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字是一種通過聲、形、義來表情達意的文字。通過探究字理,追溯歷史淵源,挖掘漢字背后的故事,感悟造字規(guī)律,還原漢字形象,不僅能夠還原漢字的本義,增強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還能夠極大地提高小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本文作者通過多年的探索,對此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字理識字;教學策略
“字小乾坤大”,漢字的形體結構真實地記錄了漢民族的生活習俗、思維方式、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及文化演進的歷史。目前識字方法有三十多種,但大多數老師對漢字的字理知識知之甚少,不了解它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過多采用機械記憶,高耗低效。如何準確地教會孩子們快速、高效的識字方法,是小學識字教學中的一大難題。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我認為在識字教學中只有結合構字原理,展開多元教學,才能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就學習的規(guī)律而言,造字的規(guī)律形象生動,富有生活的邏輯和哲理,符合小學生天性好動、形象思維能力強的特點,只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就能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漢字文化的熏陶,達到“見形知義,牢記于心”的目的。
一、 創(chuàng)設情境游戲激發(fā)識字興趣,了解字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識字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識字的興趣。根據低年級孩子貪玩好動的特點,我利用漢字本身的魅力,創(chuàng)設一定的游戲情境,將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游戲化,讓學生在游戲中了解漢字的音、形、義,激發(fā)識字的興趣,提高識字效率。比如教學“家”時,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引入了有關漢字文化的知識。當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可愛的小豬佩奇后,學生的興趣頓時大增。接著我在小豬佩奇下面寫了個“豕”字,然后告訴學生這個字的讀音與字義,并告訴他們古代把豬叫“豕”。與此同時,還告訴學生豬在以前都是野生的,是人們把它活捉下來并圈養(yǎng)在家里才成了現(xiàn)在的豬。于是,當我在小豬佩奇的圖像上用簡筆畫加了一個寶蓋頭時,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家”原來是把野豬養(yǎng)在屋里。此時,他們不僅識記了“家”的音、形、義,也加深了對“家”字的理解、記憶,還認識了一個新字“豕”。這樣,在一堂單純的語文教學中,不但讓學生發(fā)現(xiàn)了漢字的文化內涵,也進一步認識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可謂是一箭雙雕了。在品字形結構的漢字教學中,我先向學生講述“品”字由三個口字構成,但并不專指就一定是三個口,因為在古漢語中三就是表示多的意思。接下來教“森”“林”二字時,我請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各種樹木圖片帖在黑板上,當黑板變成了“樹林”,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林”表示很多樹木生長在一起。我繼續(xù)讓他們貼圖片,形成更多的“樹林”,學生明白了“森”就是更多的樹木生長在一起的意思。學生從品字形結構漢字的字形入手,由字形想到字義,增強了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情境游戲中,品字形漢字的字理演示不枯燥、不生硬,實現(xiàn)了學生快樂識記漢字、提高識字效率的目的。
二、 采用圖文對照維持識字興趣,感悟字理
六七歲的小學生注意力一般集中在課堂的前20分鐘,而后半節(jié)課大多數學生會出現(xiàn)精神渙散的現(xiàn)象,這時我會為學生提供鮮艷、直觀、生動、形象的圖片,采用圖文對照的方法,點燃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識記漢字的積極性,提高識字的效率。在教學《雨點兒》一課時,我充分利用漢字自身的魅力,利用“雨”的圖片進行字理識字,“雨”是一個象形字,象形字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漢字,有著鮮明的直觀性,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這些,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和漢字之間的聯(lián)系,還把“雨”字從甲骨文到楷書的演變過程配以生動的講解,通過圖片展示出來,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從而快速掌握了“雨”字記字的方法。又如教學“莫”字,甲骨文的寫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間是個太陽。出示圖片與字,通過圖文對照,學生明白了“莫”的意思是太陽已經落入了草叢之中,天色已暮。再如,在教學《酸的和甜的》一課中的“兔”字時,我根據象形字的結構特點,運用圖示法進行識字教學,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效率。我先出示“兔”字的甲骨文,讓孩子們看圖片猜一猜是什么字,結果他們一下子就猜出是“兔”。于是我又出示“兔”字的篆書,讓孩子們進一步觀察想象形字與實物之間的聯(lián)系,結果他們一下子就發(fā)現(xiàn)了一一對應的關系,如“兔”的前兩筆是兔頭,中間是兔身,第六筆“丿”是前腿,第七筆“乚”是后退,最后一筆“丶”不能落下,是兔子的尾巴。通過找一一對應的關系,鮮活生動的形象刻在了孩子們的腦海里,他們牢牢地記住了“兔”的字形。在孩子們的眼里,漢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幅幅圖畫,祖國漢字深厚的文化內涵自然地融入學生的心里。
三、 借助動作演示強化識字興趣,明白字理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思維是以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lián)系,思維就得不到發(fā)展。”借助有趣的動作演示能促進學生識記漢字,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瓣边@個字動感十足,用動作演示十分形象。教學這個字時,我拿了一個毛毛蟲蛋糕,想把它分給我們班的雙胞胎吃,我用手一分為二,一人給了一塊,我告訴同學們這個過程就是“掰”,同學們一下子就記住了“掰”的字形,明白了“掰”的字理。又如教學“看”,我做了一個動作,把手放在了眼睛上,學生記住了“看”的字形和字義,通過同桌互相做動作,既激發(fā)了識字興趣,又活躍了學習氣氛,一舉兩得。教學“滅”字,學生都說拿一塊模板蓋在火上,讓火熄滅。學生透過字形想象漢字所蘊含的意象,一個個漢字在學生面前就成了“詩”和“畫”,甚至其形其色其聲俱現(xiàn)。
語文教學要把根留住,字理識字教學有效地提高了識字的質量和數量,不僅使學生領略了漢字的意象之美、音韻之美、字形之美,而且使枯燥無味的課堂回歸本色、回歸本體、回歸本真、回歸本位,提升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受到了人文熏陶,實現(xiàn)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達到了“育人”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張琳琳.字理識字與趣味識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3]金文偉.識字教學效率低的根本原因分析[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
[4]張敬培.走向優(yōu)與美的課堂[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李桂蘋,甘肅省蘭州市,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小學。