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新中國第一個紅領巾雜技團"/>
◎ 文、圖︱何忠杰(武漢雜技藝術有限責任公司)
我們是與新中國同齡的一代雜技演員,沒有新中國就沒有雜技的發(fā)展和進步。在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恰逢武漢雜技團少年隊60周年紀念日,我不禁回想起少年隊的成長和國慶15周年的一段難忘經(jīng)歷,重拾這段記憶,依然真切地感受到黨和祖國陽光的溫暖。我將這些“小時候”的故事講出來,也是為了與大家分享我們這一代人的初心和使命。
1962年6月4日《武漢晚報》刊登了著名作家李蕤的一篇題為《蓓蕾》的散文,文中開頭寫道:“人們誰都喜歡看盛開的鮮花,但是真正喜歡花的人,更喜歡的卻是將開未開、含苞欲放的蓓蕾。為什么呢?因為這些將開未開的蓓蕾,代表著明天,代表著將來,代表著希望……蓓蕾,它是大好春光的報信天使,小小的可愛的天使?!弊髡邔懙溃骸霸谧匀恢惺侨绱?,現(xiàn)實生活,藝術事業(yè),更是這樣?!弊髡呤窃谝晕镉魅恕Ko接著寫道:“看武漢市雜技團孩子們的演出,就使人感覺,這些孩子們簡直是一樹連一樹的蓓蕾,他們演出的節(jié)目,簡直是一朵連一朵的含苞欲放的鮮花??戳怂麄兊难莩?,不能不為新一代的兒童驕傲,不能不為祖國的雜技藝術前途驕傲,不能不驚喜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在黨的培養(yǎng)下竟出現(xiàn)了這樣的奇跡。”他寫道:“我先不談他們驚心動魄的表演技術。先說人,我們先看看出現(xiàn)在舞臺上的孩子是什么樣子的人。論年齡,他們都還是一群黃口乳燕,多數(shù)十二三歲,小的只不過七八歲,從年齡說,不少還是‘睡窩不知顛倒’的娃娃,可是,你看他們的膽量、氣魄、風度,和他們的年齡是不相稱的?!薄霸倏纯茨切┬⊙輪T們,個個像不怕虎的初生牛犢,他們滿臉愉快,滿身愉快、滿心愉快。樂觀豪邁的感情浸透了全身。不論是多艱巨多驚險的節(jié)目,對他們好像都‘不在話下’,沒有一絲一毫的畏懼情緒。每一個節(jié)目里都有很險的高峰,都有一不小心就會失敗的‘絕技’,對于演員說,這些節(jié)目里,處處都有‘景陽崗’,都有‘虎’,就是久走江湖的老演員,不能說沒有三分怯??墒?,我們這些小演員,簡直個個是小武松,個個是敢打虎的好漢。他們靠這種把困難一腳踏在腳下的精神,一切不聽話的東西都聽他們的話了……他們的每一個節(jié)目,都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難事’,可是他們一點也沒有畏難情緒。在他們的敢于貌視困難的精神下,每一個險關,每一個攔路虎,都被他們擊敗了?!弊髡哔潎@:“從雜技團這些孩子們的身上,不僅看到今后雜技藝術的前途,必將青出于藍,一代勝過一代,可以看到整個藝術事業(yè)到了‘雜花生樹,群鶯紛飛’的春天,從他們身上看到整個的下一代,整個社會主義祖國的錦繡前程?!薄拜砝伲@是多么美好的兩個字呀!”作者這些有感而發(fā)的描述,也表達了當年輿論對武漢雜技團少年隊的贊譽。
武漢雜技團少年隊是由1959年2月至1960年8月招收的第一批雜技學員組建的,年齡最小的七歲,最大的12歲,共三十余人。
1959年,時任雜技團黨支部書記的張奮經(jīng)市文化局同意決定組建學員訓練班(時稱少年隊)。開班之初,黨支部決定由業(yè)務副團長湯少連,老藝人董振魁,張樹春等負責招生和專業(yè)教功,后又陸續(xù)抽調第一任業(yè)務團長凌幻天任班主任;抽調富有經(jīng)驗的雜技前輩夏群、鄭秀英、蘭俠、李少美、萬世祥、陸元江、王起林、謝啟福等充實教師隊伍,并請來舞蹈老師李立芳、音樂老師鄂達夫,同時配備了政治輔導員,文化教員,生活老師于汶、劉根生、魏啟松、姚瑞珠,使技藝培訓和綜合素質教育逐步趨于完善。
這種采取集中培訓方法培養(yǎng)雜技后輩人才的做法,在以家班傳承技藝的雜技界可謂“破舊立新”,“銳意創(chuàng)新”之舉。
