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來主義》的諷刺藝術
《拿來主義》是魯迅的經(jīng)典名篇,雖然寫于1934年,解讀文章必然要兼顧特定的寫作背景和時代特點,但今天當我們面對文明的對話,其思想依然有助于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接觸、了解、接納,以消弭文明之間的沖突。
“拿來主義”思想貫串于魯迅一生的言行和著作中,比如他在《〈木刻紀程〉小引》一文中,就具體地指出:“采用外國的良規(guī),加以發(fā)揮,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滿是一條路;擇取中國的遺產(chǎn),融合新機,使將來的作品別開生面也是一條路。”今天的我們,也應當努力踐行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思想。
本文的諷刺藝術,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用引號表諷刺
如:單是學藝上的東西,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后事如何”。
其實,這里的“終不知后事如何”,是諷刺國民黨政府打著在巴黎舉辦中國古典主義藝術展覽的幌子,實則是將古董送人以取悅、討好洋人的卑鄙行為。
引號一用,其借口的虛偽性、欺騙性,不言自明。
二、用“所謂”表諷刺
如: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
這里的“閉關主義”是指清廷奉行的閉關自守政策?!八^”一詞一加,作者對清政府錯誤國策的鄙視之心、藐視之態(tài),展露無遺。
三、用動作細節(jié)表諷刺
如:“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地掛過去,叫做“發(fā)揚國光”。
此句的“捧”字,表示鄭重、敬慕,諷刺了“大師”們崇洋媚外的丑態(tài),無國格尊嚴。“掛”字表現(xiàn)其寒磣、可憐。因為只有幾張畫,卻要一路地“掛過去”,以少充多,自欺欺人。
四、用反語表諷刺
如:總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是顯出一點進步了。
這里的“進步”一詞是反語,是對當時國民黨政府媚外求榮、欺世惑眾行為的強烈諷刺,實際的意思應為“退步”“墮落”。
五、用吞住話頭表諷刺
如: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說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里并不想舉出實例。
這里的“實例”暗指1933年國民黨政府與美國簽訂的“棉麥借款協(xié)定”運來的剩余小麥、面粉和棉花,把別人送來的“殘羹冷炙”當寶貝,真是太可悲了。
文章故意“吞住話頭”,正好刺激讀者去刨根究底,加倍留心其“實例”。
六、“順手一槍”表諷刺
如: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
這里的“做了女婿換來的”,便是諷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
魯迅雜文的諷刺藝術,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一、短文閱讀。
1.閱讀魯迅先生的《立論》,談談你對這篇“精警之作”的主旨的理解。
我夢見自己正在小學校的講堂上預備作文,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
“難!”老師從眼鏡圈外斜射出眼光來,看著我,說,“我告訴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fā)財?shù)?。’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谑鞘栈貛拙涔ЬS。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谑堑玫揭活D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說謊,也不遭打。那么,老師,我得怎么說呢?”
“那么,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He he!He,hehehehe!’”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答: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既“拿來”又“送去”
正在進行的“上海國際友好城市電視節(jié)”,我們“拿來”了十五個國家的十八個城市的電視節(jié)目。人家的藝術,我們可以觀摩、思索、借鑒,既開闊了觀眾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們的電視藝術,可謂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這是“拿來”。此外,還有“送去”。據(jù)了解,明年,本市將在漢堡舉辦“上海電影周”,在澳大利亞舉辦“上海兒童電影周”、上海雜技園,舞劇《大禹》將赴歐、美、加、日等國演出……真是進進出出、熱鬧非凡。
“拿來”和“送去”,這便構成了中外文化交流。這種交流會使我們文化更充實、更成熟。切勿一提“開放”,就擔心人家那兒的“蒼蠅”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鑒,我們就可大膽地“拿來”,也可大膽地“送去”。
(1)根據(jù)語境,具體闡發(fā)“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一句的含意。
答:
(2)第二段中所講的“送去”與魯迅先生批判的“送去主義”是否相同?為什么?
答:
(3)“一提‘開放’,就擔心人家那兒的‘蒼蠅’和‘蚊子’”的思想與下列哪一項相同( )
A.孱頭 B.混蛋 C.廢物 D.清醒的青年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3~6題。
雪
◎魯 迅
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diào),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臘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胡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因為不成功,誰的父親也來幫忙了。羅漢就塑得比孩子們高得多,雖然不過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終于分不清是壺盧還是羅漢,然而很潔白,很明艷,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里偷得胭脂來涂在嘴唇上。這回確是一個大阿羅漢了。它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嬉笑。但他終于獨自坐著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透明的模樣,連續(xù)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絕不粘連,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里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3.第一段說“我可記不真切了”,又說“仿佛看見”,兩者矛盾嗎?為什么?
答:
4.第四段開頭,用“但是”這個轉折詞巧妙地轉到對朔方飛雪的描寫。此段描寫有兩層含義,請寫出來。
答:
5.這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主要運用了什么寫法?請簡要分析。(至少舉兩例說明)
答:寫法____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