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婧
摘要:激發(fā)學生的音樂靈性,滿足學生的需要,讓音樂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人。
關(guān)鍵詞:音樂;靈性;興趣;提高;煥發(fā)生命活力
音樂是積聚靈感、催發(fā)情感、激活想象的藝術(shù),它是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其中的詩情畫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yǎng)。然而,實踐證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并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熱愛音樂的本性。長期以來,音樂課堂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把音樂教育禁錮在固定的區(qū)域內(nèi),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熱愛音樂的情感受到極大的抑制。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如何激發(fā)學生的音樂靈性,以滿足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表現(xiàn)”的需要?如何讓音樂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呢?
一、激發(fā)興趣,創(chuàng)造積極互動的課堂氣氛
小學階段是情感性學習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在這一年齡段,孩子們的學習活動帶有很強烈的情緒化傾向。他們會因為喜歡某個教師的笑容而喜歡這門學科,也會因為討厭某個教師的聲音而討厭這門學科。有一句教育名言:“蹲下來看孩子”,就是對師生平等要求的具象化。用孩子們的眼睛觀看世界,用孩子們的頭腦思考問題,用孩子們的心靈體驗學習,始終擁有飽滿的精神,愉快的情緒,才能真正地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以學生的心理為出發(fā)點設(shè)計教學,營造師生之間平等交流、積極互動的課堂氣氛。真正適應學生發(fā)展的課堂氣氛,來自于師生雙方活躍的、積極的、暢通無阻的交流。
我在教一年級的學生學習歌曲《小雨沙沙》時,就和學生一起做游戲。我扮演一粒“種子”,有很多扮演“小雨”的學生紛紛來把我這粒“種子”澆灌。此時學生們都感到老師能和他們一起做游戲覺得很開心、很高興。我還讓學生分成好多的小組,互相合作,有的扮演“小雨”,有的扮演“種子”,他們快樂地唱著、表演著、陶醉著,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歌曲《小雨沙沙》活潑天真的情緒,體會到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情景,感受到春天美好的意境懂得種子發(fā)芽生長離不開雨露的科學道理,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增強興趣,音樂教學融入肢體表演
瑞士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達爾克洛茲在1900年前后提出了關(guān)于“體態(tài)律動”的學說,并在這一學說的基礎(chǔ)上建立了自己的音樂教育體系。音樂教育應從身、心兩方面同時入手去訓練學生,讓學生從剛開始接觸音樂起,就不僅學習用聽覺去感受音樂,同時學習用整個肌體去感受節(jié)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緒變化的規(guī)律。只有在身心兩方面都真正投入到音樂進行中之后,內(nèi)心對音樂的感受、理解才可能是精確的、生動的;同時,由此而產(chǎn)生的動作也才可能是一種真正充滿生命活力的律動。我根據(jù)兒童天性活潑,好玩好動的特點,把肢體表演融入到音樂教學中,增強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教學《小動物走路》時,歌詞具有很濃的生活氣息,因此,我運用多種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模仿小鴨走路時,有一個學生抬起屁股,左右扭動,雙手還放在嘴邊“嘎嘎嘎”叫,他的這一舉動,全班同學笑得眼淚都流出來了,模仿小花貓走路時,孩子們個個貓著腰,腳步很輕巧地走著,還作出安靜的手勢提醒伙伴不要說話。這時,我及時對他們進行生活常識教育,讓他們知道在別人休息、學習、工作時,我們走路應放輕腳步,說話也要小聲點,不要去打擾別人,力爭做一位文明的、城市化的好孩子。孩子們很興奮,都爭著表演不同的角色,他們還創(chuàng)編了許多自己喜歡的動作及表情,他們的神態(tài)是那么的認真,動作是那么的優(yōu)美,節(jié)奏是那么的整齊。
在這種自編、自導、自演的實踐活動中,音樂不再是抽象的、虛幻的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的造物,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在音樂課堂上,把生活經(jīng)驗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在音樂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興趣橋梁,它既激發(fā)了學生對音樂濃厚的興趣,樹立了自信心,孩子們的身心得到了發(fā)展,天真活潑的個性得到了解放。在這種開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孩子們學生通過歌唱、表演、創(chuàng)作,達到對歌曲的體驗,師生之間平等互動,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交流合作。
三、提高興趣,自制樂器練伴奏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表現(xiàn)出音樂的時候,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才會進一步提高。學習打擊樂器時,我為了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教他們做一些簡易的樂器孩子們都非常興奮。用飲料瓶,米粒(或沙子),透明膠帶,做成沙錘。用棉線,鈴鐺兩顆,做成碰鈴。孩子們用自己做成的樂器,邊唱邊演奏,別提多得意了。在給歌曲《雞崽和鴨崽》配樂時,先用講故事的方法讓學生了解了歌曲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啟發(fā)學生了解這首歌曲,在學生對音樂熟悉以后,再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該怎樣給歌曲配打擊樂器。學生通過自己討論給樂曲伴奏,對樂曲有了更深的理解,大大調(diào)動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在共同的討論學習中,也體驗了集體協(xié)作的樂趣。
新課堂理念下的音樂課堂教學,不僅應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方法,更應使學生人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應從生命教育的高度關(guān)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認知情趣,這樣的課堂才能放飛學生的個性,這樣的課堂才能煥發(fā)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