少年隊成長之初,曾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關懷。
1960年5月,王金蘭、李澤芝的《滾杯》節(jié)目在武昌洪山賓館為毛主席演出。毛主席在看完兩位小演員的表演后,高興地把她倆叫到身邊,勉勵她倆要好好學習、好好練功。毛主席的親切關懷,給她倆,也給少年隊留下終生難忘的幸福鼓舞和美好記憶。
在專業(yè)培訓方面,老師們極其重視抓基本功訓練,使每一個學員的“腰、腿、頂、跟斗”都具有較扎實的“童子功”,同時這些專業(yè)老師還十分重視在節(jié)目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
1961年8月《武漢晚報》以“雜技枝頭吐新芽”為題,報道了少年隊的技藝成長經(jīng)歷:武漢市雜技團學員班的小朋友們,在黨的親切關懷和老藝人、老演員的耐心培育下,正迅速成長。他們平均年齡約十一二歲,大部分是該團演員的子女,從小就對長輩們從事的工作,有濃厚的興趣。自1959年進學員班以來,學到不少優(yōu)秀技藝,有些動作和節(jié)目還有了可喜的發(fā)展,既有傳承本團節(jié)目優(yōu)長的“頂碗單飛燕拐子頂”“蹬椅造型三人排椅”“鋼絲上前翻、雙跪探海”“女子晃板雙飛燕”“雜拌子頂桌紅綢舞”“對手切磚”,以及滑稽“打帽子”“頂氣球”等,又有吸收北京、上海等地雜技前輩所長的“五人武技轎子提連翻”“對傳花壇”“鉆小圈”等新技藝。
由于老師們的悉心培養(yǎng),1962年6月就推出了一臺完整的“少年雜技晚會”。
1962年六·一兒童節(jié)期間,少年隊到廣州作實習首演,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當年的《武漢晚報》和《羊城晚報》都作了相關報道,稱“正在廣州文化公園演出的武漢雜技團少年隊,以它豐富多彩的節(jié)目和穩(wěn)健的技巧受到羊城觀眾的歡迎”。隨后少年隊又在廣東東莞、番禺、陳村、佛山、韶關等地作巡演,受到當?shù)赜^眾好評。
1963年,少年隊一邊進行艱苦訓練,一邊進行嚴謹?shù)难莩鰧嵺`,不斷地使晚會節(jié)目日臻完善。并先后下鄉(xiāng)到湖北天門、沔陽、仙桃和江西九江、景德鎮(zhèn)、廬山等地巡演。正值“恰同學少年”,我們在經(jīng)歷三年自然災害的艱難困苦中“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從小就經(jīng)受下農(nóng)村、淌洪水、拉板車的鍛煉。
1963年冬,少年隊在武昌東湖客舍為國家副主席董必武作專場演出。演出前,武漢市文化局孫川四副局長和雜技團副團長周象珉、少年隊主任凌幻天向董老匯報了少年隊的訓練和學習情況。演出結束后,董老還上臺親切接見了全體師生,并合影留念。董老的親切關懷,使少年隊師生受到極大鼓舞。
1964年,進京演出的開幕式
1964年8月,少年隊進京演出,晚會經(jīng)過精心排練,每一個節(jié)目都力求清新、活潑,尤其開幕式的形式還結合了當年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作了別具一格的設計:大幕開啟,樂隊奏起雄壯的樂曲,舞臺正中懸掛的雷鋒像下,五個系著紅領巾的少先隊員高舉著紅旗,以清脆的童音齊聲唱著《高舉革命大旗》的歌曲,一群穿著各種服裝,朝氣蓬勃的少年,手執(zhí)鮮花,由舞臺兩側魚貫出場,列成整齊的隊形向雷鋒像致敬,并且高聲朗頌著:“雷鋒啊,雷鋒,你是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時代的英雄,我們學習的好榜樣”的詞。這個與眾不同的開場式,不僅顯示了少年隊的特點,又切合了當年“全國人民學雷鋒”的政治形勢,使觀眾在獲得新鮮的藝術感受的同時,留下良好的印象?!觯ùm(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