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仲清
我的大弟弟今年69歲了,他從小喜歡國粹京劇。
1968年年底,全國上演京劇《沙家浜》《紅燈記》《杜鵑山》等八個革命樣板戲,一時掀起了京劇熱。上海京劇院要到北京演革命現(xiàn)代戲《智取威虎山》,演出地點是護國寺人民劇場。為了能看上這場戲,弟弟從朝外二條的住家,騎車近一個小時,到護國寺人民劇場買票。當時排隊買票的人特別多,從劇場門口往東,胡同里的隊伍有一里多長。那時正是冬天,人們也不怕冷,弟弟排了一天一夜的隊才買到3張戲票。當時的戲票不貴,每張票8毛錢。我們兄弟三人坐在劇場5排,近距離觀看了藝術(shù)家們的精彩表演,聽童祥苓的《打虎上山》,沈金波的《朔風(fēng)吹林濤吼》《我們是工農(nóng)子弟兵》,施正泉的《這些兵急人難》等膾炙人口的著名唱段,不僅過癮,而且令人難以忘懷。看完這場戲后,1969年年初,弟弟就離京去山西插隊了,其間的生活雖然很苦,但每天他都要哼唱幾段京劇名段自娛自樂。
弟弟返城回京后,常去三里屯參加“中國戲迷協(xié)會”的活動,近距離接觸袁世海、張君秋、吳玉章、梅葆玖、馮志孝等京劇名家,聽名家唱名段。我也曾多次與弟弟去長安大戲院、梅蘭芳大戲院聽戲。弟弟會的戲多,對不少戲的劇情、哪位演員飾演哪個人物,都能說得一清二楚。
二十多年前,每到休息日,弟弟和弟妹來我家學(xué)唱京劇。我用雙卡錄音機錄下了他唱的《借東風(fēng)》中“習(xí)天書學(xué)兵法猶如反掌”,以及《文昭關(guān)》《甘露寺》《三娘教子》《趙氏孤兒》等唱段,并整理轉(zhuǎn)錄在一盤磁帶上,制作了十幾盤分發(fā)給親朋好友。著名評劇表演藝術(shù)家李梓森聽了以后,夸贊弟弟“有一條好嗓子,馬派的韻味兒濃”;老朋友脫繼華先生說:“學(xué)唱的《借東風(fēng)》滿宮滿調(diào),仲啟能把這段拿下來不簡單。”
我原來喜歡唱評劇,后來也能唱幾段京劇,那是跟弟弟學(xué)會的。如今,我們都退休多年了,哥幾個小聚時,免不了讓弟弟來一段;平時還可以從微信收藏中欣賞弟弟的唱段。
看戲、聽戲、唱戲伴隨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為我們的娛樂生活增添了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