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詠梅
西大夼村位于山東省招遠市的東北部三角地帶,東與棲霞接壤,北與龍口相連接,是典型的丘陵山區(qū)。全村土地總面積680多畝,其中果園460多畝,良田220畝。全村153戶,人口380人。2000年前村民收入少,是全鎮(zhèn)的落后村,現在村泰民安,山美人歡,成為周圍村的榜樣,原因就是選對了人,做對了事。
1 臨危受命,勇于擔當,不顧個人得失,一心一意為村民
林殿才于2000年前就職于阜山金礦,在阜山金礦是一名中層領導,拿著豐厚的工資、老了還有不錯的退休金,在社會上也算得上是一名成功的人士。然而在2000年前,鎮(zhèn)政府主要領導看他是個人才,三番五次找他談話,他也曾經猶豫過,彷徨過,知道回村這個擔子的分量和難度。但是,為了全村的老百姓,他毅然決然的辭掉了令人羨慕的工作,2000年通過兩推一選,當選為村支部書記。他立下了一個承諾:全心全意為老百姓服務。過去該村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封閉落后,村容村貌破爛不堪,經濟落后,人均年收入不足6 000元,老百姓不富裕,村民一盤散沙。蘋果園“老弱病殘”,田地瘠薄,澆不上水,祖祖輩輩都是靠天吃飯,十年九不收。在最干旱的年份,人畜吃水都成問題,面對這種情況,他下定決心,從本村實際情況出發(fā),堅決改變村里的落后面貌。
2 改善居住環(huán)境,開展文化和孝德活動,豐富農民的文化精神生活
該村地處偏僻,村里道路坑坑洼洼,特別是下雨天,出門兩腳泥巴,交通很是不便。人們的思想文化比較落后,嚴重制約著經濟的發(fā)展,影響了老百姓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村民對精神文化生活渴望越來越迫切,求知、求富、求美、求樂的愿望也越來越強。針對這一現象,林殿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大膽設想,要把全村建設成一個富足、祥和的小康村,他首先從村容村貌、綠化、美化、硬化道路、建文化大院、解決吃水問題抓起。他及時召開兩委會議及全體村、組干部和村民代表會議,會議一致通過,修建村里大小道路,并對道路兩側進行統(tǒng)一綠化,美化,改善居住環(huán)境,修建文化大院,他親自帶領村里的兩委成員,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做出方案及預算,資金不足的部分自己墊付。所修水泥路長1 300米,寬4米,厚度15 厘米,共計投資36萬元(圖1)。新上自來水、純凈水設備,新打巖石井1眼,深150米。道路修好和文化大院成立后,每天晚飯后,村民們來到文化大院內,相互交流,看書學習,載歌載舞,笑聲不斷。大大提高和豐富了群眾的業(yè)余文化生活。同時,村里下大力宣傳表彰孝老模范,給予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愛老敬老、鄰里和諧的風氣越來越盛,多年來該村沒有出現鄰里糾紛、上訪、打官司等現象。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普遍叫好,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顯著提高,林書記也受到全村村民的一致好評。
3 土里刨金,發(fā)展現代果業(yè),提高農民的物質生活
3.1 改善基礎設施,建設高效節(jié)水工程
(1)解決水源,增加蓄水,建設節(jié)水工程。林書記上任以來,首先從基礎設施入手,近幾年一是建設了高位蓄水池4個、其中在南耩1個,西南耩2個,東耩1個,投資40萬元;二是對一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清淤6萬米3,共投資220萬元(圖2);三是建立管道灌溉工程和微噴工程,鋪設管道15 000米。大口井配套2個。新建揚水站3座,架設高壓線路700米,可微噴160畝。共投資200萬元;四是新建漫水橋2座。硬化上山路1 300米,投入36萬元。合計共投496萬元。這些基礎設施的投入,共增加蓄水量10萬多米3,年節(jié)水5萬多米3,做到旱澇保豐收。
