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場所,對課堂屬性的認識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目前對課堂屬性的表述很多,見仁見智。對于對課堂生命屬性的認識還有待深入。在系統(tǒng)思想指導下,從課堂結構和功能兩個層面去認識課堂的生命屬性。課堂的生命屬性具有較高的概括性和豐富的內涵,體現出新教育理念下對生命價值的深入思考。理解課堂的生命屬性就能真正讀懂課堂,把握課堂的生態(tài)性。相對于中小學課堂,大學課堂在教師職業(yè)的學術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課程的生命性這幾個方面表現出特有的生命特征。激活大學課堂生命活力,重點從提升教師課堂生活質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課程生長這幾方面著手。
關鍵詞:課堂;課堂屬性;大學課堂;生命屬性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4-0185-04
Abstract: The classroom is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in school education. Understanding the attributes of the classroom is a prerequisit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expressions about the attributes of the classroom. The understanding of classroom life attributes still needs to be deepened. We should use systematic thinking to analyze classroom life attributes from two aspects: classroo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e life attribute of the classroom has a high generality and rich connotation, which reflects the in-depth thinking on the value of life under the new education concept. Understanding the life attributes of the classroom helps to truly understand the classroom and grasp the ecology of the classroom. Compared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lasses, university classes show unique lif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nature of teachers' profession, students' self-learning, and the vitality of curriculum. To activate the vitality of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the focus i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classroom life, cultivat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and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the curriculum.
Keywords: classroom; classroom attributes; university classrooms; attributes of life
課堂是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場所,它不僅僅是一個環(huán)境概念,而是一個包含各種要素、要素間的關系及其活動的整體概念,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張傳燧(2013)提出了“對于學校人才培養(yǎng)來說,課堂比課程更重要”這一學術觀點,他認為:“課程只有而且必須通過師生課堂的活動才能為學生所掌握,課堂是課程落實的最主要、最有效的場所。師生的課堂教學行為決定著教學的成敗?!盵1]讀懂課堂,離不開對其屬性的探究。
一、課堂屬性分析
(一)課堂屬性的常見表述
屬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可缺少的性質、特性。對課堂屬性的研究不多,對屬性的表述多種多樣。沃爾特·多伊爾Doyie. W.(1986)在綜述課堂研究相關文獻時提出了課堂的六個特性:多維性、同時性、立即性、不可預測性、公眾性和歷史性。很多外國,以及港臺學者在說明課堂特性時會引用他的論述。[2]但這些特性只課堂屬性的外在表現形式,主要是從課堂管理的角度提出來的,并沒有涉及到課堂的本質屬性和基本屬性。
