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到底需不需要早教?有人說早教只是父母太過焦慮和好勝的產(chǎn)物,也有人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支持哪一派的觀點?究竟什么樣的早教觀念才適合你和孩子?
2018年末,我參加了一場關于早教問題的峰會。在會議中,我以一個專業(yè)兒童心理和行為治療師的身份和視角,發(fā)表了對幼兒早教問題的看法。那天的論壇主題是,幼兒需不需要早教?早教是不是個噱頭,還是爸媽們太過焦慮和好勝的產(chǎn)物?
如果從大腦的發(fā)育來看,1歲以下幼兒的腦部重量每天都會增加1.7克;到了2歲時,幼兒的大腦重量已經(jīng)到達成年后的75%。90%的大腦發(fā)育,在5歲之前就已經(jīng)完成。而6個月到2歲,則是幼兒智力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因此,在這個階段就開始接受適當?shù)闹橇Ψ矫娴囊龑?,確實是有其神經(jīng)醫(yī)學和發(fā)展心理學上的科學依據(jù)的,同時也確實有為將來的智力發(fā)展做好準備的必要性。只不過現(xiàn)代家長的普遍性焦慮,讓早教這件事變得有點過于急迫和極端了。
我在論壇中的論點是:
早教,當然是必需和必要的。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由爸爸媽媽給予的早教,或根據(jù)家庭預算量力而為的早教訓練。對寶寶來說,這兩種早教都屬于現(xiàn)代育兒的核心內(nèi)容,也是大部分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所認同的教育方式。
在此次論壇中,有專家提到,現(xiàn)代家長的過度競爭和焦慮,讓早教變成了寶貝不堪負荷的壓力。這種情況確實值得我們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早教變了“味”?在會議中,我先替年輕的爸爸媽媽們說了些話,我認為沒有哪一個父母生了孩子之后,就決定要用高壓手段或填鴨教育來傷害孩子,爸媽的焦慮除了來自于自我的要求之外,更大一部分確實來自于大環(huán)境的壓力,例如,那些專門嚇唬家長的公眾號,社群圈層里的攀比競爭,以及專家們的高調論述。
記得30多年前兒子剛滿2歲時,在醫(yī)院從事兒童心理治療工作的我,也像所有的母親那樣,望子成龍地帶著兒子參加每個周末的早教課程,只不過那時的早教資源稀缺,沒有讓我的荷包過度失血,也沒有讓我2歲的兒子過度疲累。為什么我也會帶著孩子加入“早教”的隊伍?這是因為,我不僅是兒童心理教育專業(yè)人士,也是個忙碌的職場女性,每天陀螺般地旋轉于工作、家庭和孩子之間,雖然那個時候的工作壓力不像現(xiàn)在這么沉重,但實話說,也不可能像專家們說的那樣,每天早晚都必須做到有2個小時和孩子在一起的深度陪伴。因此,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我特別能理解現(xiàn)代父母對早教的“熱忱”之心。
我不是說家長的專心陪伴不重要,也不是說一面刷手機、一面陪孩子聽故事是對的。我想說的是,往往就是因為對父母的標準太嚴、分享太虛偽、建議太不切實際,才讓一心求好的年輕父母們亂了陣腳,在各種壓力的交逼之下,不知不覺、也不得不把自己變成了填鴨式教育的高壓父母。
因此,如果你問我,該不該送孩子去早教機構學習?什么樣的早教才是最適合孩子的?以及怎么樣才能讓現(xiàn)代父母不那么焦慮?我的回答是這樣的:
擺正心態(tài),量力而為
在孩子大腦發(fā)育最活躍的黃金階段,父母可以量力而為、同時又謹慎地為孩子選擇適合的早教資源,讓孩子不要錯過智力啟迪的最佳時機。但是,父母們也必須明白,一旦進入學習,就是面對競爭的開始,這對只有2歲多的孩子來說,既是體力上和精神上的壓力,也有可能是對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剝奪。因此,父母們學會在面對孩子的學習表現(xiàn)時如何把握好情緒反應和進行情緒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既會影響親子之間的親密關系,也會影響自己的情緒。
多汲取生活中的正能量
至于如何疏解現(xiàn)代父母們的壓力和焦慮?我的答案是:多看見和多鼓勵自己已經(jīng)做得很好的部分;理解現(xiàn)實生活中一定會發(fā)生的、充滿挫折的部分(還有屏蔽掉那些只會在朋友圈里炫耀自己有多么成功的人);以及尋求來自親人更多的寬容和支持。西方有一句諺語說:養(yǎng)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莊的力量。想想現(xiàn)在漂到外地工作的年輕爸爸媽媽們,別說整個村莊了,有雙方父母的全力相挺,就已經(jīng)是幸運兒了!
金韻蓉
婚姻家庭與兒童心理專家、百萬暢銷書作家、專欄作者、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女性領導人心理學”導師,出版有《女人30+》《愛在左,管教在右》等20余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