(2)統(tǒng)一管理,有序節(jié)本。村集體成立了5人管水小組,負責日常的供水、管水及維護維修,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澆一畝果園僅需20元錢,從未出現爭水矛盾。
(3)千方百計籌措資金。一是大力爭取上級各部門資金支持,特別是爭取煙臺生產力發(fā)展中心對該村進行了幫扶;二是動用林殿才個人關系找李家莊村幫助;三是組織自籌,特別是一些經濟能力強,資金雄厚的大戶都拿出了相應的資金。農戶只負責出工出力,共籌資金461萬多元。
3.2 立足蘋果產業(yè),實現高產優(yōu)質高效
(1)刨伐老園建新園。目前多數蘋果園是20世紀80、9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的老果園,由于栽培品種老化,果園管理落后,樹體衰老,枝間相互交叉,果園郁閉,通風透光性差,結出的果子表光不好、質量差、商品率低、經濟效益不高。林殿才帶領村民,對衰老果園進行了刨伐,重新規(guī)劃、整地、栽種、全部更換新的品種——煙富3優(yōu)系(圖3)。
(2)改接良種。對一些品種老化不好、不適應市場、樹勢尚健壯、長勢良好的果園,全部進行改接換頭,嫁接商品率高、適應市場的好品種,如條紅的新2001、煙富0(圖4)煙富3等品種。2018年該村任國山栽植的蘋果30畝共收123桶,每桶400千克,其中高檔果41桶,每千克賣9.2元,普通果82桶,每千克賣7.6元,共收入40多萬元;又如王少鵬的果園(小樹)50畝,2018年生產蘋果80桶,每桶400千克,每千克賣8元,收入25.6萬元。再如林殿旺果園20多畝,生產蘋果100桶,每桶400千克,每千克賣6.6元。收入26萬元。僅2018年統(tǒng)計,全村收入在40萬元以上的戶就有4戶,30萬元以上的戶有6戶,20萬元以下的農戶比比皆是。
(3)擴大蘋果園面積,由原來的200畝增加到460畝,為發(fā)展蘋果打下基礎。
3.3 招商引資,開發(fā)荒山荒坡,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1)開發(fā)荒山荒坡,增加農田面積。村里底子薄,沒有資金,林書記就自己想辦法,親自跑到與自己關系好的李家莊村,請李家莊村出車、出機械,并商洽了投資、投工等問題,對西大夼村南耩荒山荒坡進行了改造,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整地,把小塊地變成大塊地,把荒山變良田,增加了土地面積100多畝(圖5)。
(2)發(fā)展大櫻桃,打造新亮點。對新開發(fā)出來的土地,村里進行公開招標,最后李家莊一個資金比較雄厚的客商中標,他將這部分土地全部栽上高效作物大櫻桃(圖6)、干雜果等等,共投資60萬元。由于辛勤的付出,他在種上櫻桃的第5年,就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年收入40多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3.4 建組織拉隊伍,樹品牌建冷庫,提高產后附加值
(1)品牌建設。該村于2014年3月成立了招遠市西大夼村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主要立足本村特色農業(yè)資源,探索生產銷售一條龍,提升經濟實力和服務能力水平,有效促進了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引領產業(yè)融合發(fā)展,如今合作社已發(fā)展成員350多人,150多戶,并注冊了西大夼牌商標(圖7)。
(2)建冷風庫,延長產業(yè)鏈。該村有一座幾個合伙人共同投資興建的年貯藏能力3 000噸的冷風庫,為合作社社員和周邊群眾提供貯藏、銷售一條龍服務,極大地方便了周圍的果農,林書記決定,凡是本合作社成員的,貯藏期間,每千克讓利0.2元。讓利于民,惠澤于民。到了秋季,周邊的果農都來這里貯藏蘋果,冷庫也有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實現了雙贏。
通過這幾年的發(fā)展,人均收入達到了2.2萬元,僅蘋果一項收入就達到1.5萬元,實現了物阜民豐,和諧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