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露鋒
《春秋》本來是一部關于魯國的史書,但因編撰者孔子是圣人,有人相信書中每一個字都隱藏著人世間的大道理,正所謂“微言大義”。而亞圣孟子的“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之說。更是將這部史書神化了。它不但被列入儒家經典,還居然成了判案依據的“法典”,是謂“春秋決獄”——用書中的微言大義、倫理法則來判決各種刑案。
這種方案的首倡者是西漢董仲舒,由于當時律法不周密,難以解決所有的政治與司法案件。以儒治國的漢武帝便欣然接受。由于“春秋決獄”是按照動機以及倫理道德來定罪量刑,具有很大的主觀性、模糊性,尤其是將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化,為后世的“文字獄”等統(tǒng)治者的主觀意愿斷案,甚至為懲罰某人而定罪提供了依據?!按呵餂Q獄”由最初為彌補立法不足而采用的技術手段,后來成了被肆意濫用的政治工具。
歷代大多數(shù)統(tǒng)治者口含天憲,言出必稱“春秋大義”,但用學者熊逸的話來說,“不知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春秋》的‘大義”?所謂“大義”,有時只不過是大言不慚的自我標榜,掩不住堂皇語言下面藏著的“小”——統(tǒng)治者及弄權者的一己之私。
正如前文所言,《春秋》含義的模糊性留下了大量的自由裁量權,不過這個裁量權只屬于皇帝及其親信??崂魪垳跊Q獄時,常常根據皇帝的喜好查找經書。然后制定新的判例?!案拐u之罪”就是張湯根據漢武帝的需要發(fā)明的。
掌管財政的大司農顏異,對朝廷的貨幣改革提出質疑,漢武帝聽了很不爽,但此事屬于朝議,不好定罪。他就派張湯尋找顏異其它的毛病。這時,有人私下對顏異說皇帝政策的壞話,顏異并沒有表態(tài),只是翻了翻嘴唇。張湯知道后立刻上奏,說顏異對政策不滿,卻不公開告訴皇帝,反而在私下里表達不滿。張湯認為,顏異雖然沒有說話,但心里實際上是贊同朋友的,肚子里瞎嘀咕,是“腹誹之罪”。張湯的依據就是《春秋》中的“原心定罪”,即以人的主觀動機、意圖和愿望為判案依據。顏異最終被殺。在皇帝及其鷹爪眼中,“春秋大義”只不過是消滅異見者的私器工具,哪有什么真正的大義可言?
到了西漢后期,“春秋決獄”堂而皇之地成為君王亂法和官員弄權的合法外衣,法律體系更加紊亂,司法腐敗更加嚴重。宋元之際的學者馬端臨在《文獻通考·經籍考》說:“漢人專務以春秋決獄,陋儒酷吏遂得以因緣假飾”,可謂公允之論。這種司法裁決方法對漢代法制的根本性破壞。甚至比秦帝國一斷于法的法家專政更具殺傷力。
“春秋決獄”后來擴大到“經義決獄”,即除了《春秋》外,《詩》《書》《禮》《易》《樂》五經中的思想也用作判案的依據?!敖浟x決獄”在兩漢時期普遍推行,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明確的法律制度,直至唐朝儒家思想和法學完全結合在一起,禮法合一,“經義決獄”基本結束,但對少數(shù)疑難案件,唐代仍以經義決之。南宋以后,這種實際判例就很少見于記載了。
即便如此,“春秋大義”之說卻一直延續(xù)下來,一方面,它成為勇毅志士追尋和獻身正義的精神動力;另一方面,卻被弄權者當作打擊政敵、排除異己、報復陷害的“政治大棒”,或被一些梟雄巨奸用作篡權竊國的漂亮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