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梅
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wèi)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chuàng)造了條件。
回望歷史,五四運動以來的百年間,中國發(fā)生了三大歷史性事件,即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這既是五四運動推動歷史進步的結果,也是其實現文化進步的結果。五四運動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反省與文化自覺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梢哉f,五四運動是一場在推動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的偉大運動。
五四運動對中華民族文化發(fā)展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五四運動前后,我國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沖擊了幾千年來的封建舊禮教、舊道德、舊思想、舊文化。作為一場偉大的文化革新運動,它對中華民族文化發(fā)展的影響是深遠的,也是多方面的。
五四運動前后引發(fā)的白話文運動,推動了中國現代文化表達方式的轉型與文化通俗化和大眾化的革新。此前,中國文化的基本表達方式是文言文,即被白話文的倡導者嘲諷為“之乎者也”的表達方式。文言文的表達方式雖然言簡意賅,給人以韻律與形式的美感,但因其明顯的格式化與形式化等特征,不僅不易為普通民眾所掌握,也不利于普通民眾思想情感的表達交流。而且,文言文的格式化與形式化的特征,也有礙于科學理論和人們思想情感的準確與自由表達。五四運動前后所倡導與推動的文化革新,雖然只是一種文化表達形式的革新,但其對促進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傳播,對促進文化形式的創(chuàng)新與多樣化,都有著重大意義。
五四運動標志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反省與文化自覺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儒學以及儒家文化,不僅是中國封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甚至可以視作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符號。當農耕文明走到了歷史盡頭、封建制度走向沒落時,適合于農耕文明與封建制度需要的儒學與儒家文化也就不再具有先進性了。鴉片戰(zhàn)爭后,沉睡的中國雖然開始蘇醒,但其蘇醒還只是初步的,因為“中體西用”的文化理念與認知仍然表明,大多數中國人的文化自覺還缺乏應有的高度。五四運動作為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首要地表現在它使中國人告別了儒學獨尊與中體西用的舊時代,使中國人的文化自覺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五四運動進一步敞開了向西方學習的大門,為中國文化的革新注入了鮮活的血液。五四運動以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雖已使中國緊鎖的文化大門初步打開,但由于當時中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思維認知是中體西用,其文化開放的行為不是自覺的,而是被迫的。因而,五四運動之前的文化開放不僅是片面與有限的,而且遠未達到文化自覺的高度。五四運動讓中國文化有了開放的可能性,在五四運動先驅們的視野里,西學與西風不再是洪水猛獸,向先進的西方文化學習,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改造與革新,漸成先進的中國人的文化共識。需要指出的是,五四運動不僅是中國人對中學與西學相互關系認識發(fā)生重大改變與轉換的時間節(jié)點,同時也是中國人對西學與西風認識發(fā)生深刻變化與分化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在五四運動之前,中國人所認知的西學與西風指向的僅僅是以自由、平等、民主、科學、理性為內容的西方近代以來形成的資本主義或自由主義的文化,而對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另一種西方文化,則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以五四運動為契機與載體,中國人對西學與西風的接觸和了解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中國人視野中的西學與西風已經不僅是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同時也包括從俄國通道傳入的馬克思主義。經過五四運動洗禮,越來越多中國先進分子集合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正式成立,中國歷史掀開了嶄新一頁。
正確認識與評價五四運動的文化意義
五四運動雖已過去100年,但五四運動的魅力仍存,五四運動的精神仍在。2019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紀念五四運動、發(fā)揚五四精神,必須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導廣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勵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這一重要論述,為深刻理解和把握五四運動的文化意義和時代價值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正確評價五四運動,對于評價20世紀中國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五四運動的評價不能脫離20世紀中國歷史的總體狀況與基本趨勢,不能僅是拘泥于某些個別的思想傾向與歷史插曲作抽象的爭論與思辨。這不僅在于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更為深刻的原因還在于五四運動與它之后的一個世紀的中國發(fā)展之間有著剪不斷、分不開的關系。同樣,離開了20世紀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也無法正確認識與評價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這是一個問題兩個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方面。在五四運動以降的百年間,中國的歷史發(fā)展雖然也經歷過一些艱難與困苦,但就其歷史發(fā)展的總體趨勢而言,發(fā)展與進步是其主要方面,比較以五四運動為時間節(jié)點的前后兩個世紀的中國歷史,可以說是天翻地覆,舊貌換新顏。20世紀中國的歷史與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分不開的,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落地生根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又是分不開的,這不僅是一種簡單的邏輯,而且也是有充分歷史根據的。
正確地評價五四運動,對于正確把握中國歷史與文化發(fā)展的方向具有重要意義。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化強國;文化強國不僅是構成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它還為現代化強國的建設提供精神支撐。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要沿著五四運動先驅們開辟的文化革新的道路,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與文化觀的指引下,堅持走文化開放、文化革新與文化創(chuàng)新之路。文化是實踐的與歷史的,因而是需要不斷革新與創(chuàng)新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還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五四運動告訴我們,要堅持在實踐創(chuàng)造中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要引領全黨全國人民不斷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向革命文化尋找紅色基因的精神力量,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創(chuàng)造新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員會黨校教授)
責任編輯:田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