目前國內學界對課堂屬性、特性的研究是見仁見智。大體上有整體性、系統(tǒng)性、目的性、社會性、自然性、開放性、生成性、動態(tài)平衡性、多樣性、差異性、協(xié)變性(或稱相關性)等多種表述。有的學校在打造金課的過程中,提出了“七性課堂”的概念,并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七性指的是:教育性、實用性、豐富性、前沿性、思辨性、研究性和藝術性。[3]各種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對理想教育的追求。但對屬性的表述方式還需要作進一步的理性思考,有的羅列的各屬性之間存在著同質性、相互包含性問題。
張永霞,魏宏聚(2008),對課堂屬性的層次、分類的依據作了初步探討,認為課堂具有三種屬性:其一,課堂不斷“耗散”物質、能量或信息,具有耗散結構屬性;其二,課堂由多個生態(tài)因子組成,具有生態(tài)屬性;其三,課堂是社會的“縮影”,具有社會屬性。[4]但是,依據不很充分,仍然比較抽象,把構成課堂的因子稱生態(tài)因子,有一定的主觀性,耗散結構屬性與生態(tài)屬性的內容有交叉重疊的地方,社會“縮影”還不能足以說明社會屬性。也有的學者從課堂的應然狀態(tài)來定義課堂的屬性,比如提出“公平性、開放性、和諧性、發(fā)展性是新課改精神所要求的課堂的四大基本屬性?!盵5]根據“屬性”的定義,我們認為,還是應該把事物的實然與應然區(qū)分開來。也有的研究是從具體類型課堂來談課堂特征、特性,如高效課堂的特征、學本課堂的特征、自主課堂的基本特征、生態(tài)課堂的特性等等,這些研究有助于對課堂屬性的認知。
(二)系統(tǒng)分析課堂屬性
屬性是客觀存在的,但人們對屬性的發(fā)現是主觀的,對屬性的確定,離不開理性思維、系統(tǒng)的觀念。需要對事物外在的表征進行分析綜合,分清主次,找出反映本質屬性的特征和其它一般性特征,并通過這些一般性特征,歸納概括出其基本屬性,每一個基本屬性反映出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確定這些基本屬性,首先需要明確一個分析視角和一個合理的分類體系,而且所列出的幾個屬性之間盡量是異質的。屬性本身也有層次之分,有上位的屬性和下位的屬性。就課堂的屬性而言,可從課堂結構和功能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從結構上看,課堂具有整體性、動態(tài)性、系統(tǒng)性三大屬性。課堂是學生、教師、課程這些主成分與環(huán)境條件要素相互作用而構成的有機整體。多維性、復雜性、非線性、有機性、多樣性是都整體性的下位屬性,是對整體性的進一步說明??梢哉f課堂是有機、復雜的整體,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同時,這個整體不是靜止不變的,有機整體的各要素會發(fā)展變化,因此,課堂具備了動態(tài)的屬性,動態(tài)性概括了發(fā)展性、立即性、生長性、不可預測性等下位屬性。另外,這個整體的課堂不是各要素的機械組合,而是由各級子系統(tǒng)構成的有機系統(tǒng),各子系統(tǒng)分工合作,有條不紊地完成系統(tǒng)的功能,因此,課堂具有系統(tǒng)性。生態(tài)性、動態(tài)平衡性可以說是對系統(tǒng)性的延伸與豐富,體現了系統(tǒng)的生命屬性,屬于系統(tǒng)性的下位屬性。
從功能上看,課堂具有教育性、社會性、預成性與生成性。課堂是一教學系統(tǒng),是學校實現育人功能的基本單位,教育性是其本質屬性;課堂也是人際交往的場所,有著不同的角色分工,在人際關系建構中起著推動作用,表現出一定的社會屬性,具有促進學生個性化與社會化的作用;課堂也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生活成長、實現教學相長的地方,既表現出教學目的導向下的預成性,同時,在課堂動態(tài)變化中,又充滿著變數和無法預知的附加值和有意義的衍生物,表現出生成性。這種生成性恰恰體現了課堂的生機與活力。若從其他學科的視角來審視課堂,則出現了文化屬性、社會屬性、生態(tài)屬性、人文屬性等,這些表述豐富了人們對課堂結構與功能方面特性的認識,這些屬性都可以歸屬于結構與功能這一分類體系中,是對系統(tǒng)性、教育性的深化。至于發(fā)展性、開放性都可視為系統(tǒng)性具體表現形式和進一步地說明。
隨著教育的發(fā)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人們在對理想課堂的追求中提出了生命課堂、生態(tài)課堂、智慧課堂、和諧課堂、幸福課堂、高效課堂、健康課堂、靈性課堂這些概念。從這些理想課堂的主張中,可以折射出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和對生命質量的關懷,以及對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深度思考。因此可用生命性來定義和豐富現代課堂的基本屬性,即課堂的生命屬性。
二、課堂的生命屬性
(一)生命之要義
