再響亮一點!”
真正的學習發(fā)生,應該是關注全體孩子的,“一個也不能少”。
二、學習發(fā)生——“一口吃不成大胖子”
“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學習發(fā)生需要循序漸進。從語言表達要求來看,從說完整,到說具體,直至說得體,需要有個過程。
首先,說具體?!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在說完整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孩子說說怎樣才能說具體。他們結合閱讀所得,找出了可用的方法,如舉例子、打比方、說出處等。在此基礎上,讓孩子選擇合適的方法,將自己最喜歡的名言啟示說具體。
其次,說得體。口語交際,不能簡單理解為語言表達,要凸顯“交際”的特點。而這些看似很簡單的要求,對孩子而言恰是常被忽略的。
贈送名言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引導孩子在觀摩一對朋友贈送的情景后進行評議。剛開始,孩子只關注同學的語言表達。我強調,交際還需要得體的語調、語氣、表情和動作,繼而引導孩子進一步關注贈送過程。對高年級的孩子而言,語言表達并非難事,落落大方的交際才是難點。他們往往有點不好意思,表現(xiàn)為眼神飄忽,身體晃動,甚至還會抖腿。進一步的評議中,孩子們悟出贈送的要領:語氣真誠、眼望對方、雙手接送。我適時告訴他們:贈送給好友,傳達美好的感情,身體要站定,心靈窗戶要打開,才能及時傳達內心的情感。平時跟人交流,也應該這樣。各自練、同桌練,臺下練、臺上練,多次練下來,漸有好轉。
三、學習發(fā)生——認真傾聽是前提
傾聽是學習發(fā)生的前提。它不像說、讀、寫這些語文學習活動那樣顯性,往往為教師所忽略。現(xiàn)在的孩子,常以自我為中心,很少有傾聽意識,更少有傾聽習慣??谡Z交際課上,我告訴孩子:傾聽是美德,也是學習的前提。我還通過多種途徑敦促孩子認真傾聽。
首先,以記促聽。在開火車交流喜歡的名言之前,我提醒孩子:邊聽邊記,交流結束后,比比誰記住的新名言多。有了這個要求,在同學交流時,很多孩子都屏息凝神,認真聆聽,默默記住。統(tǒng)計下來,最多的孩子能記住6句新名言,少的也有二三句。其次,以問促聽??谡Z交際并非簡單地等同于聽話、說話,它還包括交際過程中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概括、歸納等思維活動。在交流過程中,我不時追問:“誰理解他的意思?誰有補充?誰有不同意見?誰來總結?”這樣,促使孩子同時啟動聽覺和思維,邊聽邊思,邊思邊聽。再次,以評促聽。在請幾對好朋友當眾贈送之前,我及時提示:做做評委,觀摩后做評點。明確了這一任務,孩子自然會主動吸納信息,傾聽也就成了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