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比較是人們認識、鑒別事物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都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的一切。”比較教學法,就是將彼此相互聯(lián)系又互相區(qū)別的授課內(nèi)容經(jīng)過老師的提取與編排,組成比較式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通過積極的比較思維,概括總結出知識點之間的異同,深刻理解所學的知識,進而形成比較式思辨能力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比較教學法;德育實效性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應用比較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提高他們的分析鑒別水平,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使他們能夠以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參與社會,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zhì)的人。下面我結合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們不亂扔》第一課時的教學(執(zhí)教者:南安市省新中心小學黃慧婷老師),從巧用比較教學法,增強德育實效性方面,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 選擇對比情景,喚醒道德意識
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在比較中最容易顯露出來,特別是正反相互對立的比較,具有極大的鮮明性,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較教學法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在面對新知識的學習時,有效擺脫陌生感,迅速找到輕松入門的途徑,增加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優(yōu)化學習效果。
黃老師在教課伊始,呈現(xiàn)了教室、體育館、小河邊三個場景臟亂和干凈兩組圖片,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場景下打√,通過交流學生認識到干凈整潔的美好環(huán)境是大家共同的選擇,這時老師又補充公園、醫(yī)院、辦公室、酒店、道路等公共場所整潔美麗的圖片,引導學生感受干凈衛(wèi)生的環(huán)境給人帶來的舒適感,在情感上抵制臟亂的環(huán)境。
情境可以傳遞情感,干凈美好的環(huán)境給學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學生熱愛美好環(huán)境的道德情感在融洽的教學氛圍中不知不覺被喚醒了,自然而然地樹立起保持公共場所衛(wèi)生的意識,促使他們愿意改變不良的公共衛(wèi)生習慣,愿意自覺維護公共環(huán)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美好家園。
二、 辨析正誤行為,形成道德判斷
道德判斷能力是在科學的道德認識的基礎上,運用道德知識,對面臨的道德問題加以充分辨析,做出正確的是非、善惡判斷和評價的能力。教學中,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對比中進行辨析,在思維的碰撞中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我們看看黃老師的課堂:
師:看完了這個繪本故事,你覺得哪個小朋友的行為值得你學習,你不喜歡哪個小朋友的行為?
生1:我要向王勇學習,因為他留下來把垃圾撿起來,公園干凈了。
生2:我喜歡王勇,因為小明亂扔垃圾的時候,他叫小明不亂扔。
生3:我喜歡王勇,因為老師叫同學們秋游的時候帶一個垃圾袋,王勇還記得。
生4:我喜歡大志,因為他會分類放垃圾。
生5:我不喜歡小明,因為他從很遠的地方把垃圾投到垃圾桶,掉了一地。
生6:我不喜歡小明和小紅,因為小明和小紅把飛機扔得滿地都是,還把零食袋扔得到處都是,又不撿起來。
生7:我不喜歡小明,因為小明把垃圾當球踢。
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討論中來,也為了讓文本更能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黃老師采取對比的方式,將繪本做成有聲音有動作可圈可點的視頻故事,讓學生在視聽刺激中思考,說出我們喜歡哪些小朋友的行為,不喜歡哪些小朋友的行為,在說和思考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把垃圾整理好帶走,不僅是為了干凈,也是責任和文明的體現(xiàn)……這樣的教學法,既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又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輕輕松松地將愛護環(huán)境的正確行為根植到學生心中。
三、 體驗分類擺放,促進認知發(fā)展
我們常聽人說:“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藗冋J識事物都是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對事物表象的感知深入到對事物有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zhì)的認識,遵循著循序漸進的認識規(guī)律。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他們生活閱歷少,經(jīng)驗不多,老師應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比較,把學生的認識引向深的層次,形成完整的認識結構,促進學生認知的豐盈與發(fā)展。
黃老師把垃圾分類的知識做成卡通動畫,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觀看中獲得正確的道德認知,然后讓學生現(xiàn)學現(xiàn)用,把自己帶來的垃圾送到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并抓住一次性筷子這個模糊概念,引發(fā)學生討論到底放在哪個垃圾桶里,當學生爭得面紅耳赤時,老師適時補充一次性筷子的處理方法的微課,“使用過的一次性筷子在日本是非常好的生產(chǎn)原料,回收3雙筷子就可制造出1張明信片或1張A4復印紙。所以被使用過的一次性筷子可以回收利用,但是,一次性筷子回收之后絕對不可以做成筷子,即使經(jīng)過嚴格地殺毒,也絕對不可以?!边@樣通過一系列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垃圾沒有分類造成資源浪費也是一種亂扔的行為。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在黃老師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為營的設計中悄然形成,并逐步發(fā)展,深化認識,做一個講文明、負責任的好學生的教育也水到渠成了。
四、 觀摩AB劇,指導道德行為
AB劇就是在情節(jié)發(fā)展到關鍵點時候,設置AB兩個方向,兩個方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法和行為結果。我們在教學中,若能把道德行為通過AB劇演繹,引導學生比較,那么學生的印象將更加深刻,是非更加清晰,必將促進學生們正確掌握知識,把學生的認識引向全面,把學生的行為導向正確。
黃老師在課前制作了AB劇《丟垃圾》,課上適時組織學生觀看評價,學生對亂扔垃圾的A行為進行了譴責,對多走幾步,垃圾入桶,干凈衛(wèi)生的B行為贊不絕口,黃老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究:“在學校、在社區(qū),出門旅行應該怎么做到不亂扔?”黃老師巧妙利用AB劇,激發(fā)學生的保潔意識,使學生懂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維護班級衛(wèi)生、社區(qū)衛(wèi)生,旅行公共衛(wèi)生,有效達成了從學生道德認知向?qū)W生的道德行為過渡,習慣指導落到實處。
總之,在教學中適時恰當?shù)剡\用比較法,可以把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可以把課本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可以把事物的關系溝通組織起來,增加德育的說服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擴大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能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扎實,從而提高學生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發(fā)展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積極參與社會的能力。
作者簡介:
陳昭霞,福建省南安市,南安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