“生命”似乎是一淺顯的詞匯,但是作為生命現象、生命體,卻是豐富多彩的、復雜而神秘的。不同的境遇和人生閱歷的人對生命及意義有著不同的解讀。生命具有神圣而深刻的內涵,同時,還有象征、形容、比喻、隱喻的作用。一些非生命物質以及事物有了生命一詞的修飾,立刻有了莊嚴、高尚、靈動的意蘊,它能代表事物的珍貴與活力。“活”是生命的核心,活力是生命屬性的外在表現。在社會生活及學科領域常見使用“生命”、“生命活力”“生命線”這些詞匯,來增加對事物內涵及重要性的表現力。例如:“馬克思主義生命活力”、“激活城市生命力”、“創(chuàng)新巡視工作的生命力”、“堅守科學研究的生命線”等等。習近平主席曾多次強調“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tài)環(huán)境”。在校期間是一個人生命成長的關鍵時期,教師的工作直接面對生命,關系到人類最寶貴的財富——生命的成長,沒有什么東西的價值比生命的成長價值更重要。教師除了要做好生命教育工作以外,應還準確把握好“生命”之要義,探究各教育要素的生命屬性。
(二)發(fā)現課堂生命屬性的意義
課堂生命屬性是指生命視域下的課堂特有的性質、特性。反映的是課堂活動的生命特質,包括課堂里生命體的活動特征,以及整個課堂運行的生命力方面的性質。生命性這一課堂屬性具有較高的概括性和豐富的內涵,可以統(tǒng)攬其他屬性。從課堂結構上看,生命性有助于升華對整體性、系統(tǒng)性、生態(tài)性課堂的認識。從課堂功能上看,生命性關乎師生生命的成長以及課堂生活的質量,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課堂生命屬性不僅指課堂中師生的生命屬性,它包括課堂生態(tài)整體所現出來的生命特征,這一屬性較其他課堂屬性的表述而言,少了靜態(tài)的陳述,多了動態(tài)的特征,表現出過程性、靈動性、代謝性。
理解課堂的生命屬性就能真正讀懂課堂,就能珍視生命能動性的發(fā)揮。課堂是生命體交互作用、有效對話的場所,課堂中教師和學生是具備最高級生命形態(tài)的課堂要素,主體性是其根本屬性,他們的能動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決定了課堂價值的實現,他們的生命質量關乎整個課堂生態(tài)的質量。對課堂生命屬性的理解正是基于對人的寶貴生命價值的正確認識。課堂生命屬性是認識課堂各種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鑰匙。把握課堂生命屬性有助于教師樹立生命意識,關注生命質量,尊重生命的主體性,進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因主動性發(fā)揮而得到的精神滿足和能力發(fā)展。反之,若漠視生命屬性,僅靠機械重復強化和外在的誘惑或威脅來維持課堂運行,就會壓抑學生作為人所必須具備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的發(fā)展,就會影響他們積極、主動人生態(tài)度的形成。
讀懂課堂生命屬性是理解課堂生態(tài)性的基礎。課堂是師生體驗自身生命成長過程的平臺,是活生生教師引領活生生的兒童所經營生命世界。僅僅理解課堂的系統(tǒng)性是不夠的,事物的系統(tǒng)性不等于生態(tài)性,只有生命性才使課堂系統(tǒng)與機械系統(tǒng)區(qū)分開來。對課堂生態(tài)自然、平衡、和諧的追求,其實根源于對本真生命的追求。課堂生態(tài)是課堂活動主體與其生存環(huán)境組成的有機系統(tǒng)。生態(tài)是生命之間、生命與生存環(huán)境之間的關聯(lián)狀態(tài),課堂中生命的質量與活力是衡量課堂生態(tài)性的重要指標。課堂生態(tài)性不僅強調尊重個體的生命價值和主體性地位,還突出尊重課堂生態(tài)整體的生命價值,樹立所有生命的等價觀,促進課堂生態(tài)的和諧,正確處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課堂生態(tài)的終極關懷應是喚醒人的自我意識和超越意識,超越自然本能生命的被動性,讓師生的心中時刻充滿生命的希望。通過課堂生態(tài)中生命主體間的真誠晤對,讓每一個生命主體都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以及奉獻他人與社會帶來的生命充實感。在理想的課堂生態(tài)中,師生既是學習共同體,又是生存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淡化了共同的認知發(fā)展、知識學習這方面的目標,而突出個人的主體感、歸屬感和富有人情味、守望相助的現實生活狀態(tài)。[6]
三、大學課堂生命屬性的特點
大學課堂除了具備所有課堂生命屬性的共同內涵外,在屬性的表現形式上,有著與中小學課堂不同的特點,由于教師職責要求、學生成長階段、課程標準等不盡相同決定的。
(一)教師職業(yè)的學術性
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相比,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職責更加突出,教師只有充分理解、認同這職責,并主動與課堂生活結合起來、與人才培養(yǎng)結合起來,成為自我發(fā)展、自我追求的價值取向,才能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教師的職業(yè)生涯就是其學術生涯。因此,大學教師的學術生命力對課堂貢獻的占比相對較高,他們更多的是用自己的學術影響力、專業(yè)的嫻熟度、對學科前沿的洞察力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教師的設計與引領下,大學課堂的生命屬性有了學術性、研究性的元素。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的教育充滿生命智慧,既能有條不紊地傳遞專業(yè)知識的,又能隨心超越教材,結合自己的研究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即興暢談。
(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在學生生命成長的大學階段,學習方式與中小學階段有很大的不同,這是學生身心成熟特點及學習任務的不同等因素決定的。大學的學習環(huán)境相對寬松自由,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控的意識與能力,決定他們在這個階段的生命成長質量,同時也成為影響大學課堂生命力的重要因素。自主學習中培養(yǎng)出的主動性會使他們在課堂上有更加突出的表現,自主學習養(yǎng)成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他們會帶著解決問題的渴望走進課堂,使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更加有效。這給大學課堂的生命屬性增添了互動性、生成性、靈活性的元素。在這樣課堂上,學生既能專心致志、欣然領會,又能自由表達、暢所欲言,充分享受腦力勞動帶來的愉悅。
(三)課程的生命性
相對于中小學課程,大學的課堂更具生命的意蘊。雖然課程不是真正的生命體,但有著與生命體相似的屬性,如同生命體一樣,以“新陳代謝”為其本質特征,有著類似于生長、繁殖、遺傳與變異、適應等那樣的課程現象。大學課程的結構性、標準化程度不及中小學,但這恰恰增加了課程的靈動性和生長的空間,生命性更為突出。因為大學教育是以專業(yè)教育為主,同時重視通識教育,區(qū)別于打基礎和升學導向為主的中小教育,必須時常了解社會對專業(yè)要求的變化、行業(yè)發(fā)展的新動態(tài)以及對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的新要求。大學課程必然要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不斷地吐故納新,保持與外界相互作用,彼此交流。應用性的課程將以行業(yè)崗位能力為導向,面向工作過程,重構課堂教學內容,學科課程還得兼顧學科發(fā)展的需求,及時補充學科前沿動態(tài)。大學課程在調適與自我更新中生長、熟成,所承載的知識與技能不斷優(yōu)化、精品化,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這種課程開放性帶來的生命活力還表現在課程生長的資源條件上。學科前沿動態(tài)與知識、教師研究的最新成果、學生自主探索發(fā)現的新問題,都可以成為課程資源。另外,大學課程較中小學課程更易交叉繁衍,一門課程會其它學科課程相互作用,或內部經歷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產生新的課程。大學教師開發(fā)的課程常以選修課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這種課程的豐富性和生長能力自然高于中小學課程。
四、激活大學課堂的生命力
課堂的生命屬性是客觀存在,但課堂生命力的表現形式、大小卻有著現實差異。課堂整體的生命活力,是通過構成課堂的各要素活性及相互關系的和諧而實現的。增加課堂生態(tài)活力,重點可從大學課堂生命屬性的主要特點來思考。
(一)提升教師課堂生活質量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如果教師能在課堂里感受到生活、生存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享受生活的本真與自然,他們就會釋放巨大的工作熱情和潛能,自覺成為課堂生命活力的制造者、維持者。教師的課堂生活是與他們的社會生活、日常生活、精神生活相統(tǒng)一的,是一個人真實、自然的整體生活的一部分。影響教師課堂生活質量的因素有很多。成功的授課、愉快的師生關系會提高對課堂生活的滿意度;生活價值觀、日常生活的質量,以及是否擁有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健康的心理品質均會影響到課堂生活的質量。但是,作為大學教師,其學術上的成就更能夠帶來生命的充實感,這種成就感成了影響其課堂生活質量的主要因子。因此,提升教師課堂生活質量需要學校和教師共同作為。在學校層面,需要營造崇尚學術、尊重教師學術勞動的氛圍,并通過制度設計,讓教師充分感受到學術貢獻的個人價值;同時,通過人性化管理,讓教師從科學研究中體驗到學術活動的旨趣。作為教師自身,努力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和生命力,自覺地練就科學研究反哺教學的能力,從學生的成長中發(fā)現自己研究成果的價值以及教師自身的價值。
(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課堂上的主動參與,是衡量課堂活力的主要指標。這種主動性源自課外的自主學習的效果。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大學階段必然發(fā)生的,需要教師的設計與引導。剛進大學的新生有了一定的書面解題技能,但缺乏基于現實問題和專業(yè)需求的問題意識和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訓練。彌補這些不足,僅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需要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做到這點,首先需要做好一項基礎性工作,即充分利用所有課程,使學生的知識學習、技能掌握過程成為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擺脫長期應試模式下養(yǎng)成的一些不好的思維習慣。大學課堂的生命活力是與學生的理性思維,特別發(fā)散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這些生命的高級形態(tài)密不可分的。同時,高階的思維能力,能夠極大地幫助學習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分析學習內容與自己的認知特點、辨別問題主次、選擇解決問題的路徑,提高學習意識,主動改進學習方法。這些都是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必不可少的能力條件。
能力是在活動中形成和提高的。教師可以有計劃地作一些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活動安排。比如設計好MOOC 教學、翻轉課堂、在線學習等這些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學生學習活動。也可以改革課外作業(yè)的完成方式,布置一些開放性的、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比如項目化作業(yè)。這是一種任務驅動的新型學生課外作業(yè)形式,是讓作業(yè)賦予了項目的屬性,區(qū)別于傳統(tǒng)那種學生從課本、參考書及教師講解中尋找標準答案的作業(yè)方式。學生須明確任務的基本要求,擬定題目、制定方案,在活動中完成項目化作業(yè)?;顒拥姆绞娇梢允茄芯啃?,也可以是服務型,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學會自覺地規(guī)劃自己的發(fā)展,成為自己發(fā)展的主人。另外,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接受一定的任務,這也能夠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促進課程生長
課程生長是課程生命性的主要表現形式。大學教師的學科意識比較強,但是要提升課程的生命活力,還必須具備較強的課程意識,能夠將理想的課程、文本的課程轉化成自己的感悟的課程,并使之成為課堂有效運作的課程,讓課程中那些充滿活性的知識元素成為滋養(yǎng)學生成長的精神元素、生命元素。教師不是戴著設計者設計好的“枷鎖”走進課堂的,而是課程的建設者、課堂資源的開發(fā)者、課程生長的促進者。體現在課程目標上,更加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質量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課程實施上,能夠以多種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注意發(fā)揮學生主動性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課程評價上,加強對學生課堂生活過程質量的評價,發(fā)揮其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功能。
機械性的、沒有生命的教材還不能稱其為課程,課程的生命性來自教師注入教材的汗水與心血,體現在教師鉆研教材、重構教材、豐富教材的用心上。課程要活起來,需要教師樹立課程的生命觀,提高課程的開放性,吸納學科新成果,關注學科新趨勢,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同時,還需要主動完善課程結構,吸收入鄰近學科的相關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代謝掉陳舊的課程內容,并有效地用于課堂,提高課堂生命效能。大學有著更為強烈的課程開發(fā)的需求,教師需要和課程管理者一道,積極尋找課程新的生長點,促進課程的和諧共生和有序競爭,通過開發(fā)校本教材,引進消化國外優(yōu)質教材,共同提升課程的生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科學、豐富的精神養(yǎng)分。
參考文獻:
[1]張傳燧.課堂比課程更重要[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02):2.
[2]王世偉.論課堂的本質屬性及其道德意義[J].思想理論教育·新德育,2007(10):46.
[3]侯長林.應用型高校打造“金課”要體現“七性”[J].職教論壇,2019(03):58.
[4]張永霞,魏宏聚.課堂屬性探析[J].教育導刊,2008(11):8.
[5]張淑霞.認清課堂教學的本質,把握課堂屬性的本源[A].北京:第五屆世紀之星創(chuàng)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2016(05):239.
[6]洪頵.“天人合一”和諧觀下的課堂生態(tài)[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